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廣東橋頭鎮位於東莞市東北部,地處東江南岸,毗鄰惠州市,屬埔田地區,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多萬人,是聞名中外的供水香港工程的源頭。清冽的東江水從這裡經過“東江——深圳”供水工程流進香港、深圳的萬戶千家,為香港、深圳的繁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橋頭,一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工業旅遊城鎮。昔日被稱為東莞市的“西伯利亞”,如今交通四通八達,水電充裕,通訊便捷,文化發達,環境優美,城市日新月異。現有來自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義大利、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五百多家,初步形成了以IT產業為主的現代工業體系。位於鎮西部的“東莞市東部工業園”正在建設,將推動橋頭鎮邁進新的發展階段。“蓮湖荷香”是珠三角地區的優秀景點,“百畝蓮湖,十里荷香”引人入勝,聞香心曠神怡,令人流連忘返。
橋頭的農業以城郊農業和外資農業為主要特色。嶺南佳果荔枝3000多畝,無核荔枝更是橋頭鎮的著名品種。台灣青棗種植1400畝,是全市最早引進的新品種,以果大、肉脆香甜、高產而聞名。還有蔬菜種植3000多畝,淡水養殖3000多畝,存欄生豬2.5萬頭,三鳥7萬隻,為市場提供大量優質的農產品。全鎮現有“興農農場”等外資農業企業4家,主要種植台灣青棗、番石榴、新加坡楊桃、金煌芒果等稀優品種,還養殖瘦肉型豬,外資企業為我市農業增添了光彩。
歷史沿革
橋頭鎮當20世紀即將過去,新千年將至之際,橋頭鎮人民政府開展了一系列“世紀回眸”活動,目的在於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利再戰。編輯《火紅的年代》是這個活動中的一項內容,黨政辦的同志把70年代的有關資料整理成冊,這是對歷史階段的一個總結,是一筆豐厚的財產。我對黨政辦的做法表示讚賞。
70年代初,橋頭公社(橋頭鎮前稱)掀起了農田基本建設高潮,樹立樣板,
全面鋪開。當時山和大隊是平田改土樣板,楊公朗生產隊是土肥建設樣板,石水口大隊是旱地建設樣板。公社黨委在山和大隊山邊生產隊“油竹英”(土名)作平田改土試點,全隊400多人苦戰40天,把720畝稻田全部進行了平整,開挖了長達1公里的總排水渠、17條灌渠、18條排渠。還築了13條道路。經過平整的稻田,塊塊平整,規格一樣(2.2畝),人稱“格子田”。“油竹英”平田改土的成功,給山和大隊的幹部、民眾極大的鼓舞,全力投入挖溝排冷、平田改土戰鬥,經過三個冬春的苦戰,全大隊共投工12萬個,搬動土方50多萬方,使4000多畝圍田排灌分家、土地平整、道路平坦筆直、四面貫通。實現了土地園田化、排灌系統化、運輸車船化、路旁堤邊果林化。
當時,公社黨委書記李盧謙帶著公社農田基本建設工作隊和山和大隊的幹部在山邊“牛欄逕”(土名)安營紮寨,草棚兩邊掛著“居住草棚望北京,風餐露宿為人民”的大幅橫標,門口掛起了“橋頭公社農田基本建設指揮部”的牌子,領導全社農田基本建設。經過三個冬春改天換地、重整山河的戰鬥,全社2.3萬畝稻田,已有2萬畝實現快方面平、排灌自如、適合機耕的園田化,1.2萬畝旱坡地全部打了地埂,其中6000畝實現了水利化,旱坡地成了水澆地;2000畝旱地進行了拼塊平整,“三跑地”(跑肥、跑水、跑土)成了“三保地”(保肥、保水、保土)。同時還修了機耕路320條,建橋樑涵洞1500座,使全公社12個大隊的96個生產隊隊隊通汽車。
當年的農田基本建設,得到全公社機關幹部、社辦職工、中小學生的大力支援,他們為全社農田基本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至今,那個年代的人對那段歷史仍記憶猶新。
1973年10月,廣東省委主要領導同志來到橋頭,充分肯定了橋頭公社農田基本建設的做法和經驗。接著《南方日報》、《惠陽報》、《東莞通訊》等報連續數天以整版篇幅報導橋頭公社抓大事促大幹,搞好領導班子建設和農田基本建設的事跡。橋頭公社在全省出了名,全省各地來橋頭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橋頭成了全省參觀熱點:到山和參觀平田改土;到楊公朗參觀養豬積肥;到石水口參觀旱坡地建設。橋頭的經驗對全省的農田基本建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橋頭公社被評全省、全縣“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不少外縣、外省、外國的人慕名前來橋頭參觀,全省各地的主公路都插著“往橋頭”的指示路牌。這是橋頭農民揚眉吐氣的日子,也是橋頭農業出現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昔日那艱苦的、大規模、高標準的農田基本建設成了歷史,但70年代發生的一切,已在一代人的心坎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橋頭的創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70年代的農田基本建設,為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感謝李盧謙書記和公社黨委、革委一班人為橋頭作出的特殊貢獻;感謝歷屆黨委、政府為橋頭的發展和繁榮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無私奉獻。
70年代初,我還是箇中學生,在橋頭中學讀書,住在公社的大院裡,和橋中的老師、同學一起參與了那場艱苦的勞動。當我再一次看到當看的剪報和圖片時,感到十分親切,雖然那些資料滿是那個年代的烙印,但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的精神還是要發揚的。
感謝鎮府檔案室的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收集剪報、照片,為橋頭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歷史檔案。我希望各村、各單位都要辦好檔案室,做好資料的整理歸檔和使用,使檔案工作上一個新台階。
編輯出版 《火紅的年代》 ,為的是保存一段資料,讓橋頭人民記住這特殊年代裡的特殊故事。“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對歷史作階段性的總結是很有意義的,既可以總結經驗教訓,又可以激勵士氣。我們出版這本書,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莫厚良)
基礎設施
橋頭鎮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鎮中心區建成面積15平方公里;全鎮擁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12萬立方米。體育中心、公園、文化廣場等文體設施網路覆蓋全鎮,城市承載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鎮內有先進完善的電信網、網際網路等設施,普及並開通了有線電話、行動電話、計算機網際網路和郵政快遞等業務,可為鎮內企業和居民提供高素質的電信、資訊和郵政服務。發展環境優越,社會和諧穩定,自然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並有東莞市東部工業園的帶動和輻射,橋頭鎮已成為東莞市內一個“宜工、宜商、宜居”的寶地,是內外客商投資的熱土和創業的樂園。
經濟發展
近年來,橋頭鎮根據東莞市委、市政府“一城三創五爭先”的戰略部署,堅持“一強化二調整三提升”的工作思路,發揮毗鄰香港、僑胞眾多的優勢,大力發展內外源型經濟,促進了經濟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全鎮現有外商投資企業500多家,已初步形成以電子、塑膠、機械、印刷、紡織、家私為支柱行業的現代工業體系。2004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3.9億元,國內生產總值 27.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億元,外貿出口總額6.3億美元。
自然地理
橋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夏長無冬、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氣候溫和、溫差振幅小及季風明顯等特點,年平均氣溫在21°C—22.2°C之間,無霜期350天;年平均日照時間24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767.8毫米。橋頭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流經本鎮的東江是珠江在廣東省內三大水系中水質較好的江河。
交通環境
區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東北部有廣惠高速公路與廣州、惠州相連,西南部有常虎高速公路與莞深、廣深、京珠南等三條高速公路相接,境內又有東部快速路、東深快速幹線分別與東莞市區和深圳市區貫通,距京九、廣九、廣梅汕等三條鐵路的交匯點(常平)僅有10公里,在約一個小時車程內有五個國際國內大型機場(香港、廣州、深圳、珠海、澳門)和多個大型港口(葵涌、鹽田、黃埔、虎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文化魅力
經濟是實力,文化是魅力。橋頭的文化,源遠流長,藝苑芬芳,成為橋頭一張亮麗的名片。近年來,橋頭鎮深入貫徹廣東省文化大省建設工作會議和全市文化新城建設工作會議精神,確立了抓文化也是抓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文化建設為龍頭,加快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大力開展文體活動,加強文化管理,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促使我鎮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化品位不斷提升,文化精品日益湧現,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文化經濟蓬勃發展,文化魅力充分展示,初步形成了繁榮、健康、向上的文化發展態勢,為我鎮全力打造文化綠洲、建設旅遊新城實現了良好開局。近年來,我鎮文化建設碩果纍纍,取得了喜人的成績。橋頭廣場被評為“東莞市十佳廣場”;橋頭文化站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文化站”;我鎮“文化高地直播車——情滿蓮湖電視晚會”榮獲中南六省(區)電視藝術“金帆獎”電視綜合文藝節目二等獎,集體舞《青春飛揚》榮獲“東莞市廣場集體舞蹈大賽”金獎第一名;先後出版了《走向現代》、《橋頭文學作品選》、《點擊田新》、《邁向文明》、《橋頭道德故事》、《蓮湖飄香》、《百蓮頌》,《人在橋頭》等書籍;三正集團企業之歌《依託》在文化部、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等單位舉辦的“第二屆中國企業歌曲大獎賽”中,囊括了作詞、作曲和表演三個金獎;此外,我鎮是東莞市報告文學創作基地之一,並被評為東莞市首批文化建設達標鎮。
旅遊景點
蓮湖文化旅遊區位於我鎮中心區,是橋頭鎮旅遊文化的中心。景區總面積50多萬平方米,由三百畝蓮湖、蓮湖公園、橋虹廣場、松山樓等景點組成,周邊配套建有體育中心、酒店服務、高尚住宅等中心區,形成現代建築與自然風光相互輝映,別具歐陸風情的城市亮點。2006年,我鎮投入1000萬元,實施三百畝蓮湖景區首期改造工程,興建了賞荷長廊、親水廣場、觀景亭等觀賞景點,進一步提升了蓮湖景區的文化品位,增強了蓮湖景區的觀賞性。
商貿旅遊
橋頭鎮位於東莞、惠州和博羅三市縣交界處,商業比較發達,市場商場眾多,商品交易活躍。鎮中心區現有繁華商業街5條,大型購物商場5家,世界知名品牌專賣店林立,家用電器、家具、建材、紡織品、食品、藥品、農副產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橋頭鎮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既有自然風光旖旎的宋屋洲,又有中西文化合壁的古村落,其中位於鎮中心區占地20多公頃的蓮湖,冬春湖光瀲灩,夏秋荷花飄香,“一湖美景,十里荷香”常常讓遊人流連忘返,嘆為觀止。橋頭每年都要接待國內外遊客100多萬人次。
今日橋頭,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打造工業強鎮、文化綠洲、旅遊新城,大力構建和氣、和睦、和諧的社會環境,一個山與水和諧結合、嶺南特色與歐陸風情並存、最適宜居住和創業的橋頭鎮正在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