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處理與資源化新工藝

廢水處理與資源化新工藝

《廢水處理與資源化新工藝》是2006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慶良。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趙慶良等編著

出版日期:2006
頁數:439
關鍵字:廢水綜合利用 廢水處理
分類:工業技術>廢物處理與綜合利用

內容提要

本書著重闡述近年來國內外研究開發或套用的新型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藝技術。其中包括: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新工藝;廢水中氮和磷等營養物質的去除與資源化;低耗節能的廢水人工濕地處理系統與新型穩定塘系統;微生物強化廢水生物處理技術;能有……

章節目錄

第1章 傳統廢水處理工藝概述
1.1 預處理與一級處理工藝
1.1.1 格柵
1.1.2 沉砂池
1.1.3 調節池
1.1.4 除油
1.1.5 沉澱池
1.1.6 離心分離
1.1.7 氣浮
1.2 懸浮生長生物處理工藝-活性污泥法
1.2.1 完全混合式
1.2.2 傳統推流式
1.2.3 高負荷曝氣
1.2.4 分段進水式
1.2.5 接觸穩定式
1.2.6 高純氧曝氣
1.2.7 傳統延時曝氣
1.2.8 氧化溝工藝
1.2.9 序批式反應器(SBR)工藝
1.3 附著生長生物處理工藝-生物膜法
1.3.1 生物濾池
1.3.2 生物轉盤
1.3.3 生物接觸氧化
1.3.4 生物流化床
1.4 自然處理工藝
1.4.1 穩定塘
1.4.2 土地處理系統
1.4.3 濕地處理系統
1.5 深度處理工藝
1.5.1 混凝
1.5.2 過濾
1.5.3 吸附
1.6 消毒處理工藝
1.7 廢水處理工藝流程的確定
1.7.1 原廢水的水質
1.7.2 廢水處理要求達到的程度
1.7.3 工程造價與運行費用
1.7.4 自然條件
1.7.5 廢水水量及變化動態
1.7.6 運行管理與施工
參考文獻
第2章 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新工藝
2.1 膜生物反應器(MBR)
2.1.1 膜生物反應器的發展與套用現狀
2.1.2 膜生物反應器的種類
2.1.3 膜生物反應器的工藝類型
2.1.4 膜與膜組件
2.1.5 膜通量與膜污染
2.1.6 膜污染後的清洗與更換
2.1.7 膜生物反應器的能耗
2.1.8 膜生物反應器的套用
2.2 曝氣生物濾池(BAF)
2.2.1 曝氣生物濾池(BAF)的實質
2.2.2 曝氣生物濾池(BAF)的構造與影響因素
2.2.3 曝氣生物濾池(BAF)系統的組成與工藝流程
2.2.4 曝氣生物濾池(BAF)的設計計算
2.2.5 曝氣生物濾池(BAF)的反衝洗
2.2.6 曝氣生物濾池(BAF)的套用實例
2.3 循環活性污泥工藝(CAST)
2.3.1 循環活性污泥工藝(CAST)的組成與原理
2.3.2 循環活性污泥工藝(CAST)的循環操作過程
2.3.3 循環活性污泥工藝(CAST)的設計計算
2.3.4 循環活性污泥工藝(CAST)的特徵與套用
2.4 好氧顆粒化污泥反應器
2.4.1 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過程
2.4.2 影響好氧顆粒污泥形成的因素
2.4.3 好氧顆粒污泥技術的套用
參考文獻
第3章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新工藝
3.1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特徵與套用現狀
3.1.1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特徵
3.1.2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套用現狀
3.2 厭氧生物處理的生物化學原理與動力學
3.2.1 複雜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
3.2.2 厭氧生物處理動力學
3.2.3 影響厭氧生物處理的主要因素
3.3 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
3.3.1 UASB的構造
3.3.2 UASB中顆粒污泥的形成與特徵
3.3.3 UASB的工藝設計
3.3.4 UASB的啟動與運行
3.3.5 UASB的工程套用
3.4 厭氧內循環反應器(IC)
3.4.1 IC的構造
3.4.2 IC的工藝特徵
3.4.3 IC的工程套用
3.5 膨脹顆粒污泥床(EGSB
3.5.1 EGSB的工藝特徵
3.5.2 EGSB的構造與工藝流程
3.5.3 EGSB的有關研究與工程套用
3.6 附著生長厭氧生物處理工藝
3.6.1 厭氧擋板反應器(ABR)
3.6.2 厭氧生物轉盤(anRBC)
3.6.3 厭氧流化床(AFBR)與厭氧膨脹床(AEBR)
3.6.4 複合厭氧法(UASB+AF)
3.7 兩相厭氧工藝
3.7.1 兩相厭氧工藝的相分離技術
3.7.2 兩相厭氧工藝的工藝流程
3.7.3 兩相厭氧工藝的設計
3.7.4 兩相厭氧工藝的套用
3.8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系統的工藝設計
3.8.1 有關工藝設計計算
3.8.2 厭氧生物處理工藝流程的選擇
3.9 厭氧處理過程中有價物質的回收
3.9.1 厭氧發酵法生物制氫
3.9.2 厭氧發酵法產甲烷
3.9.3 生物燃料電池產生電能
參考文獻
第4章 廢水脫氮除磷處理新工藝
4.1 生物法脫氮原理
4.1.1 硝化與反硝化反應過程
4.1.2 硝化及反硝化反應動力學
4.1.3 常用硝化及反硝化反應的動力學常數
4.1.4 影響硝化及反硝化反應的主要因素
4.2 實用生物法脫氮工藝
4.2.1 硝化工藝的基本流程
4.2.2 硝化-反硝化工藝的基本流程
4.2.3 前置缺氧反硝化脫氮工藝
4.2.4 後置缺氧反硝化脫氮工藝
4.2.5 同步硝化-反硝化脫氮工藝-氧化溝
4.2.6 外加碳源的硝化-反硝化工藝
4.2.7 序批式反應器(SBR)工藝
4.3 新型生物脫氮工藝
4.3.1 短程亞硝化脫氮(SHARON?)工藝
4.3.2 厭氧氨氧化Anammox)工藝
4.3.3 SHARON-ANAMMOX聯合工藝
4.3.4 其他新型生物脫氮工藝
4.3.5 新型生物脫氮工藝與傳統硝化-反硝化工藝的比較
4.4 化學沉澱法去除與回收高濃度氨氮
4.4.1 基本原理
4.4.2 影響化學沉澱除氨氮的因素
4.4.3 磷酸銨鎂的物理化學特性
4.4.4 磷酸銨鎂的肥分特性
4.5 生物法除磷原理
4.5.1 聚磷微生物
4.5.2 強化生物除磷的一般原理
4.6 實用生物法除磷工藝
4.6.1 A/O工藝和A2/O工藝
4.6.2 UCT工藝和Johannesburg工藝
4.6.3 VIP工藝
4.6.4 五段Bardenpho工藝
4.6.5 PhoStripTM工藝
4.7 化學法除磷技術
4.7.1 化學沉澱法除磷原理
4.7.2 影響化學沉澱法除磷的主要因素
4.7.3 化學沉澱劑的選擇
4.7.4 不同化學法除磷工藝的優缺點
4.7.5 化學法除磷實際運行效果
參考文獻
第5章 廢水人工濕地和新型穩定塘處理工藝
5.1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
5.1.1 人工濕地的研究與套用進展
5.1.2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類型
5.1.3 人工濕地去除污染物的機理
5.1.4 人工濕地廢水處理系統的特點
5.1.5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設計
5.1.6 人工濕地的運行
5.1.7 人工濕地的維護管理
5.1.8 深圳市沙田人工濕地工程實例
5.2 新型穩定塘及系統
5.2.1 水生植物塘
5.2.2 生態塘
5.2.3 雙曝氣功率水平、多級串聯曝氣塘系統
5.2.4 高級組合塘系統(aips
5.2.5 附著生長廢水穩定塘
5.2.6 山東省東營市廢水穩定塘處理系統工程實例
參考文獻
第6章 微生物強化廢水生物處理技術
6.1 廢水處理中常用環境生物製劑
6.1.1 環境生物製劑的主要類型
6.1.2 環境生物製劑的製備
6.1.3 生物製劑的添加與投加技術
6.1.4 生物製劑的特點
6.1.5 生物製劑的安全性評價
6.2 生物強化技術在廢水處理中的套用
6.2.1 生物強化脫氮技術
6.2.2 生物強化除磷技術
6.2.3 生物增強技術去除廢水中難降解有毒有害物質
6.3 固定化微生物在廢水處理中的套用
6.3.1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IBAC)工程菌的篩選、馴化與固定
6.3.2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程菌的固定機制與協同淨化作用
6.3.3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藝處理低濃度甲醇廢水
6.3.4 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藝對洗浴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去除
6.3.5 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藝深度處理石化廢水
6.3.6 臭氧-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工藝去除煤氣廢水中酚的研究
6.4 生物絮凝劑的研發與套用研究
6.4.1 生物絮凝劑的研究沿革
6.4.2 生物絮凝劑的定義與分類
6.4.3 生物絮凝劑作用機制
6.4.4 生物絮凝劑的製備
6.4.5 生物絮凝劑處理廢水的研究與套用現狀
6.4.6 生物絮凝劑安全性評價
參考文獻
第7章 廢水的高級氧化處理工藝
7.1 高級濕式氧化
7.1.1 高級濕式氧化技術概述
7.1.2 超臨界水氧化法
7.2 臭氧氧化
7.2.1 超聲強化臭氧氧化技術
7.2.2 臭氧-活性炭協同降解有機物
7.2.3 O3/H2O2高級氧化技術
7.2.4 O3/UV高級氧化技術
7.2.5 臭氧氧化在水處理中的套用
7.2.6 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石油類污染物
7.3 二氧化氯氧化
7.3.1 二氧化氯的性質
7.3.2 二氧化氯與氯、臭氧消毒的比較
7.3.3 二氧化氯的消毒工藝
7.3.4 二氧化氯在飲用水處理中的套用
7.4 Fenton體系
7.4.1 Fenton體系的作用機理
7.4.2 電-Fenton技術的特性
7.5 光催化氧化
7.5.1 TiO2作為光催化材料的發展過程
7.5.2 TiO2光催化氧化作用
7.5.3 TiO2光催化劑現存的問題和改善方法
7.6 電催化氧化
7.6.1 電催化降解有機物機理
7.6.2 電極
7.6.3 電催化氧化的套用及其局限性
7.7 聲電、紫外光助催化氧化
7.7.1 聲電催化氧化
7.7.2 超音波催化氧化
7.7.3 超音波-紫外光聯合氧化
7.7.4 紫外光-Fenton氧化體
參考文獻
第8章 處理後廢水的回收與再利用技術
8.1 廢水回用的意義與再利用方式
8.1.1 廢水回用的意義
8.1.2 廢水的再利用方式
8.2 廢水回用水質控制指標與標準
8.2.1 回用水的水質指標
8.2.2 回用水的水質標準
8.3 廢水回用的處理方法與工藝流程
8.3.1 回用水處理的基本方法及功能
8.3.2 回用水處理的工藝流程
8.4 廢水回用的現狀與途徑
8.4.1 廢水回用的現狀
8.4.2 廢水回用的途徑
8.5 廢水資源化實施策略
8.6 處理後廢水回收與再利用工程示範
8.6.1 項目概況
8.6.2 工程技術參數及指標
8.6.3 項目研究開發方案及說明
8.6.4 工程調試運行結果及分析
參考文獻
第9章 廢水生物處理的污泥減量化技術
9.1 剩餘污泥減量化的意義
9.2 污泥減量化的理論基礎
9.2.1 解偶聯代謝
9.2.2 維持代謝和內源呼吸
9.2.3 生物強化
9.2.4 生物捕食
9.2.5 溶胞-隱性生長
9.3 污泥減量化工藝
9.3.1 物理工藝
9.3.2 化學工藝
9.3.3 生物工藝
9.3.4 組合工藝
9.4 各種污泥減量化工藝評價
9.5 污泥減量化的重點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第10章 剩餘污泥的消化與資源化技術
10.1 污泥處理的必要性
10.1.1 污泥的產量估算
10.1.2 污泥的污染物及危害
10.1.3 污泥的特性指標
10.2 污泥的傳統處理/處置工藝
10.2.1 污泥濃縮
10.2.2 污泥厭氧消化
10.2.3 污泥好氧消化
10.2.4 污泥乾化與脫水
10.2.5 污泥乾燥與焚燒
10.3 污泥與其他高濃度有機廢棄物的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
10.3.1 高溫-中溫兩相厭氧消化系統工藝流程
10.3.2 污泥與有機物消化的性能
10.3.3 工程套用情況
10.4 污泥的堆肥與農業利用
10.4.1 污泥農業利用的特性
10.4.2 污泥堆肥處理工藝
10.4.3 污泥農業利用的有益作用
10.4.4 污泥農業利用的有害作用及其控制
10.5 污泥中有價物質的再用
10.5.1 污泥氣的收集與利用
10.5.2 將污泥轉化為燃料
10.5.3 將污泥轉化為燃氣與甲醇
10.5.4 將污泥轉化為建築材料
10.5.5 將污泥轉化為塑膠
10.5.6 將污泥轉化為吸附劑
10.5.7 其他套用
參考文獻
第11章 廢水處理中的臭味控制與臭氣處理
11.1 臭氣、臭味的來源及危害
11.1.1 臭氣組分及污染物特點
11.1.2 臭味的來源
11.1.3 臭味的危害
11.2 廢水中引致臭味的化合物檢測及惡臭評價標準
11.2.1 廢水中引致臭味的化合物及其檢測
11.2.2 惡臭評價標準
11.2.3 我國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與廢水處理廠臭氣污染狀況
11.3 廢水處理設施中逸散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
11.3.1 VOCs的逸散方式與地點
11.3.2 VOCs逸散的數學模型
11.3.3 活性污泥曝氣池中VOCs的傳質
11.4 臭氣的收集與處理
11.4.1 濕式洗滌
11.4.2 吸附
11.4.3 臭氧接觸氧化
11.4.4 燃燒
11.4.5 土壤/肥堆過濾
11.4.6 生物洗滌
11.4.7 利用廢水處理廠內生物處理設施
11.5 臭味的防治對策
11.5.1 臭味的源頭防治
11.5.2 臭味的化學藥劑防治
11.5.3 臭味的改性與禁止
11.6 某廢水處理廠的惡臭污染調查分析與臭氣處理研究
11.6.1 廢水處理廠惡臭污染調查與分析
11.6.2 複合生物濾池除臭的中試實驗研究
參考文獻
第12章 受污染水體的修復技術
12.1 水體類別及其特徵
12.1.1 河流
12.1.2 水庫/湖泊
12.1.3 地下水
12.1.4 海洋
12.1.5 其他水體
12.2 水體污染類型
12.2.1 物理性污染
12.2.2 化學性污染
12.2.3 生物性污染
12.3 受污染水體的物理修復
12.3.1 底泥疏浚
12.3.2 調水/置換
12.3.3 曝氣/復氧
12.3.4 其他物理修復技術
12.4 受污染水體的化學修復
12.4.1 地下水的滲透反應格柵(PRB)修復
12.4.2 電動力學修復
12.4.3 穩定和固化修復
12.5 受污染水體的生物修復
12.5.1 生物修復分類及特點
12.5.2 微生物修復及影響因素
12.5.3 微生物修復的套用
12.5.4 植物修復
12.5.5 生態修復
12.5.6 生物修復的設計
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