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珤

石珤

石珤(bǎo)(公元1464——1528年),字邦彥,藁城人,明代詩人和平民教育家,代表作品《熊峰集》。因喜愛封龍山熊耳峰風景,所以別號熊峰,人稱“熊峰先生”。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石珤畫像 石珤畫像

石珤,出生於河北藁城,父親石玉,官至山東按察使。石珤少年時,受父親影響,自幼敬仰歷代為民請命的清廉官吏。與胞兄石玠(jiè),在諸生中以文章學識見長知名鄉里。公元1486年,兄弟二人一併舉進士。石珤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公元1489年,授職檢討官,參與編修《大明會典》。公元1492年,因病而居於家中。其間,抱病遊歷名山,創作了《登封龍山賦》及《熊耳峰》等詩賦。

公元1501年,石珤被詔還京師,充任為皇帝整理書籍、翻檢書籍的經筵展書官。公元1505年,明孝宗病逝,武宗即位,遷任國史館修撰,參與編修《孝宗實錄》。

公元1506年,明武宗初開經筵,以石珤為講經官。

公元1508年,遷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1509年,升任南京國子監祭酒,1510年,改為北京國子監祭酒,同年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

公元1515年改任禮部右侍郎。

公元1517年,武宗預出遊北部邊境要地宣府(今河北宣化),石珤考慮到當時瓦刺軍不斷襲擾邊境,連年戰爭,百姓搖役苛重,皇帝出巡,必然會給河北北部軍民增加沉重負擔,因此上疏極力諫阻。明武宗又欲南巡南京,一些朝廷諍臣極力諫阻,受到明武宗嚴厲喝斥,招致貶官之禍。而石珤不顧個人得失,依然直言上疏,使得武宗有所悔悟。武宗任命石珤兼翰林學士,掌翰林院。

公元1520年,石珤主持吏部會試和武舉選拔,做到了秉公清廉、選士公正,受到朝野讚許,次年又任禮部尚書,仍兼翰林院學士,執掌詹士府事,成為明武宗朝的要臣。

公元1521年三月,武宗死。武宗無子,立孝宗弟弟之子朱厚璁繼位,為世宗(嘉靖)。王瓊任吏部尚書,賣官鬻爵,培植親信,吏政混亂,冗員泛濫。石珤剛正不阿,謝絕請託,維護朝綱,對於違法亂紀者堅決主張罷免。

人物評價

以剛正不阿聞名朝野,為人尤重忠孝。為官治吏常講“為臣必忠”。敢於仗義執言,為民請命,心胸坦蕩,為官正直,嚴於律已,廉潔自重,秉公尊法。正是這種忠孝觀,使得他不畏權貴,甚至不畏帝王,以敢於直諫而馳名。對於家人,重孝義。其兄石玠病故後,他撫養侄兒如子。姐姐嫁於周姓,亡故後,子女孤弱不能自立,他撫育成年;對待三位胞弟也是“友愛倍至”。

以的士大夫“人格”而自立,以報國才華而入仕,以剛正清廉而入閣,最後,因剛正直諫而罷官,身後,還是以剛正廉潔而留名。

石珤 石珤

其兄石玠同樣為官持正,敢於直諫,歷官兵部右侍郎、戶部尚書、右都御史掌院事。因諫嘉靖皇帝南巡事觸犯皇上,引疾辭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