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霍州千佛崖(俗稱石佛崖,亦名佛峽)位於霍州市城南7.5公里的辛置鎮郭莊村西百餘米。千佛崖系石雕群像,座東向西,背靠大運公路,面臨千里汾河。地勢東高西低,緩坡伸延至汾水之畔。崖面東西寬5.2米,南北長12.3米,總占地面積640平方米。千佛崖現存有唐長慶二年(822)、明正德五年(1510)銘文,從銘文中可以斷定千佛崖始創於唐代。
石刻藝術
從千佛崖雕刻的時間和藝術上看,唐代石刻是一個鼎盛時期。題記歷史說明它從崇佛祀佛的唐代開始雕鑿,後又歷經漫漫七百年間的續刻,不知經過了多少民間雕刻藝術家的鬼斧神工遂形成今之規模。在整座群雕中,最大的一尊大佛高5.5米,為唐長慶年間雕刻,是千佛崖石刻群體中的主佛。
其中最具看點的是千手千眼觀音像,高約2米,為元代所造。其餘小佛多為三軀一組(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亦有單佛一龕者,刻工精湛,造型生動,極富民間特色。這座大佛,慈眉善目,兩眼平視,體態豐滿,神情關注,以它智慧的目光,注視著人世間的芸芸眾生。其造形端莊、豐潤,線條清晰,充分體現了唐代追求豐滿圓潤的藝術風格。其餘小佛或為三軀一龕(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四菩薩,或一佛一龕,或坐或立。神態或慈祥,或虔誠,或天真,或喜悅……豐富生動,栩栩如生,無一雷同。千佛崖造像藝術有著明顯的民俗化趨勢,“以形寫神”,“神形兼備”,既富於寫實又兼收並蓄了民間藝術中想像豐富、生動誇張的藝術表現手法,體現了民間佛教造像藝術的獨創精神和我國古代歷代雕刻藝術在吸取外來文化時表現出的藝術民族化的獨特風格。
旅遊指南
美食小吃元宵是中國人民普遍喜食的一種風味小吃,山西省內的元宵尤以南門洞元宵、洪洞元宵、太原的老鼠窟元宵最為知名南門洞元宵是榆次南門洞“昌盛號”韓正保師傅製作的,因其選料考究,技藝精湛而聞名,成為榆次“三寶”之一。
洪洞元宵在宋代已享有盛名。史料中有“平陽臨近各縣競相購買的記載。清代以後,其配料和製作技術更加精湛。每逢正月十五,滿城皆有元宵攤點,購者踴躍。洪洞元宵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霍泉水澆灌的糯米品質優良的緣故。據說,這種糯米曾與”沁州黃“小米共同被選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老鼠窟元宵是地處太原市鐘樓街老鼠窟的“恆義誠”甜食店的元宵,早已聞名於省內外,每逢元宵佳節之際“恆義誠”門庭若市,人們爭相購買老鼠窟元宵。
住宿綠苑大酒店:位於山西臨汾平陽廣場北側,國家標準三星級。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地處郵、電通信樞紐中心,與火車站、汽車站隔路相望,酒店基礎設施完好,食、住、行、游、購、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綠苑大酒店共有客房110套(以綠色環保為主題),分為單人間、標準間、單人套、雙人套、豪華套。房內設施先進,備有中央空調、小型冰櫃、密碼保險箱、IC卡電子鎖、鳳凰衛視電影台、中文台24小時播送、國際(DDD)、國內直撥電話等。同時,強大的寬頻接入網供您免費上網。綠苑大酒店會議服務功能完善,中型會議室寬大氣派,設施齊全,可容納百餘人舉行會議;小型會議室裝飾獨特,典雅大方。兩類會議室皆可提供音響、投影、書寫等功能。
小貼士氣候: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但由於受地形影響,山區平川氣候差異較大,氣候特徵迥異。臨汾市氣溫的一般特點是冬寒夏熱,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均大。最佳旅遊時間:春、秋兩季。
民間藝術
浮山剪紙:浮山縣素有“剪紙之鄉”的美稱。這裡的民間剪紙藝術象燦爛的花朵,遍布全縣城鎮鄉村、山莊窩鋪。浮山剪紙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剪紙藝人將其高超的技藝代代相傳,精益求精,不斷創新。剪紙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獸、飛禽、魚蟲、山川雲樹、亭台樓閣、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等。這些有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有的粗擴豪放,有的渾厚古樸,有的纖細秀麗,有的玲瓏剔透。獨特的裝飾風格,純樸的藝術氣質,反映了太岳山區人民的審美情趣。
四川廣元的千佛崖
廣元 千佛崖位於廣元市城北5 公里的嘉陵江東岸,古棧道險閣——石櫃閣就在崖南頭,與皇澤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4月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摩崖造像始於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長200 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據清鹹豐四年(1854年)碑文記載,全崖造像達“一萬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一半以上造像被毀。 現僅存龕窟400 多個及大小造像7000餘軀。全崖造像以大雲洞為中心,分南北兩段。南段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閣、千 佛洞、睡佛龕、多寶佛龕、接引佛龕、供養人龕、神龍大佛、如意輪觀音、單身佛窟等;北段龕窟有:三世佛龕、無憂花樹窟、 彌勒佛龕、三身佛龕、節行僧龕、菩提像窟、伎樂天人窟、地藏 王龕、力士龕、盧舍那佛龕、十一面觀音像、阿彌陀佛龕、飛天 窟、清代藏佛洞等。 大雲洞居於千佛崖中心位置,規模最大,總計造像234 尊,左右兩壁雕有148 尊蓮花觀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為彌勒佛。 據說該尊彌勒佛是武則天的化身像。
唐天授元年(690 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時,白馬寺法明和尚薛懷義等12名和尚為迎合武則 天當皇帝的需要,撰寫《大雲經》呈武則天。《大雲經》中稱武 則天是彌勒佛降生,應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則天看後大喜,親筆 作序,頒布於天下,且令各州要營州,當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雲洞,並且刻了這 尊彌勒佛立像和後壁龕中二聖——高宗李治、武則天。按中國傳 統應男左女右,而該二聖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龕男高女低,這 體現出設計者的巧妙構思。 現在廣元市文物管理所修建完善了崖壁樓閣走道,有階梯攀 登,可通達各龕窟參觀。
四川夾江的千佛崖
國家AA級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崖位於樂山市夾江縣城西3公里處。這裡風景如畫,依山傍水,被稱作“青衣絕佳處”。大觀山和依鳳崗對峙,青衣江從中蜿蜒而過,形成“兩山對峙,一江口流”的旖旎風光。靠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排列著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餘尊,故稱“千佛崖”。像開鑿於隋,興盛於唐,延及明、清;造像排列錯落有致,少則獨占一窟,多則上百尊集於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優美,技藝精湛,姿態各異,絢麗多彩,尤以“淨土度”為佳;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夾江千佛岩有始於隋唐,延及明清的歷代摩崖造像162龕,佛像2470餘尊,雕刻精緻,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衣紋貼體,表現出古代雕刻家們極高的藝術造詣。其中的彌勒坐佛、淨土變龕、天王龕及多窟觀音像龕,俱為盛唐造像的精品。佛廊西端的“萬詠岩”上,有琳琅滿目的歷史題刻,或贊山水並秀,或抒攬勝情懷,不乏辭美意雅、雄渾秀麗之作。除造型各異的佛像和萬詠岩外,還有多處名勝古蹟:秦漢棧道、漢墓古穴、鐵石關鎰、點將台、靈泉古渡、龍腦奇石、月浪石屋、雨花池、靈崖洞、佩玉泉,以及西城樓、水雲閣、攬勝亭、觀瀾亭、雲門、萬象亭、聚賢橋等,或奇險高絕,或清幽雅趣,令遊人流連忘返。
從布局上看,千佛岩造像構思精巧,結構嚴謹,特別是一些經變龕窟,整體布局獨具匠心。如《觀無量壽佛經變》龕,鐫造者為了表現天國盛況,在不到三平方米的佛龕內,鐫造370餘人物,近10個建築,以及數目繁多的花草、雀鳥、經幢、寶塔等。為了表達這樣複雜的場面,採用了立體布局,對整個龕窟進行了巧妙的安排,使整個佛龕層次豐富、主次分明、自然和諧。為了突出主題,用半浮雕手法在佛龕正中突出地鐫造了西方三聖全身像,雙用浮雕形式在佛龕背景上鐫刻出樓台亭閣,形成了遠近不同的層次效果。為了表現370多個生活在天堂中的各式人物,鐫造者採用了透視手法,將人物和近景結合起來,許多人物表現為半身像,捨去了部分用花草、雲朵、建築物進行了掩飾,不但使繁雜的場面變得錯落有致,而且產生出一種虛幻的飄逸感。這些巧妙的藝術構思,直到今天仍讓人嘆為觀止。
夾江千佛岩摩崖造像始鑿於佛教興旺的盛唐時期,略早於樂山大佛。與樂山大佛有所不同的時,千佛岩摩崖造像基本上是由民間自發鐫造的,因而內容更加豐富多樣,藝術形象更加多姿多彩。從組合形式看,可分三類:
第一類
以單個佛像為崇奉對象的造像。如彌勒佛、阿彌陀佛、觀音、地藏佛和毗沙門天王。彌勒佛造像共有20餘龕,這種龕窟一般將彌勒佛鐫刻為散跏趺坐(又稱垂足座)。兩旁配置無著、天親二助侍(彌勒佛嫡系弟子),或襯托一些飛天仙女,組合簡明,主次分明。觀音造像共有40餘龕,均為女性,如千手觀音、提壺觀音、聖觀音、數珠觀音等。
第二類
經變故事圖解造像。佛教經典故事是佛教教義中的主要內容,以圖解形式反映佛教經典故事是千佛岩造像中最精華的部分。主要有:淨土變(觀無量壽佛經變)、維摩詰變、華嚴經變、藥師佛經變等。其中“淨土變”最多,共5龕。
第三類
其他組合類型的造像。如:東方佛與日光、月光菩薩組成的東方佛體系,彌勒佛與無著、天親組成的未來佛體系,毗盧舍那與文殊、普賢組成的大日佛體系等等。這類佛像一般還在主佛菩薩中加進各自隸屬弟子、護法神將、金剛衛士和供養人等內容
另外,全國十大專業博物館之一的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也建於此,館藏豐富,圖文並茂,生動展示了夾江悠久的造紙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