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司馬遷
【題 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是以廉頗、藺相如為主,兼及趙奢、李牧等人的合傳。這裡選的是原傳的前一部分,集中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著名的歷史故事。
文中著重刻畫了藺相如智勇與不畏強暴的形象。前二則頌揚了他在對外鬥爭中,面對強敵,臨危不懼,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之績。後一則表現他在處理內部關係上,“先國家之急”,顧大局,識大體,和不計私仇,忍辱含垢之德。當時,秦國正以強大的軍事實力進行兼併六國的戰爭。而此時秦正準備集中力量對付楚國。趙國在六國當中居於強國,秦未敢輕易對趙國用兵。這種客觀情況,使藺相如的兩次外交活動,具有了勝利的可能條件。文中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豪邁氣概和磊落胸懷。
【原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1),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2),拜為上卿(3),以勇氣聞於諸侯(4)。相如者(5),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6)。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7)。秦昭王聞之(8),使人遺趙王書(9),願以十五城請易璧(10)。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1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12),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13)。臣舍人相如止臣(14),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15),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16),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17),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18)。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19),則幸得脫矣(20)。’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1)?”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22);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23),寧許以負秦曲(24)。”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25),臣願奉璧往使(26)。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27),相如奉璧奏秦王(28)。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29),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30),倚柱,怒髮上沖冠(31),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32),趙王悉召群臣議(33),皆曰:‘秦貪,負其強(34),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35),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36),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37),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38)。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39)。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40),禮節甚倨(41);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42),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譬睨柱(43),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44),召有司案圖(45),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46)。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47),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48)。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49),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50)。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51),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52),從徑道亡(53),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54),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55)。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56)。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57),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58)。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59)!”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60)。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61),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62),畢禮而歸之(63)。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64),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65)。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66)。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67),欲與王為好(68),會於西河外澠池(69)。趙王畏秦,欲毋行(70)。廉頗、藺相如計(71),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72):“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73),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74)。”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75),請奏瑟(76)。”趙王鼓瑟(77)。秦御史前(78),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79),請奏盆缻秦王(80),以相
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81)!”左右欲刃相如(82),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83)。於是秦王不懌(84),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85),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86)。”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87)。”秦王竟酒(88),終不能加勝於趙(89)。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90)。
既罷(91),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92)。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93),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94),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95):“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96)。已而相如出(97),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98):“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99),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100),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101),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102),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103)?”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104),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105),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106)。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107),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108),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109)!”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110)。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史記》 )
【譯文】
廉頗是趙國的傑出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任趙國的大將,領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封為上卿,憑著他的勇氣聞名於諸侯。
藺相如是趙國人,是趙國宦官頭領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了這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表示願意拿十五座城請求換這塊璧。趙王同大將軍廉頗等大臣商議:想把璧給秦國,恐怕不能得到秦國的城,白白地受騙;想不給,就擔憂秦國發兵打來。計策定不下,想找一個能夠出使答覆秦國的人,也沒找到。
宦官頭領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你怎么知道他能夠勝任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燕國。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我,說:‘您怎么知道燕王會收容您呢?’我告訴他說:‘我曾跟隨大王同燕王在邊境上會過面。燕王背地裡握著我的手,說:願意和你交個朋友。憑此而曉得他,所以打算前往。’藺相如對我說:‘那時趙國強而燕國弱,而且您又受趙王寵愛,所以燕王要同你結友。現在您是要背叛趙國去投奔燕國,燕國畏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您,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露身體伏在刑具上請求恕罪,或許能得到赦免。’我聽從了他的計策。幸運得很,大王也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 個勇士,有智謀,適宜擔任這個差使。”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相如說:“秦王要拿十五座城來換我的和氏璧,可不可給?”相如說:“秦國強而趙國弱,不可不答應。”趙王說:“要是拿了我的璧,不給我們城怎么辦?”相如說:“秦國用城來換璧,要是趙國不答應,理虧在趙國;趙國給了璧,要是秦國不給趙國城,理虧在秦國。權衡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他,而讓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誰可出使呢?”相如說:“大王果真沒有合適的人,我願意捧璧前往出使。等城給了趙國,我就把璧留給秦國;如果城不給,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璧送回趙國。”趙王於是就派藺相如捧護寶璧西行到秦國去。
秦王高坐在章台宮裡接見藺相如。相如捧護寶璧進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寶璧傳遞給姬妾和左右侍臣觀賞,左右的人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誠意把城交付給趙國,就上前說:“這璧上有點小斑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璧遞給 相如,相如趁此拿過璧,倒退幾步站住,靠著殿柱,怒髮衝冠地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把所有的大臣全都召集起來商議,都說:‘秦國向來貪婪,倚仗自己勢力大,想拿空話來賺取璧,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商議的結果都不願把璧給秦國。我卻認為普通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秦是個大國呢?而且為了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不值得。趙王聽了我的話,於是齋戒五天,才派我捧璧出使,在朝廷上拜送了國書。為什麼這樣呢?是為了尊重大國的威嚴而表示恭敬啊。現在我來此,大王只在普通的殿堂里接見我,禮節甚為傲慢;拿到璧,又遞給嬪妃們傳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沒有誠意把城償付給趙國,所以我又重取回了璧。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顱今天就跟這塊璧一起撞碎在殿柱上了!”相如舉著璧,斜瞅著殿柱,準備向殿柱撞去。秦王害怕他撞碎寶璧,於是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這樣。召喚主管版圖的官吏來察看地圖,指劃著名從這裡到那裡十五座城劃給趙國。相如料想秦王只不過是用欺詐的手段假裝作要給趙國城邑,其實是不會得到的,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害怕你們,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您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設九賓大禮,我才敢獻上寶璧。”秦王估計這事,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廣成賓館。相如預料秦王雖然齋戒了,必定不守信用,不願把城給趙國。於是就派他的一個隨從穿著粗布便衣,懷揣著那塊璧,從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以後,就在大殿上設下九賓大禮,招請趙國的使臣藺相如。相如到來,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二十多位國君,未曾有過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被大王欺騙而辜負了趙國,所以叫人把璧送回去了。如今抄小路已到趙國了。好在秦國強而趙國弱,大王只要派一個小小使者到趙國,趙國立刻就會把璧送來。現在憑秦國這樣的強大,要是先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怎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該受懲罰,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只是希望大王您和各位大臣仔細 考慮這件事!”
秦王和群臣們聽後,面面相覷,“嘻”地都發出驚怪聲。左右侍衛有的想把相如拉出去處死,秦王忙說:“現在殺了相如,終究得不到寶璧,卻斷絕了秦國和趙國的友好關係。倒不如趁此機會好好款待他,讓他回趙國去。趙王難道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了相如,儀式完畢之後就送他回了趙國。
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奉命出使不受諸侯國的欺侮,就任命他作上大夫。結果秦國也沒割城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在這以後,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趙國,殺了二萬人。
秦王 派遣使臣告訴趙王,想同趙王和好,約他在黃河以西的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 去。廉頗、藺相如商議後對趙王說:“大王不去,就顯得趙國太軟弱而膽怯了。”趙王於是決定赴會。由藺相如隨從。廉頗送到邊境,與趙王拜別說:“大王此行,估計全部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到回來,不過三十天。三十天不回來,那就請允許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王要挾的念頭。”趙王答應了他。於是和秦王在澠池相 會。
秦王喝酒喝到暢快時,說:“我私下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彈彈瑟吧。”趙王只好為他彈瑟。秦國的史官上前記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相會飲酒,令趙王彈瑟。”這時藺相如走上前去說:“我們趙王也私下聽說秦王善於演奏秦國樂曲,請允許我獻上瓦盆給秦王敲,以此相互娛樂。”秦王大怒,不答應。於是相如上前獻上瓦盆,接著跪下請求秦王。秦王不肯敲瓦盆。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請讓我把頭頸里的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左右侍衛要殺相如,相如瞪著眼怒視他們,侍從都被嚇退了。於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盆。相如回頭召呼趙國的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給趙王敲瓦盆。”秦國的大臣們說:“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福。”藺相如也反擊道:“請用秦國的國都鹹陽為趙王祝福。”秦王直到酒宴完畢,始終沒有在趙國頭上占到上風。趙國這期間也大規模地部置軍隊來防備秦國進攻,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之會結束後,趙王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封他為上卿,位次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身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僅憑著口舌立了點功,位次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微賤之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之下。”並公開揚言說:“我見了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聽說了這話,不肯和他見面。相如每逢上朝時,常常推託有病,不願跟廉頗爭位次的先後,後來相如出門,望見廉頗,他就調轉車繞道迴避。
於是,相如的門客們都勸相如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眷家人來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現在您和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公然說一些無禮的話,您卻害怕而躲避他,恐懼得太過分了。平常的人對此尚且會感到羞恥,何況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用,請讓我們走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諸位看廉將軍的威風比秦王怎么樣?”門客們回答說:“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說:“憑著秦王那樣的威風,可是我藺相如公開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們。我雖然無能,難道會單怕廉將軍嗎?但我想到,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施加武力,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假如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同存。我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把國家的急難放在前頭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後頭啊。”
後來廉頗聽到這話,就光著膀子背上荊條,由門客引導著到相如府上賠罪,說:“我這粗野鄙賤的人,不知道將軍您竟寬容我到了這種地步啊!”
兩人終於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蓋國梁)
(1)趙惠文王:趙武靈王的兒子,趙國第七個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前298前266)。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 (2)陽晉:齊邑,在今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西北四十七里。別本多作晉陽,誤。晉陽在今山西省,原屬趙國,非從齊國攻取得來。 (3)拜:授官。卿:周天子及諸侯所屬高級官職的通稱,分上、中、下三級。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4)以勇氣:《後漢書》李賢注引《戰國策》:“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 (5)藺(lìn吝):姓。 (6)宦者令:宦官的首領。繆(miào妙)賢:宦者令的姓名。舍人:派有職事的門客。 (7)和氏璧: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塊玉璞(含有玉的石塊),獻給楚厲王。厲王派玉工鑑別,說是石。厲王以為他詐欺,截去他左足。武王立,他又去獻玉璞,玉工仍說是石,再截去他的右足。文王立,卞和抱著玉璞在山中號哭。文王知道後,派玉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曰:“和氏璧”。事載《韓非子·和氏篇》。和氏璧具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變彩特徵,據今地質專家考實,其產地在神農架海拔三千米高處的板倉坪、陰峪海地帶。今月光石與其相吻合。 (8)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 (9)遺(wèi畏):送。 (10)易:交換。 (11)徒:白白地。見欺:被欺。 (12)使報:出使答覆。 (13)竊計:暗中打算。亡走燕:逃到燕國去。亡,逃。走,跑。 (14)止:勸阻。 (15)會境上:在趙燕兩國的邊境上相會。 (16)幸:得寵。 (17)亡趙走燕:逃離趙國,投奔燕國。 (18)束君歸趙:捆綁您送回趙國。 (19)肉袒(tǎn坦):解衣露體。斧質:腰斬犯人的刑具。質,同鑕。承斧的砧板。《漢書·項籍傳》顏師古註:“質,謂砧也。古者斬人,加於砧上而斫之也。” (20)幸:幸而。得脫:得到赦免。 (21)寡人:寡德的人,舊時君主自稱的謙詞。不(fǒu否):通否。 (22)曲:理虧。 (23)均之二策:衡量予璧不予璧兩個計策。均,同鈞,權衡。 (24)負秦曲:使秦擔負理虧的責任。 (25)必:確實。 (26)奉:同捧。 (27)章台:秦離宮中的台觀之一,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故城西南角的渭水邊。 (28)奏:進獻。 (29)瑕:小班點。 (30)卻立:倒退幾步站立。 (31)怒髮上沖冠:頭髮因怒豎起,頂起帽子。形容極其憤怒。 (32)發書:發信。 (33)悉:全,都。 (34)負:憑仗。 (35)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往。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為衣,故稱。 (36)逆:拂逆,觸犯。 (37)齋戒:一種禮節,古人在舉行典禮或祭祀之前,須先沐浴更衣,不茹葷酒,靜居戒欲,以示虔誠莊敬,稱齋戒。 (38)書:國書。庭:通“廷”,朝廷。 (39)嚴:尊重。修敬:表示敬慕。此謂齋戒、拜送、修敬、皆是臨時設辭,以斥責秦王之倨。 (40)列觀(guàn貫):一般的台觀。此指章台。秦對趙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見。 (41)倨(jù劇):傲慢。 (42)急:逼迫。 (43)睨(nì膩):斜視。 (44)辭謝:婉言道歉。固請:堅決請求。 (45)有司:官吏的通稱。古時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此指專管國家疆域圖的官吏。案圖:查明地圖。 (46)都:城。 (47)度(duó奪):忖度,推測。特:只,只是。詐:詭計。佯為:假裝作。 (48)共傳:公認。 (49)設九賓:古時外交上最隆重的禮儀。《史記集解》引韋昭曰:“九賓則《周禮》九儀。”索隱:“《周禮》大行人別九賓,謂九服之賓客也。”朝會大典由儐相九人依次傳呼接迎賓客上殿。賓,同儐。儐相即贊禮官。 (50)舍:安置,留宿。廣成:賓館名。傳(zhuàn篆):賓館。 (51)決負約:必然違背信約。 (52)衣(yì藝)褐(hè曷):穿上粗麻布短衣。謂裝作平民。 (53)徑道:小路。 (54)繆公:即秦穆公,秦秋五霸之一。秦從繆公起開始強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 (55)堅明約束:堅守信約。 (56)間(jiàn件):間行,秘密離去。 (57)一介之使:一個小小的使臣。 (58)就:承受。湯鑊(huò或):煮湯的大鍋。就湯鑊,意謂願受烹刑。 (59)唯:希望。熟:仔細、再三之意。 (60)嘻:驚怪之聲。 (61)因:就此,順勢。 (62)廷見:在朝廷上正式接見。 (63)歸之:使之歸,送相如回去。 (64)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相如奉命使秦,按照當時外交上的通例,當已取得大夫之銜。 (65)此上寫完璧歸趙。 (66)石城:趙國地名,在今河南省林縣西南八十五里。拔石城,時在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67)使使者:派遣使者。 (68)為好:結好。 (69)西河:黃河以西,指今陝西省渭南地區黃河以西之地。澠(miǎn免)池:戰國時韓邑,後屬秦,即今河南澠池縣。故治與澠池水發源處南北相對,澠池在西河之南,就趙國的方位而稱“外”。澠池之會,時在趙惠王二十年(前279)。 (70)欲毋行:想不去。 (71)計:商議。 (72)訣:辭別,告別。 (73)道里:行程。會遇之禮:相見會談的儀式。 (74)絕秦望:斷絕秦國的奢望。 (75)好(hào浩)音:愛好音樂。 (76)瑟:同琴相似的一種樂器,通常有二十五弦。 (77)鼓:彈奏。 (78)御史:戰國時史官之稱,專管圖籍、記載國家大事。 (79)秦聲:秦國鄉土樂曲。 (80)盆缻(fǒu否):均瓦器。缻,同缶。《史記集解》引《風俗通義》:“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李斯《諫逐客書》:“夫擊瓮叩缻,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 (81)五步之內:言距離近。請得:請求許可。本是委婉之辭,此處表示態度強硬。以頸血濺大王:拿頭頸的血濺在大王身上。意謂跟秦王拚命。 (82)刃:刀鋒,此意為殺。 (83)靡:倒退,嚇倒。 (84)懌(yì亦):高興。 (85)顧:回頭。 (86)壽:祝福。 (87)鹹陽:秦國都,在今陝西省鹹陽市東。 (88)竟酒:酒宴完畢。 (89)加勝:施以取勝之計。 (90)此上寫澠池之會,藺相如折服秦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91)既罷:會晤已經結束。 (92)右:古代席位以左為尊,職位以右為尊。 (93)徒以口舌為勞:只不過因為能說會道立了功勞。 (94)賤人:指相如出身微賤。 (95)宣言:對外揚言。 (96)爭列:爭位次的上下。 (97)己而:不久,過些時。 (98)相與:共同,一起。諫:下對上的勸告。 (99)去:離開。 (100)同列:指二人同為上卿。 (101)不肖:不賢,不才。 (102)固止之:一再勸阻他們。 (103)公:敬稱對方之詞。孰與秦王:比秦王怎樣。孰與,意為“何如”。 (104)駑:劣馬,比喻庸碌無能。 (105)顧:但是。 (106)不俱生:謂必有一死。 (107)負荊:背著荊條,表示願受鞭打。 (108)因賓客:通過自家的賓客引導。 (109)鄙賤之人:鄙陋卑賤的人。自責之詞。將軍:當時上卿職兼將相,故藺相如也可稱將軍。 (110)卒:終於。刎頸之交:即生死之交。以上寫廉藺釋嫌交歡的始末。
【字詞整理】
一.通假字
①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②臣願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書於庭。“庭”通“廷”,朝廷,國君聽政的朝堂。
④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⑤設九賓禮於廷。“賓”通“儐”,古代指接引賓客的人,也指贊禮的人。
⑥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⑦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⑧肉袒伏斧質。“質”通“鑕”,鐵砧。
⑨請奏盆缻秦王。“缻”同“缶”,瓦制的打擊樂器。
二、一詞多義
負
①秦貪,負其強(依仗,憑藉)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背著)
使
①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從者衣褐(讓)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引見,延請)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牽,拉;這裡引申為調轉)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白白地)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只,只不過)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僥倖)
②而君幸於趙王(寵幸)
以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憑)
②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來,連詞)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用以,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因為)
三、古今異義(在此只列出古義)
①拜為上卿(拜,授予官職)
②欲勿與,即患秦兵之來(患,憂慮,擔心)
③請以鹹陽為趙王壽(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④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去,離開)(親戚,近親及姻親,內親外戚)
⑤請指示王(指示,指給……看)
⑥於是相如前進缶(前進,上前進獻)
⑦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宣言,揚言,到處說)
⑧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⑨左右欲刃(左右,左右的侍從)
⑩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鄙賤,目光短淺)
四、詞類活用
a.名詞作動詞:
①舍相如廣成傳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殺)
③乃使從者衣褐(衣,穿)
④懷其璧 (懷,懷揣著)
⑤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 (上,獻上)
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壽,向人敬酒或獻禮)
b.名詞作狀語: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從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詞狀語,向西)
c.使動用法:
①完璧歸趙(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寧許以負秦曲(負,使……承擔)
④畢禮而歸之(歸,使……回去)
⑤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急,逼迫)
⑥ 以絕秦望(絕,用……斷絕)
d.意動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為羞恥)
②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先,以……為先;後,以……為後)
e.形容詞作動詞:
①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寬,寬待)
f.形容詞作名詞:
①而絕秦趙之歡 (歡,友好關係)
五、特殊句式
a.判斷句: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③我為趙將
④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b.被動句:
①而君幸於趙王 “於”字表被動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見”字表被動
③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見……於”被動
④廉頗,取陽晉,拜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職
c.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語後置: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介賓短語後置:1、拜送書於庭2、以勇氣聞於諸侯 (以勇氣於諸侯聞)3、故燕王欲結於君(故燕王欲與君結)
d.賓語前置:
①何以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