原文
延陵季子(1)將西聘晉(2),帶寶劍以過徐君(3),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慾之(4)。延陵季子為(5)有上國(6)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7)之矣,致(8)使於晉,顧反(9),則徐君死於楚,於是脫劍致(10)之嗣君(11)。從者止(12)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贈之也,先日(13)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慾之,吾為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14),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15),是欺心(16)也。愛劍偽心(17),廉者(18)不為也。”遂脫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19),孤(20)不敢受劍。”於是季子以劍帶(21)徐君墓即去。徐人嘉(22)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注釋
(1)延陵季子:季札,即公子札。春秋吳國人。
(2)西聘晉:向西出使晉國。西,名詞作狀語。
(3)徐君:徐國之君。徐國嬴姓。
(4)色慾之:神色中流露出想要得到寶劍的意思。
(5)為:因為。
(6)上國:春秋時對中原各諸侯國的稱呼。是相對於吳、楚等國而言的。
(7)心許:心中許諾。
(8) 致:達到。
(9) 顧反:還返。
(10)致:奉獻。
(11)嗣君:即位的國君。
(12)止:阻止。
(13) 先日:先前。
(14) 雖然:即使如此。
(15)進:進奉。
(16)心:指自己的心。
(17)愛劍偽心:愛惜寶劍,而欺騙自己的良心。
(18)廉者:方正、剛正的人。
(19)先君無命:先君沒有留下收納寶劍的遺命。
(20)孤:國君自稱。春秋時諸侯自稱寡人,有凶事則稱孤,後來則不加區別。
(21)帶:掛。
(22)嘉:稱許、讚許。
譯文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麼,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裡已經答應給他了。季子在晉國完成了出使任務,返還,可是徐君卻已經死在楚國。於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延陵季子說:“我不是送給他的。前些日子我經過這裡,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麼,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要這把寶劍的表情;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裡已經答應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使自己的良心虛偽,方正、剛正的人是不這樣的。”於是解下寶劍送給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於是,季子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就走了。徐國人讚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說:“延陵季子兮不忘故(先前的承諾),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選自】
選自劉向《新序》。《新序》是劉向採集舜禹以至漢代史實,分類編輯而成的一部書,所記史事與《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有出入。
評論
孔子以仁為核心,他發現一個人大仁大義,非常想拜他為師,但是他晚生了20年,當孔子找到他,想向他學習的時候發現這個人已經死了。孔子非常傷心,他慨然地為這個人寫下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十字碑文, “嗚呼有吳(今江蘇)延陵君子之墓”。(這是一個很有名的碑文,除了武則天的無字碑文。)這個人就是季子。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孔子如此感動呢?即季子的“愛劍不偽心”。偽:詐也。有人刻意的去做叫做偽,解釋成欺騙。延陵季子有一顆怎樣的心呢?高潔的、真實的、高尚的心。一般來說,如果做一個真人,就會心有所想,口有所言,身有所行。(板書:心——言——行)。我怎么想就怎么說,我怎么說就怎么做。
而延陵季子跳過了“言”,只是心許這樣就去做了。這是一個很誠信的人。什麼叫信?人言為信,一字千金,講出來就是守諾,欺詐了自己的真心就是偽,跟偽相關的,有所不為就是“佛”,不去做蒙蔽自己真心的事情。這就是佛的境界。
全文以“劍”為線索,以“許劍”、“贈劍”、“掛劍”為中心,重點突出,條理十分清晰。
這個故事只是延陵季子誠信無欺的一個方面,一件事情,但是確實是他身上的賢、義的具體寫照。儘管幾千年後我們再讀這個故事好像覺得仍然有點不可思議,那是因為我們蒙蔽了自己的內心,每一個人都有向上的、光明的心。延陵季子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非常深遠的文化影響。李白在詩中寫道“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
分析
字詞分析
古今異義
①延陵季子將西聘晉(聘,出使)
②帶寶劍以過徐君(過,拜訪)
③遂脫劍致之嗣君(脫,解下)
④雖然,吾心許之矣。(雖然,即使如此)
【一詞多義】
帶:①帶寶劍以過徐君(佩戴,動詞)
②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掛在,動詞)
致:①致使於晉(盡,這裡指完成,動詞)
②脫劍致之嗣君(贈送,動詞)
【通假字】
顧反(反,同返,返回)
【詞類活用】
動詞作名詞
致使於晉(使,使命)
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使,使命)
名詞作狀語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西,向西)
【判斷句】
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
今死而不,是欺心也
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
【倒裝句】
致使於晉
則徐君死於楚
【省略句】
未獻(之)也
先日吾來(徐,徐國)
(季子)致使於晉
作者: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