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州化石

延州化石

《延州化石》作者沈括,出處《夢溪筆談》。我國的古籍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化石的記載,例如《水經注資水》便記載了湘鄉縣石魚山發掘出的魚化石,這是有關化石的最早記錄。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作品原文

近歲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土下得竹筍一林,凡數百莖,根乾相連,悉化為石。適有中人過,亦取數莖去,雲欲進呈。延郡素無竹,此入在數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無乃曠古以前,地卑氣濕而宜竹邪?婺州金華山有松石,又如桃核、蘆根、魚、蟹之類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此深地中所無,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異耳。

註:【中人】宦官。

作品譯文

近年延州永寧關黃河河岸崩塌,下陷數十尺,土層下發現一叢竹筍,總共有幾百根,竹根、竹乾相連,都變成了石質的。恰好有宦官經過,也取走了幾根,說要進獻給皇上。延州一帶素來沒有竹子,這些竹筍埋在數十尺深的土層下,不知道它是什麼時代的東西。恐怕是遠古以前,這裡地勢低下,氣候濕潤,而適宜於竹子的生長吧?婺州金華山有松樹變的石頭,又比如桃核、蘆根、魚、蟹之類的東西都有變成石質的,但是它們都是當地本來就有的東西,不值得特別奇怪。這些竹筍是深土層中所沒有的東西,又不是本地出產之物,才特別值得一問。

作品賞析

我國的古籍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化石的記載,例如《水經注資水》便記載了湘鄉縣石魚山發掘出的魚化石,這是有關化石的最早記錄。

在《延州化石》筆記中,沈括描述了他在延州、永寧關發現的“竹”化石。經現代地質學研究確認,這種化石可能是生長於一億多年前的一種名叫新蘆木的蕨類植物的遺骸。地質古生代時期,它們繁茂地生長在地勢低洼、氣候溫和的環境裡,後來,地殼變遷,這類植物也就在地球上銷聲匿跡了。

沈括的見解超出前人之處,在於他能根據化石正確地推斷出古今氣候的變異,得出那時延州氣候“地卑氣濕而宜竹”的結論。這一論斷是符合古生物學原理的,與現代科學測定的我國遠古時代的地質狀況相吻合。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 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藥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沈括自幼對天文、地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少年時代他隨做泉州州官的父親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當時的一些見聞,均收入《夢溪筆談》。在天文學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經製造過我國古代觀測天文的主要儀器——渾天儀;表示太陽影子的景表等。為了測得北極星準確位置,他連續三個月,每天用渾天儀觀測北極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到的北極星方位,分別畫於圖上,經過精心研究,最後得出北極星與北極距三度。這一科學根據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的記載。《夢溪筆談》中還記載了沈括在數學方面的貢獻,他發展了《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創造了新的高等級數求和法——隙積數。幾何學中,他發明了會圓術,即從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高度來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為此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曾給予沈括以極高的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