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ISBN:978-7-5321-3485-4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版次:第1版
作者:陳歆耕
內容簡介
《廢墟上的覺醒》是我國首部反映汶川大地震志願者行動的報告文學,是一部關於汶川大地震的文字備忘錄,突出了報告文學要求事實的真實性這一文體優勢。有關專家評價稱,這是一部“具有史家氣質的報告文學”。
本書除了裡面有豐富的內容之外,它表達了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汶川大地震志願者的行動,以及通過志願者的行動表達出來的公民意識和公民道德的覺醒。這種道德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大家從書上可以看到,這種覺醒不是教化而成的,而是自發的,它的基本點就是對於人的生命的尊重和關愛。<br />全球矚目,舉國震驚的汶川大地震過去一年了。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廢墟上的覺醒》,是作家陳歆耕以那次慘禍為題材創作的力作。在“5.12”這個黑色祭日到來之際,《廢墟上的覺醒》的問世,具有一種發聵振聾的力度和獨特的文學價值。
這部作品很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讀著這幾十萬字的書稿,讓我產生了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霎時回到了2008年5月12日,以及其後那個特殊時段。我和億萬觀眾一樣,日日夜夜守在電視機前,流著淚看著來自大震現場的新聞報導。當遇難同胞的數字像水銀柱一樣不斷攀升時,我的心在顫慄在流血。天崩地裂河斷橋毀的場面、大片的堆積如山的廢墟、國內外救援人員在險惡條件下冒死營救生命、失去了親人和家園的倖存者呼天搶地,特別是白髮老人、婦女和孩子驚恐、哀慟、期待和希冀的眼神……這一切,深深地定格於一切有良知的中國人的記憶的深層,終生都不會淡忘。
中國的天空,一下子變得陰霾密布。
中國的大地,極少經受過如此滂沱的淚雨的沖洗。
中國的國家哀悼日,破天荒地為遇難的數萬名普通民眾而舉行。
中國首次打開國門,接受外國媒體到災區現場採訪,接受外國政府、民間團體和友好人士一切形式的援助。
中國的新聞媒體,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和高效率,24小時滾動式地向全國全世界播報汶川特大災情和救災第一線的實況。
中國的作家和詩人也紛紛拿起了筆。
“大災難”和“大救援”是全書最重要的兩個亮點。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就是從這兩點展開的。作家寫這場罕見的慘禍時,不迴避災情,不迴避鮮血,不迴避死亡,在不少章節里,用現場感極強的筆觸“錄製”下了災情爆發瞬間的可怖情景。這裡引錄幾段:
突然之間,大地就抖動起來,馬路像波浪一樣起伏,農田裡的
裂縫噴湧出幾丈高的泥漿,屋牆也摔起來了,頃刻,轟鳴聲四起,
塵土遮天蔽日。天空暗了下來……
地震發生的時候,看著兩座山頭一會兒合攏,一會兒分開,就
像拉手風琴一般。
這是親歷目擊者的真實敘述,經作家加工,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第一現場。
還有一位帶領車隊,裝載大量物資長途跋涉奔赴汶川震區的志願者,親身經歷了一次山崩地裂的可怖情景,與死亡擦身而過。他敘述道,當時他們的車隊正在險峻的高山公路上行駛,山下深谷里是奔騰咆哮的江水。堵車很厲害。就在他們等候的時候,可怕的餘震發生了。瞬間,大量巨石像從天而降,有100輛汽車被砸被震落到50米深溝底下滔滔的江流中,400餘人同時遇難……
在志願者的眼中,汶川震後,許多城鎮村落,剎那閭變成了“人間地獄”。
《廢墟上的覺醒》所展示的這一幅幅嚴酷慘烈的震後情景,讀來令人驚心動魄,不寒而慄。惟其真實,才有震撼人心的千鈞之力,惟其真實,才能使我們對受災民眾的處境和心理,對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勇士們的壯烈捐軀,產生由衷的同情和發自內心的崇敬。《廢墟上的覺醒》突出了報告文學要求事實的真實性這一文體優勢,直面事實真相,直面淋漓的鮮血,可以說把“原生態”這一特徵發揮到了極致,長久地重重地撞擊著每個讀者的心,使那些輕描淡寫、粉飾生活的作品,立馬現出蒼白原形。
在2008.5.12提供的大災難和大救援這一特殊的大舞台上,在那場千軍萬馬悲壯雄偉的“活劇”里,作家沒有沿用全景式、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的敘事框架,而別具匠心地選擇了一個獨特的全新的視點,那就是,整部作品聚焦於一個嶄新的群體——志願者隊伍,並且在災後通過網路對散布於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進行了深入的採訪。這種方式是作者的一個創舉,比較巧,充分利用了現代傳媒的速度和能量。
志願者隊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救災勁旅,它的出現和參戰,應當說是史無前例的。與緊急奔赴救災一線的解放軍、武警部隊、消防部隊這百萬雄師相比,“志願者”隊伍,誠如作品所寫,只是游擊隊,八路軍,但它的出現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令人振奮,表明抗震救災不再僅僅是國家行為,也是社會成員自覺自愿的個人行為。書中寫道,“5.12”以後,億萬國人感同身受,心急如焚,一些熱血沸騰的志願者,自發地踴躍地提出奔赴災區參加救援工作的要求。他們坐飛機,乘火車,搭班車,自駕車,甚至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從天南地北奔赴汶川災區,匯成了一支志願者大軍。四川團省委招募志願者的現場,人山人海,排名登記者從早到晚排起了長隊,團省委的接待電話5天打壞了3部……
圖書目錄
序一:原生態新視點史家氣質
序二:擁抱一個莊嚴的誓言
引言黑色的詠嘆
第一章一個撼天“震”地的名字
創吉尼斯紀錄的“閃婚”
比諾貝爾文學獎更珍貴的“獎盃”
在火車上草擬的調查問卷
第二章心靈的“震波”
5天打壞3部電話
為了不被“絕望”壓死
與溫總理比年齡
想起了災區孩子的微笑
被“震”醒的“逃犯”
背著9萬元債務去災區
“70後”被“80後”感動
“因為我是黨員”
“我必須馬上行動”
一刻也呆不住了
心腔的“撕裂感”
當淚水再一次滾落
不去“寢食難安”
“集結號”在耳邊迴響
唐山下崗女工與“唐山精神”
“我後悔不該出來”
“我不去叫誰去啊?”
“沒有錢就出最大的力吧”
一支裝備齊全的救援隊伍
沉重的“自負協定”
“心中的愧疚感”
“我是一個老兵”
“哭了好幾天’’的阜陽牙醫
“災情就是命令”
“唐吉訶德”式的臨時工
面對驚恐無助的眼神
“我是中國人”
捐了307元中的300元
從“洪災區”到“震災區”
我的血管里還流著軍人的血液
逃離“死神”再入“虎口”
一封“特殊公函”
“為拯救生命盡一份力”
“我徹底崩潰了”
追隨我那“從天而降”的戰友
讓時光倒流
第三章汗水·淚水·血水
角色轉換
我的名字叫“老兵”
“吃人飯,乾牛活”
被困7天7夜的生還者
“美麗誤會”感動一座城市
與“死神”相伴
7個小時的“爬行”
“三重角色”
40多度高溫下的酣睡
布滿水泡的腳板
“愛心直通車”
生死就在一瞬間
籃球架上的黃絲帶
800支“愛心蠟燭”與800公里路
讓災區共享奧運快樂
命系“紅絲帶”
“春天”陽光照“九洲”
飄揚在震區的“大旗”
用生命凝鑄的“詩篇”
最美的“行為藝術”
寫“遺囑”的女作家
平凡與高貴
為救人而“瘋狂”
成都市民的“五鞠躬”
牙醫不再是牙醫
哭泣的“紅領巾”
“山東鐵人”
絕望中誕生
挺起脊樑的“80、90後”
4500元打車費的價值
流血的雙手
下崗女工成了“心理醫生”
什麼叫“眾志成城”?
“死亡賠償金”與一座圖書館
“一個人的戰鬥”
讓軍事專家感到“震”驚的速度
董事會變成抗震救災部署會
“叔叔,救救我”
20萬現金和200萬支票
未列入名冊
第四章付出與獲取
挑戰生命極限
收穫最多的是:感動
精神涅槃
尾聲瞬間與永恆
附錄:
部分接受問卷調查的5·12地震志願者名錄
請記住他們的名字(部分汶川大地震志願者名錄)
部分參考資料
後記“頌揚”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