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東北白虎山東麓。始鑿於唐武德年間(618-626年),宋、元、明各代均有開鑿。現存窟龕100多個,造像210餘尊,題記43處。造像窟龕較大的有5個,保存均較完好。千佛崖下有神通寺遺址和大、小龍虎塔各一座。塔平面呈方形,大塔的塔基與塔身為唐代石造,塔頂為宋代磚造,四面有門,塔身雕有龍、虎、佛、菩薩、力士、飛天等。

千佛崖造像

正文

中國唐至明代佛教石窟造像。在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東北約 1.5公裏白虎山東麓。白虎山為石灰岩,高約60米。造像分布在山的東側陡峭崖面上,南北長約64米,共有窟龕140餘個,造像210餘尊。始鑿於各代有零星刻鑿,以唐代初期造像為主。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造像可分為3組。北部一組僅有大窟2個;南部一組大小窟龕羅列,造像多而集中,有大窟 3個;中部一組均為小龕,大都是一龕一佛,少數一龕二佛,個別小龕一佛二菩薩。大窟平面呈不規則半圓形,窟門圓拱形,高1.4~2.9米,內雕2米以上大佛,共7尊,均作結跏趺坐狀,高螺髻,面形俊秀,或一手橫放於腹前,一手彎曲,作“施無畏印”;或雙手平疊於腹前,作禪定印。內著輕薄的“僧祇支”,腰間系帶,外著通肩式大衣。各窟內壁均雕小龕(圖1)。千佛崖造像中部劉玄意造像,龕門長方形,門高0.8米,寬0.48米,門外右雕獅子,左雕力士像。主佛面容較瘦,雙腿下垂,倚坐於束腰蓮座上,左手垂放膝上,右臂上曲作“施無畏印”。門外刻有劉玄意造像題記。佛像絕大部分面形豐滿秀麗,衣紋線條流暢。雕刻技法圓刀、平刀兼具,刀法犀利,具有明顯唐代風格。
造像銘記46處,有確切紀年的10餘處,其中有唐武德、貞觀、顯慶、永淳和文明等。造像者大都是皇室、貴族、官吏和僧侶。銘記或刻於龕門外,或刻於佛旁。
山下原為十六國時期名僧竺僧朗創建的朗公寺,隋開皇三年 (583)改稱神通寺,今存遺址。遺址中部的龍虎塔通高10.8米,平面方形,底邊長4.25米。基座為石砌三重須彌座,束腰部位雕有壺門。塔身由 4塊巨石構築,四面券門外雕龍、虎、力士、菩薩、飛天、樂舞等及捲雲紋飾。門內方形塔心柱,每面雕坐佛一尊,周飾飛天、火焰、垂帳、蓮花。頂部宋代磚砌,重檐,上面是由覆缽、相輪組成的塔剎。
九頂塔位於千佛崖東南約 5公里靈鷲山南麓九塔寺故址內(圖2)。千佛崖造像因頂部建9座小塔,故名。磚築單層,平面八角形。通高13.3米,塔身下部青磚粗砌,腰線以上磨磚精砌,每面均微內凹。塔檐疊澀挑出17層,再內收16層構成台座形式。其上9座小塔均為方形,各3級,居中的一座高5.35米,門南向;其餘的小塔分別圍繞於周邊,各高2.84米,門向八方。
1962年修復九頂塔塔頂。1964年修復龍虎塔,同年成立了歷城區四門塔文物保護管理所。1965年於造像崖面前增設鐵欄圍護。1983年進行了險石排除、懸石支頂和恢復部分窟檐等加固保護工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