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鎮[廣東省英德市橋頭鎮]

橋頭鎮[廣東省英德市橋頭鎮]

橋頭鎮位於英德市東部,東經113°20′,北緯24°21′。距縣城51公里。東與青塘鎮、白沙鎮接壤,南與魚灣鎮、英德華僑茶場毗鄰,西與大鎮鎮、黃陂鎮相連,北與橫石水鎮交界。面積148.6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橋頭鎮屬丘陵山區。年均氣溫21度。年降水量1900毫米。土地肥沃,有耕地面積3.74萬畝。森林覆蓋面積98%。因翁江穿流其中,水力資源非常豐富。礦產資源具有品質好、儲量大、開採容易的特點。

1998年底,橋頭鎮總人口29688人,漢族。其中農業人口27044人,占總人口的91.1%;非農業人口2644人,占總人口的8.9%。此外,有華僑、港澳台同胞100多人。

歷史沿革

建制於明洪武二年(1369)。鎮內原有潭坑墟,由於稅捐重,橋頭鄉紳趙汝老召開東坑、坪山、石角、土頭陳、鴨麻圍、高車壩、趙屋、上塘、丘屋、寧屋等“六甲會議”,在今橋頭鎮建“六甲祠”作墟場,凡赴墟者皆免費供應半斤油。後來赴墟的人越來越眾,在小溪上建了一座石橋,因墟場正在石橋的東頭,橋頭鎮因此得名,潭坑老街也隨之自然消失。屬英德縣象屬岩貴、甘棠都溪頭、板莆圖。清光緒十二月(1886)屬英德縣總局溪頭、板甫、潭坑、五石分局。民國期間英德縣第三區溪板、新興鄉。1949年10月至於1951年9月屬縣第三區。1951年9月至1956年6月屬英德縣第十三區。1957年11月屬英東工作委員會。1958年9月劃翁源縣,稱翁江人民公社。1959年11月劃歸英德縣,稱橋頭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稱區。1987年7月改稱區。1987年4月改稱鎮。

基礎設施

橋頭鎮轄13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鎮政府設在橋頭墟。墟鎮面積1.21平方公里。有13條混凝土集市馬路,即府前路、橋西路、橋東路、園陵路、先烈路、吉祥路、利民路。有40米高的電視差轉塔,全鎮可接收電視差轉節目。老街中心有一幢三層框架結構建築面積為1800平方米的貿易市場。

已於1990年繪製墟鎮20年建設規劃藍圖。1991年建成有線廣播電視接收站,可收中央和省市各頻道等10套節目。1994年在小橋西面開發新城區並建成程控電話大樓,開通了程控電話。1995年得新建成板甫大橋。1997年建成行動電話訊號站。1997年建成11萬千伏安變電站1座。1998年在集鎮西約400米的開闊地帶建設了一個面積800平方米的綜合農貿批發市場。目前,不少的樓房建築往西、南面輻射,這一地帶的開發使新舊集鎮連成一片。

旅遊風光

烈士陵園 原革命烈士紀念碑,後通過改建而成,占地面5畝,內有六角亭、四角亭、石台石椅,有一尊價值3萬元的游擊隊員銅像,供人們緬懷先烈。

交通通訊

橋頭鎮交通方便,四通八達。以橫貫其中的英東公路和橫沙公路為幹線,東行12公里連106國道,南駛6公里與白沙鎮接壤,西走50公里與衡廣鐵路複線相接,北距橫石水鎮14公里。每天通往廣州、清遠、英德、佛崗以及附近各鎮的客車50多班次。鄉道、村道交叉縱橫,13個村委會及80%的村民小組均可通車,擁有大小車輛500餘輛。

資源特產

荷蘭豆 種植歷史悠久。產量高、質量好。歷年來主要以秋植(反季節)輔以冬種。1998年種植面積5500畝,總產量2800噸。出口港澳,遠銷歐美。

橋頭蓮藕 久負盛名,尤以潭坑社前塘為最。身細節疏、湯白不渾、肉粉軟幼、香味獨特。

橋頭紅瓜子 色澤紅亮,粒大飽滿,殼薄肉香。在省市的市場上享有高的聲譽。

橋頭楊桃 新植品種,97年始投產,產量高,質量好。一年三季皆開花結果,果大肉嫩,清甜爽口。已銷往省內各市、縣,初具盛名。

橋頭沙田柚 果大飽滿,肉質鮮嫩,晶瑩剔透,香甜可口,漸露頭角。

煤 初探工業儲量650萬噸,現仍是小煤窯生產,年產量3.5萬噸。銷往廣州、深圳、珠海、從化、花縣以及珠江三角洲等縣市。

鐵 現已發現鐵礦點13個,勘探儲量1076萬噸,部份礦已進行開採。

此外,還有葉臘石、瓷土礦等礦產資源,現已有少量開採。

經濟狀況

1998年底,橋頭鎮工農業總產值1674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3385萬元,占總產值的20.2%;農來產值13364萬元,占總產值的79.8%;1998年人均純收入2657元。有市屬廠(場)兩個:一是日榨量700噸的英東白糖廠(離集鎮2.5公里),二是英德市林業苗圃場。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水薯、黃豆、甘蔗、花生、蓮藕、紅瓜子等。近年逐步形成了以荷蘭豆為主的蔬菜、甘蔗、柑桔(橙)、柿子、青欖、李子、楊桃、沙田柚等生產基地。有林面積11萬畝。可養魚的山塘水庫2500畝。

工業以水電、採煤為兩大支柱。建有水電站2座,裝機容量1300千瓦,計畫還要對兩座電站進行擴建,總裝機容量6000千瓦,並計畫新建一座水電站。有農機廠、機磚廠、爆竹廠、鋼窗廠、榨油廠、竹木器加工廠、澱粉廠等。由個體經營、引進先進技術、年產2500噸的軋鋼廠已成一定規模,產品銷往省內外市場。

現有商業戶190戶,其中集體21戶、個體169戶。

文教衛生

橋頭鎮現有市屬英東中學1所、鎮為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13所、村辦國小7所,在校學生466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7%.。有面積1200平方米的電影院及文化娛樂中心及文化娛樂場所13個。醫療保健設施有衛生院1所、醫療保健站30個。

英東中學 全省第1所老區革命學校。1942年,地下黨組織為培養革命骨幹,發展黨的力量創辦。校長和教員中,許多是共產黨員,其中有從延安學習回來的。這所革命學校曾先後於1945年和1947年兩次有各100多名師生集體參加游擊隊,以其光榮的功績載入史冊。現該中學正不斷擴建完善,設有國中、高中部,總占地面積7060平方米,有教學樓1幢24間課室,建築面積2226.93平方米;學生宿舍樓4幢,面積3246.52平方米;教工宿舍7幢,面積4020.9平方米。

歷史名人

郭保慈(1877—1958),字少雲。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科。1910年回國,應學部考試,賞給農科舉人。翌年殿試列為一等,授主事,簽分家商工部。嗣返粵,創辦南韶連進會,任會長。1912年任廣東農業教員講習所所長。1913年任眾議院議員,並任農業和財政委員。袁世凱解散國會後返粵。1916年國會恢復,復任眾議院議員。1958年病逝。

廖碧波(1902—1979),1926年秋投身革命創辦了亞婆石國小,任校長。從此,以學校為陳地,團結進步表年,進行革命宣傳,成立亞婆石農民協會,建立農民自衛軍,並先後多次率領農軍增援魚灣農民暴動。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英翁邊和橋頭地下黨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曾兩次被捕入獄,受盡酷刑,繼續堅持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英德縣第一區區長、英德縣副縣長等職。1979年在英德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