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

本書選擇日常生活的角度,用知識考古學的方式,就延安時期的某些歷史關鍵問題或趣味敏感話題,作溯流探源與疏浚河道的工作,描述延安生活中的歷史真實,藉以考察改造塑造我們幾代人精神人格的革命集體生活規則,探討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革命精神。 作者用嚴肅認真的學術態度,在查閱大量文獻檔案資料,多方採訪延安革命老人,深入延安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展開對延安歷史生活的研究。題材新穎,資料豐富,文情並茂,既是大眾話題,又是學術研究,堪稱該學科領域的翹楚之作。

目錄摘要

第1部分 自序

我們早已關注“五四”,我們剛開始關注延安。從“五四”到延安,20世紀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河流拐了一個彎。

第2部分 延安生活指數

延安十年(1937—1947),將一個陝北小鎮打造成革命聖地,並因此而規範了幾代中國人的生命歷程,改寫了20世紀中國社會的歷史篇章。走進歷史的生活是崇高的,但融入生活里的歷史卻往往是繁雜瑣碎的。

第3部分 工人有什麼才來勁

工人作為一個革命者,從政治到物質,光榮而自豪,使當時的工人們幹勁倍增。

第4部分 改造“二流子”

延安整風審乾搶救運動的深刻社會歷史影響,就在於它由最初的黨內高層權力交替,衍變為一系列改造人、重新塑造人生的社會政治運動。

第5部分 把日本戰俘變成革命戰友

抗戰八年,如何處置那些曾經窮凶極惡的日本戰俘,一度是個很棘手的問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優待俘虜,釋放俘虜,在延安創辦專門教育日本俘虜的“日本工農學校”,化敵為友,以德報怨,是為大仁大智的攻心之舉,也是面對敵對分子,施行重新改造人、塑造人的方略的成功範例。

第6部分 延安醫生“告御狀”

1940年7月,毛澤東夫人江青住進中央醫院婦產科待產,毛澤東經常到醫院探望。

第7部分 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激烈爭論

在楊家嶺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曾經是個很生動鮮活的會議。1942年5月2日、16日、23日,先後分三次舉行,與會代表百餘人圍繞著文藝與政黨意識形態的關係等諸多事關中國現代文學藝術生存發展的基本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和爭吵。

作者簡介

朱鴻召,1965年生,安徽廬江人,1998年獲華東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解放日報》主任記者、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延安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決策諮詢委員會青年專家委員,現供職上海市嘉定區某機構。主要從事延安時期社會歷史文化研究、現代文化發展研究。相關著述有《延安訪問記》、《眾說紛紜話延安》、《博古,39歲的輝煌與悲壯》(合編)等。主持並參與有關上海文化發展的政策設定和修訂調研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