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明縣

寧明縣

寧明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地處西南邊陲,西鄰憑祥、龍州,東鄰防城港,南與越南共和國接界,北鄰崇左、扶綏。總面積為3698平方公里,人口38萬多,壯族占77.1%。耕地面積127.75萬畝,林地201.97萬畝。寧明是廣西林業大縣,盛產木材、八角、中藥材等,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八角之鄉”。寧明礦產資源豐富,有世界最大的膨潤土礦床。寧明資源豐富,花山風景名勝區是廣西三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隴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保存最好的喀斯特熱帶季雨林保護區。1995年,寧明縣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寧明縣 寧明縣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該縣屬象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為臨塵、雍雞縣地,屬鬱林郡。三國屬吳國之交州鬱林郡。

西晉屬廣州鬱林郡。東晉屬廣州晉興郡。

南北朝屬南朝宋廣州晉興郡。隋屬嶺南鬱林郡。唐屬嶺南西道邕州。五代十國屬南漢邕州。

宋屬廣南西路邕州左江道永平寨。

元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思明路。

明屬左江道思明府。

清屬廣西布政司太平思順道太平府。

民國屬廣西省龍州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1950年屬廣西省龍州專區,1951年屬崇左專區,1952年屬邕寧專區,1953年屬廣西省桂西壯族自治州,1958年至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專區(1970年南寧專區改稱南寧地區,後改為南寧市)至今。

地理環境

寧明縣 寧明縣
寧明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北回歸線以南。東界上思縣,東南與防城縣相鄰,南及西南與越南交界,西接憑祥市,西北與龍州縣毗連,北連崇左縣,東北與扶綏縣接壤。縣城處於北緯22.08度,東徑107.04度,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156公里(公路188公里)。縣域東西距73.85公里,南北距72.02公里。全縣總面積3698平方公里。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1.6%。岩溶地面積274.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7.4%。水面面積77.7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2.1%。

寧明縣東南部為土山區,山高壑深,峰巒重疊,形成無數山間帶狀谷地和峰叢坡地,山高多在500米以上,坡度大於30度,最高的浦龍山海拔1358米。中部為土丘陵,坡度10~25度;北部多為岩溶丘陵,坡度30度以上,這些丘陵,海撥200米至500米之間。北部靠中為明江河谷平原,自東向西橫貫全縣,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海拔109.3米至200米。寧明縣地勢東、南部高,北和西北部稍低,明江河谷平原低平。

寧明縣處北回歸線以南,緯度較低,且距北部灣較近,受海洋季風調劑,所以形成終年溫度較高,雨量較多,夏半年多雨,冬半年少雨,雨季旱季分明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五月開始受夏季風影響,多吹偏南風,升溫迅速,雨季隨之到來;6至8月,夏季風極盛,常受颱風影響,多大雨、暴雨天氣,是全年雨量最集中的時期;9月起,夏季風漸趨減弱,最後退出該縣,雨季告終;11月至次年8月,受冬季風影響,常吹偏北風。溫度偏低,乾燥少雨。

行政區劃

寧明縣 寧明縣
2000年,寧明縣轄4個鎮、11個鄉:城中鎮、明江鎮、愛店鎮、海淵鎮、馱龍鄉、亭亮鄉、寨安鄉、峙浪鄉、桐棉鄉、那楠鄉、東安鄉、板棍鄉、北江鄉、思樂鄉、那堪鄉。

2003年,思樂鄉與海淵鎮合併為海淵鎮。

2003年寧明縣行政區劃一覽(4個鎮、10個鄉:城中鎮、愛店鎮、明江鎮、海淵鎮、馱龍鄉、亭亮鄉、寨安鄉、峙浪鄉、東安鄉、板棍鄉、北江鄉、桐棉鄉、那堪鄉、那楠鄉)

城中鎮轄:明祥、城南、中華、北斗、三華5個社區;寨密、浦瓜、北丈3個村委會。

愛店鎮轄:愛店居委會;那黨、堪愛2個村委會。

明江鎮轄:明江居委會;思明、布樂、鳳璜、洞廊、琴岳、安馬、祥春、利江、百泉、洪江、峙利、雙龍12個村委會。

海淵鎮轄:正街、新西街2個居委會;海灣、思州、馱零、馱鄧、那明、什八、峙北、那六、北岩、那功、友福、那才、蔗元、三台、桐骨15個村委會。

馱龍鄉轄:船民居委會;馱龍、納利、下州、珠連、耀達、松林、懷利、馗塘8個村委會。

亭亮鄉轄:亭亮、龍關、龍旺、北寧、梅灣、山荷、安農、天西、那潭、亭樂、立新、院景、扶貧新村13個村委會。

寨安鄉轄:順寧、那練、江逢、連罡、板祝、渠圍、浦邱、安陽、板亮、下店、那雷、立門、板墩、板山14個村委會。

峙浪鄉轄:峙浪、派台、思陵、洞浪、那密、欽加、洞漫、長橋、那兵9個村委會。

東安鄉轄:東安、板桂、雙棒、百合、洞品、洞坡、六審、六丈8個村委會。

板棍鄉轄:板棍、上松、上逢、康寧、叫隘、那克、國華、林貼8個村委會。

北江鄉轄:北江、東什、峙書、良安、那春、法奎、浦峙、林芬、北明、下間、那小11個村委會。

桐棉鄉轄:桐棉街居委會;桐棉、恭敬、那旭、那卻、派時、琴清、那么、那朴、板爛、板油、那馬、那梨、板岸、板古、板棉、枯楠16個村委會。

那堪鄉轄:那堪街居委會;那堪、岜曉、那吝、四寨、那錢、垌平、那佳、百六、遷龍、自衛、峙內、上根、新村、浦利、南執、馱樓、垌中17個村委會。

那楠鄉轄:那楠、那陶、平安、念柴、古優、那敏、馱象、崬站、板K、康峙、馱英、小平、逢留13個村委會。

2005年,馱龍鄉併入城中鎮。

寧明縣轄4個鎮、9個鄉:城中鎮、愛店鎮、明江鎮、海淵鎮、亭亮鄉、寨安鄉、峙浪鄉、東安鄉、板棍鄉、北江鄉、桐棉鄉、那堪鄉、那楠鄉。

資源

寧明縣資源比較豐富。土地總面積達543萬畝,人均有地16.8畝。其中耕地43萬畝,宜農荒地28.8萬畝,耕地和宜農地占土地總面積的13.23%;林地201.9萬畝,宜林地186.5萬畝,林地、宜林地占土地總面積71.5%;牧場34.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6.4%。

現有森林復蓋面占總面積27.37%,木材積蓄量達283萬立方米,並且以年增長約17萬立方米的速度在發展。在東南部的連綿群山中,生長有中國優良馬尾松松種桐棉松,它株直、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每畝最高年增長材積2.37立方米,等於普通松樹生長率的10倍。還有八角林3萬多畝,豐年產果達200萬公斤,果味香濃。

在西北邊峰巒錯落的岩溶山區里,有天然的綠色寶庫隴瑞自然保護區,區內有2.6萬畝常綠季雨林,有1280多種植物。其中優良速生樹種五十多種,名貴樹種十多種。世界珍稀的藥、景兩用樹金花茶,在這裡吐放幽香。區內動物資源有127種。這裡是世間瀕臨滅絕的珍貴白頭葉猴的“世外桃園”,三百多隻白葉猴在保護區內樂享天倫,繁衍後代。

寧明縣已發現有澎潤、煤、鐵、磷、金、銀、鉛、鋅、銅、鋁、汞、水晶、鈦鐵、金紅石、石膏等礦。

寧明礦產資源豐富,有世界最大的膨潤土礦床。

人口

1982年人口普查,全縣人口311445人。壯族237020人,占總人口76.1%;漢族73259人,占總人口23.52%; 瑤族947人,占總人口0.31%;京族57人;苗族32人;侗族30人;回族5人;仫佬族3人;毛難族1人;其他民族91人。

1985年壯族258487人;占總人口77.1%,漢族75618人,占總人口22.55%;瑤族938人,占總人口0.29%;苗族15人,侗族30人,仫佬族2人,回族3人,京族102人,滿族4人,蒙古族4人,朝鮮族4人,布依族1人,傣族7人,土家族1人,水族1人,其他族27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0人,共216人,占總人口0.06%。

交通

建國前只有過境邕龍公路70公里,運輸主要靠明江舢板水運和肩挑、馬馱。建國以來採取公辦、民辦、民辦公助等形式大修公路,已開通有國道、省道、縣道、鄉道等公路共51條,總路程855公里;還有湘桂鐵路過境53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聯絡各鄉鎮村、勾通中國各地的交通網路。

建國初至1985年建公路50條,長785.8公里,其中:省道一條41.9公里;縣道14條,長400.28公里;鄉道28條,長256.12公里;林區公路7條,長87.5公里。通車鄉(鎮)達100%、村委會98%、農林場100%。

經濟

建國36年來,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5.12%,1985年全面超額完成第六個五年計畫的指標,工農業總產值達1.2952億元,比1949年思明三縣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3倍。1985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額7335萬元,比1952年增長16.2倍。

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0.1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一產14.9億元,同比增長7.9%,二產14.5億元,同比增長5.7%,三產10.7億元,同比增長1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38億元,同比增長83.9%;財政收入完成4.096億元,同比增長15.48%;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2.06億元,同比增長35.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34億元,同比增長2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446元,同比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3928元,同比增長9.3%。三次產業比例為37.1︰36.1︰26.8,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

工業

民國期間,寧明、明江、思樂三縣沒有近代工業。傳統手工業有鑄犁嘴、打鐵、榨糖、榨油、釀酒、糕餅、乾米粉、蠶絲紡織、縫紉、布鞋、木器、竹器、草蓆、紙扇和土香等十多個行業。1949年,三縣手工業總產值76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格,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3%。建國後,手工業有所發展,195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6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5%。

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1953—1957),全縣手工業組成15個合作社(組)。同時興建了火電廠、農具廠、森工站、大米廠、商業屠宰場、酒廠、商業副食品加工廠和印刷廠等8個國營工業企業。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8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2.7%,比1949年和1952年增長163%和53%。

經過調整,1980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有29個,集體工業企業有72個,工業總產值250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9.3%;比1975年增長74.3%。經濟效益亦有所提高,縣屬16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有14個盈利,總額139.64萬元,虧損企業有水泥廠和大閘煤礦2個,虧損總額7.24萬元。第六個五年計畫期間(1981—1985),繼續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改革的八字方針,寧明縣工業繼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漸趨合理。在此期間,新建投產的有鳩鴣水電站、海淵糖廠、縣食品罐頭廠和天西華僑農場澱粉廠等4個企業。至1985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有32個,集體工業企業有34個,工業總產值467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格),占工農業總產值36.1%;比1980年增加86%。在工業總產值中,國營企業4513萬元,占96.5%,集體企業(鄉鎮、二輕)164萬元,占3.5%。

1985年全縣有16個工業行業,工業主要產品25個,較大宗的有原木、水泥、機製糖、松香、罐頭、飲料、酒等(詳見附表)。按總產值大小順次排列,第一是依靠寧明縣農業提供原料的食品工業,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3.34%;第二是木材採運業,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08%;第三是電力生產供應業,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01%;第四是建築材料業,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41%;第五是化學工業,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05%;第六是機械工業,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1%;自來水、採礦、木材加工和竹製品、印刷、縫紉、制鏡、金屬製品、陶器、體育器材、紙製品等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以下。18個獨立核算縣屬國營企業,盈利有15個,盈利總額235萬元,虧損3個,虧損總額20萬元。

1985年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32家,鄉鎮集體工業企業28家,工業總產值達4677萬元,比1949年的76萬元增長60倍。

2008/2009年榨季,制

糖企業投入技改資金5億元,日榨能力達到了2.2萬噸,同比提高12.5%;出糖率13.6%,為崇左市之最;機製糖產量38.1萬噸;製糖企業實現產值13.9億元,同比增長5.3%;預計提供稅收1.28億元,同比增長12.3%。林產業邁上新台階,全年完成林業總產值21.2億元。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5億元,同比增長0.85%;工業增加值11.37億元,同比增長0.1%。規模以下工業產值2.9億元,同比增長4.5%。

農業

建國以來,黨和人民政府在改革生產關係的同時,大興水利,新建續建水利工程3794處,灌溉面積152000多畝。特別是1980年以來實行包乾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落實林業“三定”,1984年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打破了農業集體經營的“大鍋飯”,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積極性,開始出現了一些種植專業戶和養殖專業戶,農村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1982年糧食總產達2.76億市斤,創歷史最高水平,1985年出現多年少見的倒春寒,糧食總產仍達1.8億市斤,比1949年增長1.1倍。甘蔗、花生、鳳梨、香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較大增長。農業總產值達8275萬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增3.8倍。

2009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4.26億元,同比增加1.8億元,增長8%。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05萬畝,同比增加4.15萬畝;預計2009/2010年榨季糖料蔗產量達280萬噸;超級稻種植面積10.14萬畝,同比增加3.8萬畝;農作物間套種面積17.62萬畝,同比增加11.12萬畝;秋冬種面積26萬畝。2009年,寧明縣獲得“全區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全區冬種馬鈴薯示範縣”稱號。此外,全縣完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0萬畝,其中無公害水稻基地3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3萬畝,無公害水果基地4萬畝。累計兌現各種補貼3496萬元,其中落實購機國家補貼484.4萬元、自治區補貼37.4萬元,補貼農戶購機1047台,提前完成自治區“農機下鄉”補貼35萬元任務,是崇左市唯一完成2009年“農機下鄉”補貼任務的縣份。農民工汽車駕駛技術培訓實現歷史性突破,全縣共培訓945人,是全市完成培訓人數最多的縣份,形成了特色培訓品牌。爭取中央及地方補助資金5783萬元,實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12個農村公路項目建設任務,總里程50.2公里,總投資1110萬元。

社會

1985年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4個,衛生技術人員662人(平均每千人有衛生技術人員1.9人),病床512張。這幾項分別比建國前增長10.03倍、27.8倍和10.3倍。民國間流行的鼠疫、霍亂、天花等烈性傳染病早已消滅,其他傳染病發病率大大下降,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建國以來文藝創作日益繁榮,一批美術、攝影作品參加了中國、全區展覽。反映對越自衛還擊戰勝利歸來場面的大型油畫《英雄花開迎英雄》和國畫《蕉林深處魚水情》獲全區美展一等獎,《蕉》畫還入選了在京舉辦的《廣西少數民族生活》畫展。1984、1985年被評選出席中國科普先進代表會。

2008年,全面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保35077人,基金收入68萬元。發放農村醫療大病救助885人132.7萬元,城鎮醫療大病救助168人26.9萬元,有效地解決了特困民眾看病難的問題。繼續紮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縣參保31.18萬人,參合率90.02%,基金使用率108.23%,參合農民住院平均補償率為49.45%,達到了衛生廳的規定目標。圓滿完成了城鄉低保規範化管理活動,榮獲自治區城鄉低保規範化管理單位稱號。全年給城鎮低保戶3457戶發放低保資金共1221.81萬元,月人均補助從125元提高到150元以上;發放農村低保1107.07萬元,月人均補助從45元提高到50元以上。發放邊境0—3公里範圍的農村居民4699戶19134人最低生活保障資金1148.04萬元;給0—3公里的93名村幹部提高基本補貼補助資金共10.94萬元。爭取上級部門資助資金350萬元,新建了城中、峙浪、板棍、那堪、那楠和桐棉等7個敬老院。

2008年首次通過“中國科技進步縣(市)”考核。全年投入教育經費16432萬元。中考各學科平均分均排全市第三名,高考文科綜合均分排崇左市第三名。新建“農家書屋”20戶。縣城新圖書館建成啟用。建成愛店鎮、峙浪鄉和寨安鄉三個邊境鄉鎮文化站。完成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5000戶。寧明縣麻郁超、許少英兩人入選第二屆中國道德模範候選人並榮獲提名獎,同時入選2009年12月份中國好人榜。

教育

1985年全縣有普通高中6所,在校學生1405人;普通國中15所,在校學生9285人;國小校791所,在校學生56629人,兒童入學率為97.5%。青少年入學數比1949年增6.7倍。中國小教師總數2511人,比1949年增5.3倍。

幼兒教育

民國26年,思樂縣于海淵高國小校附設幼稚園14班,各種設定頗稱完備。29年3月,日軍陷境,幼稚園器具,蕩然無存,後不復設。

1974年,縣社下鄉工作幹部幫助農村生產隊建立幼稚園。至1976年,有幼稚園454間,有幼兒教師524人,在園幼兒11860人,其中教育部門辦的1問,有教師9人,在園幼兒120人。此次幼稚園興起亦不能鞏固。至1985年全縣有幼稚園49間,教職員工82人。其中農村辦的40間,62個班,專任教師52人,在園幼兒1971人,縣鎮辦的9間,教職工30人,59個班,在園幼兒1285人,縣鎮幼稚園設備一般有小籃球場,桌球桌、滑梯、小三輪車等。

幼園分小中大3班教學。3歲幼兒初入園為小班,學1年升入中班,再1年升入大班,又1年畢業。課程設體育、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等,以遊戲為主要上課形式。幼兒從幼園畢業,一般可學會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師長,會說國語,可朗誦詩歌,知道10以內的加減法等,為他們正式入學作好準備。

國小教育

清光緒末年,罷科舉,廢書院,始辦國小堂。思州於光緒三十一年,在海淵村建高初等國小堂,有校舍14間。建校費用白銀3700元,由公款開支。次年招高、初等生各2班約80人。至宣統元年,思州又于思州街、牛圩、北江、馱關、那堪等圩各辦有初等國小堂,辦學費用均由地方財政支給。其他各州、垌辦國小堂數無考。

1949年底,寧明、明江、思樂3縣共有國小220所,在校學生8200人。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後,農民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提高,教育事業相應發展,1956年全縣有國小403所,其中完全國小49所,在校學生24375人,畢業1463人。1959年發展到420所,在校學生25623人。1962年,因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困難,在校學生下降到21839人,比1959年下降15%。隨著“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逐步好轉,學生入學逐漸回升。1966年在校學生達到26706人。

1980年開始調整國小教育,逐步裁撤附中及師資低劣的教學點。1985年全縣共有完全國小154所,教學點637個,在校學生56629人,畢業6486人,招生1089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7.50%,年鞏固率達90.10%,合格率達78.30%,普及率達71%。經縣教育局驗收有城中鎮和5個村基本實現了普及國小教育。

中學教育

本邑中學教育始於民國31年(1942年)。當年,思樂及明江縣創設國民中學各1所,次年,寧明縣亦設國民中學,民國34年3縣國民中學分別改稱縣立初級中學。民國36年思樂縣立初級中學有5個班,學生224人,其中女生2人;明江縣立初級中學有3個班,學生130餘人;寧明縣立初級中學有4個班,學生180餘人。3縣在校國中生共534人。民國38年在校國中生540人。

民國年間,邑內未辦高級中學,學生國中畢業後,要繼續升學的,須到崇左、龍州、南寧等地,開支較大,即使中等以上家庭,供送子弟外出上高中、大學,亦感到經濟困難:期間本邑子弟先後考取大學共40人,其中思樂縣7人,明江縣16人,寧明縣17人,寧明縣籍出國留學7人。建國初3縣仍辦國中,軍1956年寧明中學改為完全中學,第一屆招高中生兩個班100人。3校在校高國中生1244人。1958年明江和海淵(原思樂中學)兩校升為完全中學,3校各招高中1個班,在校高中生280人,國中生1443人。

1976年,中學發展到17所,原社辦的桐棉和峙浪中學劃歸縣辦,增建天西農業中學和天西華僑農場中學。高中招2675人,畢業1128人,在校學生4626人,國中招7022人,畢業3194人,在校學生12614人,其中附中生9234人。

1979年定寧明中學為縣重點中學。該校招收的新生,都是從參加縣統考的學生申擇優錄取。同年於城中鎮新建高中1所,招收城中鎮國中畢業生。1983年裁撤國小附中100所,尚留12所,縣內中學由原來18所減為16所。

1985年中學又增到21所。其中:寧明、明江、海淵、寧明華僑農場、天西華僑農場等5所中學為完全中學;城中鎮為高中;馱龍、亭亮、寨安、明江(鎮)、峙浪、板棍、海淵(鎮)、那堪、那楠、桐棉為中學,寨密、板亮、東安、北江、思樂為聯中(在離鄉國中較遠的地方辦國中招收幾個村的國中生)。在校學生共10750人,其中國中9285人,高中1465人。當年畢業國中生1771人,高中生429人。當年招收國中生3261人,高中生459人。1950年至1985年累計,經寧明縣中學培養考取大專院校的學生共有448人。1985年與1976年比,普通中學招收的新生和在校學生分別減少62%及38%,畢業生減少49%。

教師隊伍

土司時代,邑內6所書院有6名山長講學,此外鄉間設有私塾,各有1名先生授課。

民國末年,邑內3縣共有國小教師300餘人,中學教師60餘人,教師總數不足400人。

建國後,教育事業逐步發展,教師隊伍相應擴大。1956年全縣教職工總數為760人,其中國小694人,國中66人。1960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教育事業沒有多大發展,全縣教職工總數為840人,其中國小774人,中學66人。

1980年開始調整教育,至1983年調整教學低劣的教學點和國小附中100間,把調整後的附中教師充實到國小任教。經過調整,中學教師相對集中,質量有所提高,高中專任教師111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39人,大學專科畢業和肄業53人,中專畢業20人。國中專任教師427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6人,大學專科畢業和肄業57人,中專高中畢業331人,中專、高中肄業21人。

1985年,全縣有教職工3221人,共中幼師82人,其中專任教師79人;國小2302人,其中專任教師1962人,中學788人,其中專任教師549人;農業高中教職工28人,教師進修學校教職工21人。在教師隊伍中,從1978年至1985年,先後被評選出席自治區一級以上的中、國小先進、模範教師3人,其中被評為中國優秀班主任有寧明二小教師許玉鳳,被評為自治區優秀班主任有寧明中學教師甘紹裘、模範教師韋忠堅。

旅遊

隴瑞自然保護區

隴瑞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隴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078公頃,是中國保存最好的喀斯特亞熱帶季雨林保護區之一。區內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白頭葉猴、金花茶最為著名。

隴瑞自然保護區的西南部環抱於花山周圍,森林面積26925畝,復蓋率86.3%,木材蓄積量23690立方米,是一大片原始森林。植物種類繁多,計有166科673屬1282種。喬灌木樹種500多種,優良速生樹就有50多種。藥用植物714種,纖維植物130多種,油脂和蠟類植物56種,橡膠植物31種,芳香植物48種,野果植物43種,飲料植物13種,飼料植物82種,染料植物14種,蜜源植物17種。

花山溫泉度假村

在距寧明縣城6公里處的青山綠水間,坐落著正在興建的“花山溫泉度假村”。度假村占地400畝,是以溫泉為主體,集觀光、遊覽、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度假中心。2012年,花山溫泉度假村投入200萬元,建造溫泉1號、溫泉2號兩艘豪華遊船。這兩艘遊船為全鋼體性遊船,採用國內先進的造船技術,每艘遊船排水量為300噸,載客為42人。

獨木成林

獨木成林位於城東8公里,北臨飛機場附近,它是千載古榕,巨枝橫掃長空,粗大的氣根落地生根成樹幹,延綿占地二十餘畝,巨枝上的鬚根隨風起舞,人稱“獨木成林”,是壯鄉人民“三月三”歌圩情戀的好場所,古樹為媒祝願情侶百年偕老,此地也成為影視工作者的選景佳地。

花山岩畫

花山岩畫位於寧明縣城西北25公里的明江畔,以其古老神奇的岩畫而聞名中外。花山岩畫是左江流域岩畫中的代表,也是世界同類岩畫中單位面積最大、畫面最集中,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岩畫,被譽為是壯族文化的瑰寶。據專家考證,花山岩畫創作始於春秋時期,延至後漢,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整幅岩畫畫面長達172米,高約50米,面積8000多平方米。現存各種圖像111組約1900多個,畫面以人物造型為主,也有銅鼓、刀、劍、羊角鈕鍾和野獸之類。人像最大的有3米高,最小的也有30厘米高。1988年,花山岩畫被國務院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以花山岩畫為中心的花山風景區被定為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成為與桂林灕江、桂平西山齊名的廣西三大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區之一。2000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實施花山岩畫保護計畫,對保護岩畫進行深入研究。2003年6月,廣西啟動花山岩畫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申報工作。2004年11月,花山岩畫以國內罕見的"雙遺產"形式,被國家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06年12月,花山岩畫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

特產

山黃皮果

山黃皮果俗稱“雞皮果”,屬南亞熱帶特有的水果,以香醇味濃郁而著稱,具有消食開胃、理氣健脾等功效,用餐前適量食用可使胃口大增,當地人稱之為開胃果大王。山黃皮果對生長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只有在人屋前後或霧濃的深山谷中生長,不需人工護理就能開花結果,而人工大面積種植目前尚無成功的山黃皮果基地。

玉桂皮

寧明縣山地面積(海撥在400—1000米以上丘陵及中低山地)6.5萬公頃。復蓋著桐棉、那楠、峙浪、愛店、寨安等鄉鎮。截至2012年,其中適合種植玉桂、砂仁和佛手果、雞骨草等中藥材的丘陵山地及山間谷地約80萬畝、玉桂1.5萬畝、砂仁1.6萬畝、沙姜0.5萬畝、佛手0.4萬畝,全縣各種藥材生產總面積達4萬畝,產量2230噸、產值5500萬元。

沙糕

寧明縣城有海淵沙糕、那堪沙糕、明江沙糕等等。桂南一帶傳統名糕點,將芝麻、麻油、熟油、白砂糖及精糯米粉炒熟後,置入大木格中壓製成寬扁型,再用格刀將其分割成均勻小塊。該糕點有入口即化的特點。沙糕已成為桂南民間春節期間送禮三件套之一(沙糕、粽子、線雞),雖然品種多樣,最著名的是廣西南寧地區寧明縣海淵鎮的“張記沙糕”,據縣誌記載,自宋代狄青遠征廣南(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始,當地土人即製作沙糕作為乾糧,供官兵食用。明嘉靖年間,海淵鎮的沙糕已成為貢品,其中以張效瑞師傅製作的沙糕口感最佳,“張記沙糕”由此名聲遠揚。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青秀區 | 興寧區 | 西鄉塘區 | 良慶區 | 江南區 | 邕寧區 | 武鳴縣 | 隆安縣 | 馬山縣 | 上林縣 | 賓陽縣 | 橫縣
柳州市城中區 | 魚峰區 | 柳北區 | 柳南區 | 柳江縣 | 柳城縣 | 鹿寨縣 | 融安縣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三江侗族自治縣
桂林市象山區 | 秀峰區 | 疊彩區 | 七星區 | 雁山區 | 陽朔縣 | 臨桂縣 | 靈川縣 | 全州縣 | 平樂縣 | 興安縣 | 灌陽縣 | 荔浦縣 | 資源縣 | 永福縣 | 龍勝各族自治縣 | 恭城瑤族自治縣
梧州市萬秀區 | 蝶山區 | 長洲區 | 岑溪市 | 蒼梧縣 | 藤縣 | 蒙山縣
北海市海城區 | 銀海區 | 鐵山港區 | 合浦縣
防城港市港口區 | 防城區 | 東興市 | 上思縣
欽州市欽南區 | 欽北區 | 靈山縣 | 浦北縣
貴港市港北區 | 港南區| 覃塘區 | 桂平市 | 平南縣
玉林市玉州區 | 北流市 | 容縣 | 陸川縣 | 博白縣 | 興業縣
百色市右江區 | 凌雲縣 | 平果縣 | 西林縣 | 樂業縣 | 德保縣 | 田林縣 | 田陽縣 | 靖西縣 | 田東縣 | 那坡縣 | 隆林各族自治縣
賀州市八步區 | 鐘山縣 | 昭平縣 | 富川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金城江區 | 宜州市 | 天峨縣 | 鳳山縣 | 南丹縣 | 東蘭縣 | 都安瑤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巴馬瑤族自治縣 |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大化瑤族自治縣
來賓市興賓區 | 合山市 | 象州縣 | 武宣縣 | 忻城縣 | 金秀瑤族自治縣
崇左市江州區 | 憑祥市 |寧明縣 | 扶綏縣 | 龍州縣 | 大新縣 | 天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