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並後單位),由原I-44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和後併入的VI-並49觀音岩石窟組成,位於四川省廣元市。\n千佛崖造像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宏偉的石窟群,在長約420米、高約40米的崖面上,龕窟密布,重重疊疊,多達13層。根據清鹹豐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記載,全岩的造像有一萬七千餘座。但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炸崖開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毀。現存大小龕窟四百多個,造像七千餘尊。根據《廣元縣誌》的統計,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無年號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文字題記和摩崖碑刻一百多通。千佛崖造像以大雲洞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南段著名的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窟、如意輪觀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無憂花樹佛、彌勒佛窟、三身佛龕、菩提像窟、盧舍那佛龕和清代的藏佛洞等,薈萃了從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雕刻精細,造型優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正文

南北朝至明代佛教石窟寺。在四川省廣元市城北嘉陵江東岸。開鑿於南北朝,經隋、唐、宋、元,至明代仍有雕造活動,以唐代居多。據清鹹豐四年(1854)碑刻題記“全崖造像數一萬七千有奇。”1935~1936年,修川陝公路毀造像三分之一以上。現存龕窟 400餘個,造像7000餘軀,為四川省境內規模宏偉的石窟群。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依崖開龕造窟,多為平頂窟。造像崖面長約417米,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多,北段少。最高處距地面40餘米,龕窟密布重疊,多者13層。南北朝造像,主要有大佛洞、藏佛洞等。大佛洞在千佛崖南段最下層,洞高約 5.4米,正壁刻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薩像,主像頭部已殘。左右壁各一立菩薩像,身軀肥碩頸長,頭束雙髻,搭披帛交叉於腹前,具有北朝造像風格。藏佛洞位置稍上,刻有南朝梁天成 (555)年號,當屬此崖早期造像。以上兩窟造像風格表明,此崖與中原北方石窟有一定淵源關係。
唐代造像數量最多,造型精美。具有代表性的有牟尼閣、臥佛洞、千佛洞、毗盧佛龕等。牟尼閣系以鏤空透雕技法而成的佛殿,裝飾華麗。正壁刻釋迦結跏趺坐,佛座上有 8頭浮雕小白象。左右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南北壁為十六弟子。造像安排嚴謹有序。臥佛洞,方形平頂窟。中置釋迦涅槃像,右脅安詳而臥,後刻娑羅雙樹及天龍八部組成雙柱,直連洞頂。後壁為十弟子及石棺,弟子神情悲痛。北壁浮雕表現與悲痛相異的場面。臨近的毗盧佛龕、大佛龕,屬密宗造像。毗盧佛龕,設壇,主像為毗盧遮那佛,頭戴寶冠,袒右肩,頸系項圈,左右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壇後鑿有直通龕頂的背屏,是此窟一大特色。大佛龕,布局壯觀,原有的唐碑為重刻的宋碑覆蓋,唯“大唐”等字可識。千佛洞,有唐神龍題記。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1956年11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古代雕刻考察團對千佛崖造像進行調查。50~60年代,多次組織專人勘察、規劃、設計及對大雲洞等部分重點龕窟修繕保護。70年代後期,修建擋水牆和排水溝。80年代,對大佛洞至大雲洞一段危岩進行了支撐,並對千佛洞、大佛洞等進行了修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