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第二性》

《第二性》這本書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探討婦女最完整、最理性、最智慧的書,一本讓婦女獨立的書,同時,它也是一本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法國)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年)
類型: 自然科學論著
成書時間:1949年

背景搜尋

《第二性》西蒙娜·波伏娃
波伏娃1908年1月9日出生於巴黎,父母均是天主教徒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父親的律師工作受到影響,全家生活困頓。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時代是在枯燥閉鎖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的。波伏娃酷愛讀書,性格沉穩,14歲時突然對神失去了虔誠的信仰。波伏娃生活和創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驚駭的反叛性上。在當時法國的第一高等學府巴黎高師讀書時,她與薩特梅洛·龐蒂列維·史特勞斯這些影響戰後整個思想界的才子們結為文友。在通過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師資格綜合考試時,波伏娃的名次緊隨薩特排在第二。以後她便在馬賽巴黎里昂教書並和薩特同居。但是,這兩個有志於寫作的人並沒有結婚,而是彼此維護著自己的自由和獨立,一起工作一同參加政治活動。他們住在不同的地方,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隱私權,但每天都見面,經常共同工作或是邊喝威士忌邊交換意見,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縱觀波伏娃的一生,薩特可以說是她最深愛、最尊重的人物,不過,兩人也都有被其他異性吸引的時期。
1955年9月,也就是波伏娃47歲的時候,她和薩特接受我國政府的邀請,聯袂來到中國訪問了兩個月,兩年後發表了《長征》一書。
推薦閱讀版本:陶鐵柱譯,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

內容精要

《第二性》西蒙娜·德·波伏娃
波伏娃從生物學心理學宗教神話文學歷史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女性,得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結論: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的,是被變成女人的。明確地提出了女性主義的觀點。在第二十一章女人的處境與特性中,波伏娃以優美的文字論述了下列觀點:
“如果說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義的,那是因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獻給做飯和洗尿布——她無法取得一種崇高感!承擔單調重複的生活,處在無知覺的實在性之中,這是她的義務。自然女人要重複,要永無創新地重新開始,要覺得時間仿佛是漫無目的地轉來轉去。她忙忙碌碌卻永遠沒有做成什麼,所以她認同於她既有的物。這種對物的依附性是男人讓她保持的那種依附性的結果,它也解釋了她的吝嗇和貪婪。她的生活沒有目的:她的心全用於生育或料理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只不過是一種手段的物上面。這些物是動物
《第二性》《第二性》
生活與自由生存之間的次要中介。和次要手段惟一有關的價值是實用性,主婦就是生活在這種實用性的層面上,她沒有奢望自己並不僅僅是一個對家人有用的人。但是,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滿足於次要角色,因為那樣手段會立刻變成目的(例如這種情況我們在政治家當中就可以看到),並且手段的價值會成為絕對價值。於是實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統治著主婦的天堂,她正是從這種前景出發展望整個世界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她才採納了亞里士多德的中庸至上,亦即平庸的道德觀。人們怎么可以期望她表現得大膽、熱情、無私和崇高呢?這些品質只有在自由人奮勇地穿過開放的未來、遠遠地超越了一切既定現實時才可以出現。女人被關在廚房或閨房里,人們卻對她的視野之狹窄表示驚訝。
她的雙翼已被剪掉,人們卻在嘆息她不會飛翔。讓未來向她開放吧,那樣她將不會再被迫徘徊於現在。”

專家點評

《第二性》女同性戀者
她是傑出的女性,她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變成女人的。”可是很多人都是因為薩特而知道波伏娃的,這對一個堅持女性主義女作家來說,多少有點不公平。從1928年兩人在巴黎高師相識到1980年薩特逝世,在半個多世紀中他們共同生活、工作。波伏娃分享了薩特漫長動盪一生中的苦與樂,她能忍受薩特的尋花問柳而始終追隨在他身邊。波伏娃的名字總是追隨著薩特的名字出現,就像1929年通過教師學銜考試時,薩特名列第一,波伏娃隨列第二,她所做的一切努力和成就都很自然地被人與薩特合併在一起。儘管他們是這樣緊密相連,但並不意味著波伏娃是薩特的跟從者或者附屬品
通過薩特的名字所了解到的波伏娃並不是完整的,她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生活空間,她用自己的一生證明女性的獨立性,從不計較這樣的特立獨行會給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帶來多么大的壓力。19歲時,她發表了一項個人“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於他人的意志”。她常年住在小旅館或朋友家,排斥上流社會,沒有一件正規的晚禮服,很少踏進廚房,和她喜歡的男性四處旅遊,喜歡在動盪與漂泊中尋找自由的空間,她絕對不把自己固定在一個地方,也絕對不把自己固定在婚姻中。薩特在26歲的時候曾向她求婚,但被她拒絕了。她的生活和思想一直和薩特保持平等,在給予薩特自由的同時,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自由,這才是真正的獨立。她以自己的成就受到單獨的重視,她是20世紀傑出的女性。
《第二性》西蒙娜·波伏娃
波伏娃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好奇心。當她還是名不見經傳的窮教師時就開始寫作,決心成為名作家。由此她終身不斷努力,勇往直前,沿著成功之路成為了20世紀思想界的巨星。她的寫作與薩特的《現代》雜誌、與存在主義運動、與婦女解放運動、與薩特伴侶和戰後“介入”女思想家的身份緊密地結合起來。換句話說,她的“寫作事業”與她的“生活事業”是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家,她沒有去建樹哲學體系,而選擇了“哲人”的道路。這也是她與薩特的一個很重要的不同點:波伏娃寫作是為了更好地感受生活,而薩特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寫作與思考世界的使命。波伏娃的第一部作品是小說《女賓》。《女賓》的主題明顯取材於1933年的薩特—波伏娃—奧爾加三角情感糾紛。在這部小說中,波伏娃避開此類主題慣用的心理分析和手法,而向讀者展現了存在主義小說的模式,特別提出了“他人”這個存在主義關注的重要問題。第一部小說的成功促使波伏娃放棄了中學教職,投身寫作。1954年,波伏娃的《名士們》獲龔古爾文學獎。這部小說是法國戰後左派知識分子圈子裡最優秀的小說之一:它描繪了形形色色知識分子的形象,戰爭勝利後的幻想及其破滅,與共產黨、東歐、美國矛盾又困難的關係,面對殖民主義的無能為力以及對古拉格現象的覺悟,這本書在法國知識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對現實產生如此巨大的衝擊,出乎作者預料。
《第二性》西蒙娜·波伏娃
她最著名的作品《第二性》,是一部至今仍具重要意義的巨著。她以涵蓋哲學、歷史、文學、生物學、古代神話和風俗的文化內容為背景,縱論了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歷史演變中,婦女的處境、地位和權利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女性個體發展史所顯示的性別差異。書出版時曾受到多方指責,被視作醜聞,堪稱驚世駭俗之作。1952年《第二性》譯成英文後,在美國一版再版,成為當時美國最暢銷的書籍。70年代後又被譯成各種文字,它真正為人們所接受並被公認為是婦女思想史中獨一無二的著作,在20世紀西方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波伏娃贏來了國際聲譽。此書被譽為“有史以來討論婦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滿智慧的一本書”,甚至被尊為西方婦女的“聖經”。《第二性》實可堪稱為一部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百科全書,她揭開了婦女文化運動向久遠的性別歧視開戰的序幕。
在審視女權主義思想的發展軌跡時,有三本書無法迴避,它們是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G·格麗爾的《女宦官》和凱特·米利特《性政治》
西蒙·波伏娃的個人經歷比任何文學虛構所能達到的程度更豐富更複雜更精彩。歷史上,還從未有過哪位女性,能像她這樣在那么多的領域獲得赫然的座席、贏得震耳的名聲:現代婦女運動最早的權威理論家;現代存在主義思潮的發起者之一;龔古爾文學大獎獲得者;聖西門式的傳記家;激進的左派人士;社會主義陣營的朋友;驚世駭俗的女才子。法國的兩屆總統密特朗和席哈克,都把她的才華和成就引為法蘭西的驕傲。

妙語佳句

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的,是被變成女人的。
她的雙翼已被剪掉,人們卻在嘆息她不會飛翔。讓未來向她開放吧,那樣她將不會再被迫徘徊於現在。

相關資料

西蒙娜·德·波伏娃評傳》;《西蒙娜·德·波伏娃傳》;《西蒙娜·德·波伏娃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