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廉州鎮鎮政府駐北街村。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15.35萬。轄8個社區居委會、35個村委會:勝利西路、勝利東路、東城街、文源路、工業路、廉州路、省郵印、化肥廠;北街、東街、南街、城裡莊、梨元莊、北馬、南馬、系井、城子、西劉、東劉、石井、五里莊、尚書莊、南墩、彭家莊、陳家莊、清流、中照、表靈、北營、五界村、常家莊、孟村、西壘下、東壘下、塔頭、辛豐、郭莊、毛莊、焦莊、南尚莊、北尚莊。
經濟發展
199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2.24億元,糧食總產4.63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628元。199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3.91億元,糧食總產4.73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647元。199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4.55億元,糧食總產4.71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708元。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1.76億元,糧食總產4.33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793元。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6.95億元,糧食總產4.14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907元。1997年,鎮政府提出“擴經上菜、提質增效、重點開發、全面帶動”的調整思路,自1997年到2001年,全鎮共壓減糧食種植面積1.5萬畝。1997年,壓減糧食種植面積1100畝。1998年,壓減糧食種植面積1300畝。1999年,壓減糧食種植面積1550畝。2000年,壓減糧食種植面積6300畝。2001年,壓減糧食種植面積5000畝。全鎮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糧經比例達到1.1:1,農業結構調整邁出較大步伐。
1997年,彭家莊村引進日本蘿蔔、台灣伊莉莎白甜瓜新品種試種成功。1998年,陳家莊村開始種植甜椒,鎮村積極扶持,聘請農業局專家進行技術講座,解決民眾生產中的問題,幫助民眾聯繫銷路,調動民眾種植積極性,甜椒種植規模日益擴大,2001年陳家莊甜椒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成為全鎮“甜椒種植基地”。
1999年,鎮農場改變“夏種玉米秋種麥”的種植模式,投資100多萬元,改造嫁接優種梨樹30畝,種植優質葡萄50畝,園柏、冬青、速生楊苗木65畝。2001年發動鎮幹部集資21萬元,引進種植冬棗65畝。使鎮農場成為集種植、銷售、示範、服務於一體的“林果苗木基地”。
2000年,鎮制定建大棚鼓勵措施,即每新建一個大棚鎮補貼600元,村補貼200元,幫助協調貸款5000元。在系井、城子新建大棚120座,2001年春,鎮財政又為每個大棚補貼13000塊磚,加固牆體。依託市高科技園區優勢,引進大棚櫻桃西紅柿、大棚油桃等新品種,發展特菜生產,建成了全鎮“特菜基地”。國家優質糧食基地建設:1999年,以系井、城子為中心建設標準化農田10000畝。每50畝擁有機井1眼,建有高標準機井小屋,全部實行管灌,基本實現灌溉節水化、田間林網化、耕作機械化。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優質糧食基地”。2001年,在系井推廣小麥免耕播種技術,試播1000畝,農民生產投入畝均降低50多元,小麥長勢良好,畝產增加,且抗旱節水。是成方連片套用小麥免耕播種技術最大的一塊,受到省委副書記趙金鐸的肯定。
特色養殖:1999年,南尚莊、北尚莊兩個村投入300多萬元,建養鹿場2個,養鹿300頭。北街村民趙建英建萬頭養豬場1個。2001年,投資80餘萬元新建五里莊、梨元莊養殖小區2個,占地90餘畝。
鄉鎮企業
1997—2001年,鎮黨委立足區位優勢,以抓大項目、培植壯大立村強鎮骨幹企業為重點,制定優惠政策,強化服務和管理,著力扶持私營企業的發展。連年被石家莊市委、市政府評為“鄉鎮企業發展50強鄉鎮”。1997年,投資1200萬元的金鑫焦化廠建成投產。同年,表靈、東街、南街等村投資3000多萬元新上了表靈速食麵廠、東街鋼管廠、南街鑄造廠等較大規模集體項目。北街村民宋小路投資1350萬元新上北街造紙廠投產。
1998年,南尚莊張彥軍籌建圓通公司,投資1300多萬元,新建鐵路工務器材廠。表靈村王文育投資350萬元的萬噸甲醛項目正式投產。
1999年,東街投資300萬元新上電工構件廠,投資1320萬元新上165型鋼管生產線;南街鑄造總廠投資400萬元新上自動化生產線一條;城子村民桑青祥投資310萬元建立石家莊市電機泵有限責任公司、引進石市資金484萬元,在南墩村建立恆達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2000年,翼辰工貿公司投資500萬元,新建無鏈條腳踏車廠正式投產。常家莊投資450萬元的鐵合金廠竣工投產。
2001年,李建志投資2300萬元的鑫鑫木業有限公司竣工,年產中密度纖維板3萬立方米,產值3500萬元,利稅500萬元。何立軍投資630萬元的京虎實業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年加工服裝32萬件,產值350萬元。投資400萬元的北街箱板紙廠瓦楞紙車間投產,年產值達480萬元。
北營村以發展服裝加工為重點,成為遠近聞名的服裝加工專業村,1997--2001年,新增服裝加工廠33家,廢棉提淨廠12家,全村服裝加工廠達到42家,廢棉提淨廠達到22家,年產值達8000萬元。
彭家莊是機車製造專業村,到2001年,全村三輪摩托製造廠達到7家,機車品種13個,年產各類摩托25000輛,產值達7500萬元。
社會事業
【形象工程】1997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開展了以市區包裝為重點的形象工程建設,鎮黨委積極回響,深入農戶廣泛宣傳,做好民眾思想工作,贏得民眾支持,期間拆除房屋3100間,13.6萬平方米,涉及民眾1000餘戶。【綜合治理】1997年,北營村率先建立“院戶聯防”機制,該村治安明顯好轉,4月,藁城市在北營村召開農村治安綜合治理現場會,推廣北營村經驗。1998年全鎮35個村全部被石家莊市綜治委命名為“綜合治理合格村”。廉州鎮連年被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文教衛生】5年來,廉州鎮黨委、政府堅持兩個文明建設一起抓,加大文教衛生事業投入,大力改善辦學條件。連年被藁城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教衛生工作先進單位”。
1997年,鎮政府投資500多萬元新建了鎮第四中學,擴建整修了鎮一中、二中、三中、表靈國小。1998年,投資200多萬元,擴建整修了鎮三中、尚書莊國小、陳家莊國小。2000年,投資300多萬元新建了鎮第二中學。投資200萬元新建了鎮醫院。2001年,投資200萬元新建了三中、四中校舍,在鎮一中、二中、三中、四中配備了微機室。同年代表藁城市迎接省及石家莊市“雙基”檢查,獲得好評。
【基礎設施建設】1999年,投資100萬元新修了第二豐產路,全長4公里,全部水泥硬化,有力地推動了沿路各村的經濟發展和村政建設。同年投資200萬元新建了鎮政府辦公大樓,使鎮黨委、政府辦公條件得到改善。
歷史景觀
素有“燕趙天府”之稱的廉州鎮,地處河北省西南部冀中平原,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307國道、石港高速公路以及石德鐵路等交通幹線橫貫東西,鎮區還有公路專線通往石家莊國際機場。廉州鎮始建於隋,發展於金、元,到明清已成為規模宏大、商賈雲集的繁榮市鎮。現為藁城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古鎮廉州為歷代郡、州、縣治所,隋初曾置廉州於此。宋人樂史撰《太平寰宇記》載:“隋大業二年(606年)廢廉州,移槀城入廢州城”。明嘉靖《藁城縣誌》載:藁城舊城,周回僅3里,辟東西二門。明正德九年(1514年)拓修,城牆高3丈,厚2丈,增以瓮城,二門皆為磚石。東西建重樓三楹,左曰“東祚”,右曰“西域”。正德十五年(1520年),隨著居民增加,自舊城向西建新城,高3丈,厚1丈。新舊城回7里86步。城周有護城河,闊3丈,深1丈5尺,繼立四門:東“岱瞻門”,西“太寧門”,南“嵩壽門”,北“恆鎮門”。崇禎六年(1633年),又於舊城南城牆辟南門,名曰“重光門”。時藁城縣城,門5橋4。後經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五十七年(1718年)、同治二年(1863年)、民國19年(1930年)多次重修,加固城牆、城門,增設雉堞,挖浚城壕,栽柳植藕,宏麗而壯觀。
經歷代擴建,城區有通衢3條,巷6條。城內建築頗多,舊城西北隅為縣署所在,東北隅為滹陽書院,縣署東為社學,南為儒學,還有尊經亭、萬柳亭、鍾英樓、望遠樓、四明樓、文昌閣、社稷壇、邑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城隍廟、先師廟、大禹廟、河神廟、馬神廟、八蜡廟、玉皇廟、萊山廟、王滹南祠、安熙祠、興國寺、普濟庵、觀音堂、育英坊、廉憲坊、太宗伯坊、察院、欞星門、明倫堂、演武廳、修業齋等建築。眾多的亭台廟宇,顯示出廉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可惜今皆無存。20世紀40年代,縣城及東關廂、南關廂,總共面積不過2.8平方公里。其建築除公署、神祠、廟宇、地主豪紳莊園外,多為土木結構的舊式平房。土路街道,彎曲而狹窄。城內分一、二、三、四、五、六、七鋪街,居民約千餘戶。署前三鋪街為繁華中心,逢四、九集日,商賈雲集,上市商品主要是日用雜貨和土特產品。
藁城古文化淵遠流長,不僅誕生過金文學家王若虛、明代閣老石琦等一批文豪巨卿,而且擁有成百上千的文人墨客、著名藝人。藁城古稱文獻之地,但宋金以前,從無稽考。金元以來文風鼎盛。金代楊伯雄著有《寶山往鑒》及《羽獵》、《保成》等箴文;王若虛著有《滹南遺老集》45卷及《慵天集》、《五經辨惑》40卷、《道學發源後序》等;元代安熙、安煦、張延著有《默庵文集》、《詩傳精要》、《續皇極經世書》、《四書精要考異》、《丁亥詩注》、《素庵有文》、《周易備志》10卷、《東晉書》2卷等;明代石玠著有《東滹漫稿》,石珤著有《熊峰集》、《別本熊峰集》、《恆陽集》,且編修國史和直諫文章甚富,有《孝宗實錄》、《武宗實錄》、《恭睿獻皇帝實錄》、《大明會典》,被世人稱為“石文介公”;清代彭三益、范桂鄂、辛國柱、毛三光、李貴等文人墨客,所著詩歌雜文頗多,在當時有“文章藝術,一時匠宗”之殊榮。
其民間文學蘊藏豐富,戲劇、曲藝等傳統民間文化藝術活動長盛不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里村創辦“哈哈腔”子弟班,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創辦“慶合班”,為縣內最早培養河北梆子人才的專門科班。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6年,堤上村、南營村、南馬村創辦河北梆子科班。民國13年創辦表靈京劇和河北梆子“大慶台”科班。民國18年創辦北周卦亂彈小班戲坊。農村文化組織多由民間自發組成,“鼓會”、“戲班”、“武術隊”等民眾團體異常活躍,出現了一批民間藝人。新中國成立後,藁城文藝創作、民間文化更加活躍,弘揚發展了戲曲、戰鼓、獅子舞、高蹺等20餘種民間藝術。藁城戰鼓具有濃重的燕趙古風,其舞姿膘悍壯烈,聲攝魂魄,氣勢磅礴,剛中見柔,故有“武林戰鼓”之美稱。藁城“金鈸戰鼓”隊享譽省內外,曾先後參加中國瀋陽第二屆國際秧歌節和昆明世博會河北周演出活動,1999年12月20日還被選拔進京,參加了舉國喜迎澳門回歸的天安門大型慶典活動。
素有“三宮”之鄉美稱的藁城,以耐煮的空心宮面、濃香醇郁的宮酒、紅紅火火的宮燈馳名中外。這些昔日只為進貢皇宮的名特產品,如今擺上國內外各大商場的貨架,古老的“三宮”流光溢彩,給藁城經濟發展、對外開放架設起了金橋。
宮面:系藁城傳統名特麵食品,風味獨特。該產品以優質小麥麵粉、香油、澱粉為主要原料,經10餘道工序精製而成,分拉延、壓延兩大類,有營養、雜糧、風味三大系列。其配料考究,製作精細,營養豐富,具有條細心空、潔白明亮、耐煮不糟、湯清面秀、嚼有口勁、味道鮮美等特點。愛新覺羅·溥傑先生曾題詩讚曰:“化舊為新奇妙腕,流長源遠繼真傳,昔年只供宮廷饌,今喜全家樂壽筵。”
宮面生產始於唐代貞觀年間,唐代即已成為具有地方風味的名特食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代曾連年進貢朝廷,被列為宮廷佳品,故稱之為“宮面”。宮麵條細,一市斤宮面4800根,總長一公里,空心,可以放在水中吹泡泡,其生產工藝天下獨一無二。隨著科技發展,傳統宮面朝著營養化、多樣化方面發展,現已研製出了雞蛋、蕎麥等不同原料和適宜於孕婦、兒童、老年保健的系列宮面20多個新品種,備受消費者青睞。1984年以來,藁城宮面相繼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獎、首屆全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北京國際發明展覽會最佳展銷獎,被評為省優、部優和國優產品,遠銷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和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宮酒:“履佳地兮享酣宴,得傑士兮興吾漢;美酒兮助吾,志酬兮永耽。原封常兮吾誓,皇天兮照鑒。”此乃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秀征討王莽經藁城,暢飲當地名酒“濃香醴”後,留下的讚美之句。後劉秀稱帝,“濃香醴”列為皇宮御酒,“宮酒”便因此得名。
藁城濃香酒,源於商,興於周,至漢代已成宴飲佳品,歷兩千年而不衰。宮酒採用優質紅糧為原料,經清蒸清燒,泥窖發酵,分級貯存,科學勾兌而成,形成了“清亮透明,甜香爽淨,醇厚優雅,回味悠長”之獨特風格,具有舒筋活血,增進食慾,輕身耐志,延年益壽之功效。近些年來,開發出“精藝濃香”、“特製濃香”,獲河北省及國家級金獎。
宮燈:據傳,明代藁城屯頭村李師傅手工製作的紗燈,名聞遐邇,州府縣署、豪門富戶多有懸掛。及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喜其工藝精湛,遂命侍從精選數盞,懸掛宮廷。“宮燈”因此得名。其後生意愈發興隆,其藝世傳而不絕。20世紀80年代初,宮燈傳人李洛碩再展其技,與村民一起,採用現代技術,研製開發傳統宮燈。現該村已形成系列化、機械化、規模化生產,95%以上的農戶從事宮燈生產,年生產能力達800餘萬對,成為全國最大的宮燈生產專業村。其產品主要有圓宮燈(門燈)、六角宮燈(室內燈)、走馬燈、花燈四大系列,其規格應有盡有。“瓏玲世人嘆,藝絕神仙驚”,藁城宮燈名揚中外,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出口俄羅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台地區。北京東西長安街、新華門、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門前,每逢重大節日都掛滿藁城宮燈;藁城宮燈連續參加了省會燈展,受到了各界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