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

廉州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

廉州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地處北部灣畔,是合浦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合浦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廉州鎮地處面積229平方公里,轄29個村(居)委會,耕地面積4047.3公頃,2001年末,全鎮人口15萬,流動人口近5萬,是合浦縣第一大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合浦自秦漢珠市開埠,一直都是中原商賈與東南亞交往的重要集散地。歷朝歷代為加強合浦對外貿易的地位,先後設定過“媚川都”、“珠官郡”、海門鎮”等直接以地域特色命名的政區機構。唐宋以來,史書更稱之為:“聲明文物之盛,媲美中朝,巋然東南一大都會也”。到了明清間,府城廉州古城不斷擴大,“周迎千丈有餘”,也就是說,廉州城的周長已超過千丈,即有三、四公里長。

漁船 漁船
廉州舊景 廉州舊景

與此同時,以西門江為交通依託的各種專業街市也逐步形成,自成規模。明朝修建的街道有承宣街(今中山路)、還珠街(今北河一帶)等22條,清朝修建的街道有璣屯街、衛民街(今東圩)等17條。呈現了“阜市東來接海涯”、“無數征商自去來”、“常聽歡聲動六街”的繁榮景象。

據史籍記載,當時廉州古城內的店鋪商號保有量在1300多間左右,外地商客還在廉州建有各種各樣的會館等貿易機構。“牛圩”、缸瓦街”、蔞行街”、檳榔街”(今西華路)等專業市場街道如雨後春筍般在今阜民路、中山路、西華路一帶出現。

廉州城因此成為盛極一時的“天涯埠市”。以西門江水運樞紐為集結的貿易帶空前繁榮,“天涯埠市”的商旅景觀因此被評為“廉陽八景”之一,為歷代的詩家詞客稱頌不已。

宋代廉州團練使陶弼在詩中這樣寫道:“商夸合浦珠胎賤,民樂占城稻穀豐。”合浦的珍珠豐收了,商家來到廉州府城內的珠市,也對珍珠的價格感到高興。而珠民也對占城(今越南)商人運來交易的大米感到滿意。這是宋代朝廷在廉州開闢了對安南的民間貿市,是廉州商貿的真實寫照。

珍珠 珍珠

明代廉州知府朱勤的《廉州八景》詩中,就有兩首是描述廉州古城的商貿繁榮景象的。

其一《天涯驛錄》:

天涯有驛枕遐荒,南望交州去路長。

地接殊方山不斷,境連邊塞草偏黃。

來人絡繹無圩日,行旅充盈有裹糧。

最喜華夷歸一統,共沾聖化樂虞唐。

西門江上 西門江上

在詩人的筆下,地處邊塞的廉州城,“來人絡繹無圩日,行旅充盈有裹糧”。在當政者眼中,這就是人們所期待的“虞唐”盛世。雖有誇張飾美之意,但廉州的商貿興旺確實是事實。

其二《埠市人煙》:

市廛雜遝物交陳,更喜居民庶且殷。

撲地閣間相上下,連城煙火自朝昏。

飯炊山稻無飢士,酒酌村醪有醉人。

自是聖朝多德化,熙熙民俗自還淳。

詩中給人描述了這樣一種景象:商鋪和民居相摻雜在一起,呈現出高低參差的城區布局,當早晚炊煙升起的時候,城內瀰漫著大米飯的芳香和自製米酒的醇香,不時的還見去祭祀的居民路過,好一派安居樂業,娛樂昇平的社會環境。“撲地閣間相上下,連城煙火自朝昏”正是廉州古城規模的寫照。

在明代描述廉州古城的繁榮興盛景況的詩歌很多者,與朱勤同工異曲的又有廉州知府饒秉鑒的《埠市人煙》:

埠市東來接海涯,市中煙火起樓台。

幾家俊宇相高下,無數征商自去來。

民俗喜從今日厚,柴門應為故人開。

聖朝自是多豐年,常聽歡聲動六街。

西門古渡邊,天涯驛路上,來人絡繹,行旅充盈,阜市人煙中更見“撲地閣間相上下,連城煙火自朝昏”。阜市東來,海門連城,幾家峻宇相高下,無數征商自去來”。東來西就、南去北往的商賈行旅們不再是倚樹擺攤,而是在“常聽歡聲動六街”中做生意了,就是廉州城內的“街”。

明代是廉州市場的鼎盛時期,並由此奠定了廉州古城市場布局。上了年紀的廉州人都知道“圩地街”這一街名。其實,早在明代,廉州就設有阜民圩、西門市、衛民圩等市場。初時,這些市場並不有固定日期,也沒有固定的場所,只是一種貨場式的交易場所,如阜民圩、西門市是靠近西門江而設的,既有河道航行的便利,又是欽廉古道的必經之中路,每當水陸貨運到期時,這一帶便成了貨物集散地,貨物銷完了,交易場所就只和下一塊空地。有貨成圩,無貨便是空地一塊,用“圩地”稱之,正是廉州方言的特色之處。後來隨著貨物集散交易的定期性,便有了約定俗成的圩日,或逢三逢五,或逢單雙,有了定期的商貿交易,也就有了固定的市場。此後,除了阜民圩、西門市之外,在今阜民路一帶又增設了崩壩口市場。

民國初年,又在東較場設定了東安市場(今農墾大修廠北側)、在大墳坡設定了西安市場。至此,廉州古城的東南西北四向都有了固定的市場。其中最大的是衛民圩。

清中期,已發展到商鋪共有百餘間。

此外,還有一些專業市場分布在廉州古城的街巷裡,如缸瓦街專營缸瓦(在廉州埠民南),簍行街專賣竹製品(東至北山村),檳榔街專賣檳榔(今康樂街至水產瓊脂廠)等。這些都是以古市場作街名流傳至今的。

在廉州的古市場中,最值得一提的還有“牛圩”。廉州的“牛圩”始設於清代鹹豐年間(1851—1861年),地址在今東山寺南面,初時牛圩的面積不大,只有兩畝地左右。但是,隨著牛圩的固定化及交易量不斷增加,每個圩期牛市交易量增至500頭以上。鄰縣耕牛交易也聞名往合浦牛圩集結,圩期也由初一、十五縮短為七天一期,後來曾縮短為逢農曆初三、六、九日為定期牛圩,圩期交易耕牛上市量保持在800頭。為了適應牛圩交易日趨擴大化和穩定化,合浦牛圩先後作過多次遷移擴建,最大時擴至十畝地,還珠村(東山寺北側)、雲塘口(合浦二中西南角)等都曾作過牛圩市場,最後又復遷回初建牛圩時市場並一直使用至今。每逢牛圩市場圩日,來自欽、廉、防、靈四屬的牛販耕夫們便趕著牛群從四面八方進入合浦,且前後沿用了150年,這在嶺南市場開發史中是不多見的。

地理環境

還珠廣場 還珠廣場

合浦縣廉州鎮地處沿海,屬亞熱帶過渡性氣候,雨水和光照充足。適宜種植水稻、甘蔗、花生、黃麻、蔬菜、馬蹄、蓮藕、豆類和花卉等作物。利用沿海灘涂和鎮內江河湖塘資源養大蚝、文蛤以及各類淡水魚,參與市場競爭,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行政區劃

廉州鎮現轄個14社區

新開發區 新開發區

中山路社區,康樂社區,阜民南社區,上新社區,南珠社區,還珠社區,廉南社區,車路塘社區,平田社區,廉東社區,衝口社區,泮塘社區,總江口社區,乾江社區

16個行政村

大嶺村,青山村,清江村,廉北村,堂排村,大江村,馬江村,廉西村,乾江村,禁山村,楊家山村,中站村, 插龍村,馬安村,煙樓村,五四村

其它(一個工業園區,一個農場)

合浦工業園區,國營珠光農場

經濟概況

廉州廣場 廉州廣場

廉州鎮歷來是合浦縣主要的工業基地,現轄鎮屬工廠企業27間,還有一批私營個體和民營企業,形成有廉州特色的輕工生產體系。主要產品有煙花炮竹、五金、機械、建材、農藥、商標印刷、紙箱包裝、羽絨製品、工藝美術等五十多類1500多個品種。其中二十多類100多個品種進入國際市場,遠銷美國、日本、香港等38個國家和地區。2001年,全鎮企業總產值23.88億元,企業總收入30.4億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3.614億元,財政收入46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17元。

產業調整

美人魚廣場 美人魚廣場

“豬牛滿欄菜滿園,瓜果滿坡蔗滿山”,嘗到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果實後,合浦縣廉州鎮農民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廉州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何能立竿見影?該鎮黨委書記肖子盈人直語快:“抓好服務、培訓、流通。”

技術服務

加強技術培訓,讓農民會種。廉州鎮除每年在全鎮舉辦5期種養技術培訓班以外,還經常組織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員在農忙季節對水稻、蔬菜、豇豆、甘蔗、花生、玉米等主導產業的種子選購、下地、施肥、病蟲防治等實行分組到點,全程跟蹤。該鎮建立了鎮、村、屯三級綜合服務網,即在鎮設立綜合服務中心,村委設立綜合服務組,村屯設立綜合服務欄,落實專職人員跟蹤管理、收集、更新、發布涉農信息、簡報。該鎮還充分發揮各種專業協會的作用,對口扶持帶領民眾種養致富。

社會事業

教育

廉州鎮現有中國小35所,幼稚園4所,在職教師1500人,其中公辦教師1200人,中級職稱以上350人,全國特級教師2人,在校學生23786人。

衛生

鎮內有醫院1所,衛生院1所,衛生分院1所。

交通

325、209國道、南北二級公路和高速公路過境,距北海國際機場僅16公里,離北海港30公里,欽北鐵路在廉州南郊設站。海、陸、空交通便捷,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旅遊資源

阜民南路相通的騎樓 阜民南路相通的騎樓

廉州鎮早在漢代就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繁榮的商埠。至今流傳著膾炙人口的“珠還合浦”美麗傳說,保存著眾多文物古蹟和人文景觀,主要景點有漢墓群、海角亭、東坡亭、文昌塔等;西與南國星島湖旅遊度假村相郊。

海角亭

廉州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 廉州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
海角亭第一進 海角亭第一進

位於合浦縣廉州鎮西南面,今廉州中學內,始建於北宋景年間(公元1004~1007年),距今將近千年。漢代孟嘗任合浦太守,市政廉潔,後人為了紀念他,特建此亭。

海角亭以海角為名,是因為此地當年濱臨大海,“在南海之角”。海角亭原址在城西南半里處,經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的重建、修建、移遷,才至今址。亭東北三十米處原有砥柱亭,東面十幾米處是海門書院,東南三十米處有魁星樓,西為天妃廟,南有金波潮,橫架湖面的金波橋,溝通海角亭與魁星樓。

海門書院 海門書院
觀海亭 觀海亭

海角亭分兩進,第一進為門樓。門樓正中是大圓拱門,兩旁是耳門,正門上方嵌著“海天勝鏡”四字,耳門上還分別雕有“漱月”“澈雲”字樣,正門兩旁原有石刻對聯;“不到此亭那知象群崖關山萬里;試觀于海才見龍門冠嶺雲水千重”。門樓正中處一塊約九十公分、寬約五十公分的石碑上刻著清代陶冶一筆寫成的“鵝”字。第二進是亭的主體建築。朱紅牆壁,琉璃碧瓦,雕樑畫棟。亭成正方形,前後門相通,左右兩大門窗對襯,四周有迴廊,檐封板刻著各種動植物圖案和歷史故事人物。亭的正面兩條古柱上鐫著清道光年間陳司權題寫的對聯:“海角雖偏山輝川媚:亭名可久漢孟宋蘇。”亭後方立有巨碑刻“古海角亭”。

亭內後門上方懸掛著“萬里瞻天”匾額。這是蘇東坡於符元三年(公元1100年)獲赦,從儋縣到廉州,于海角亭揮毫而寫的,海角亭幾經興廢,匾額早已無存,現懸於亭中一幅,是集蘇東坡字型仿製的。

東坡亭

東坡亭 東坡亭

東坡亭位於合浦師範學校內,建於乾隆四十一年,歇山頂二進亭閣式磚木結構建築,亭東約30米有東坡井,均為紀念北宋文豪蘇東坡而建。東坡亭占地面積約230平方米,蘇東坡62歲時,因“烏台詩案”而坐牢,從廣東惠州貶到海南島,三年後(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召回合浦,住在清樂軒,雖只兩個月,卻作了《廉州龍眼質味珠絕可敵荔枝》、《雨夜宿淨行院》和《記合浦老人語》等。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清樂軒故址修建東坡亭。

東坡亭一角 東坡亭一角

東坡亭座北面南,分為前後兩進。第一進為別亭,兩側有兩大圓門相拱,給人的感覺是開陽洞透,使這間規模不大的建築得以在平凡中透釋出幾分不俗的氣勢。第二進為主亭,正門上方懸“東坡亭”三字大匾額,蒼勁凝重,是整個東坡亭的靈魂所在。正面壁上,有一幅蘇東坡陰紋石刻像,像中的東坡,慈善端祥,目光炯然。品讀其仙風道骨、大家風範,仍可感受到其吟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的激情澎湃與豪邁氣勢。像的上方有“仙吏遺蹤”四字,屬神來之筆,雖然蘇東坡早已是用不著提示和注釋的歷史名人,這題銘卻妥貼得體,滿富感情色彩,晶凝了後人對蘇大學士的崇敬與景仰。亭的內外牆壁上,鑲有許多歷代騷人墨客題詠的碑刻,書體或楷或草或隸或篆,應有盡有,簡直就是一部展開的書法大全。亭的周,則以迴廊環繞,既擋住了烈日的暴曬、風雨的摧蝕,遊人漫步其間,也能恬然欣賞園中景色和壁上碑刻。

惠愛橋

廉州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 廉州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

又稱金肅門橋,俗稱舊橋,位於廉州鎮西門江上。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明崇禎八年(1635年)和清康熙十八年(1677年)曾重修。光緒十三年(1887年)毀於火。清宣統元年(1907年)廉州紳商募款重修,宣統三年(1909年)落成。

惠愛橋跨度為26米,淨跨度18.4米,橋面寬2.75米,橋體通高5.64米,全部為木質結構,結構獨特,渾厚古補。

惠愛橋 惠愛橋

橋為泥水工出身的蔣邑雍設計並承包施工。橋身全部用印尼產的坤甸木建成,此種木料質堅耐腐。其結構為三鉸拱(沒有下弦拉桿的人字架),拱腳支承在兩岸石砌的欖核形橋墩上,橋墩旁設有磚砌弧拱式泄水孔;橋上部為四根40厘米~50厘米的方木所組成的兩個三鉸拱;橋面下通過木豎桿將橋面梁懸吊在兩榀人字架下面。構件連結全部為榫接。建造時只有跨中的上下接觸點及拱腳接觸點設定了鋼夾板,其餘部分均無任何鐵件。民國年間加固時才在其它受力處補加鋼夾板。橋頂蓋瓦,且有盛油孔六個,內裝生桐油,以保養上部的六根主要構件。像這樣的橋樑結構,在廣西屬於首創,在全國亦屬罕見,對橋樑建築科學有重要研究價值。

於1995年,被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漢墓博物館

合浦漢墓博物館 合浦漢墓博物館

合浦縣漢墓博物館現藏有大量合浦西漢古墓的出土文物,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數十件,較著名的有銅鳳燈、銅屋、琉璃璧、琉璃杯、琥珀、瑪瑙、水晶、陶器等,其中琥珀雕成的獅子、青蛙,璧琉璃等據專家鑑定屬舶來品,原產地在印度、歐洲、非洲等地。而在蘇門答臘、瓜哇、婆羅洲等地出土的大量中國漢代日用陶瓷,從其彩釉與胎質來看,則與合浦漢墓出土的我國中原產品一樣。考古專家據此推定,合浦在秦漢時期應是中外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而從有關史籍如《漢書》等中也能找到蛛絲馬跡,證明合浦港在秦漢時期確為海上交通的重要孔道。《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也標明合浦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

漢墓群

位於合浦縣廉州鎮東南3公里處的漢墓群,墓葬約有萬座以上。這些墓葬分為土坑墓和磚坑墓。由於漢代厚葬盛行,葬於合浦的南來的官吏、將領及移民等,其墓穴都有較多陪葬品。提供了實物史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庵

北山庵位於廉州北部,創建於明初,清同治三年重修。

文昌塔

文昌塔 文昌塔

文昌塔又稱文筆塔,意為“南方丁火文明”。

文昌塔位於合浦廉州城南郊約3公里處的小山丘上,東面是合浦漢墓博物館古墓遺址,南襟禁山,西倚望洲嶺,東北臨府城,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為七層八角錐體重檐磚塔。高36m,塔座寬8.1m,內徑2.6m,牆體厚2.75m。每層的頂部有放大的雙層塔檐,第一層較寬,第二層較窄。每層開有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風門,其餘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鏇而上可達頂層。塔頂為一大紅葫蘆,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樸素美觀。現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築力學都有較高的價值。

1981年5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進行維護維修後,為之一新。1982年被列為合浦縣重點文保護單位。

廉州奇景

雄藩海北的門樓

魁星樓 魁星樓

廉州古城牆自宋元祐年間建成以來,經過歷代的維修擴建,到了清代城牆周長已達2500米,高達11米,護城河周長3200米,寬9米。城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建築景物,城中的門樓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景觀,而廉州府城中的門樓又有大門樓和小門樓之分。大門樓是指根據廉州古城交通和防衛而設定的城門門樓。這些城門樓是經過了不同朝代形成的,主要有:東門門樓鐘鼓樓,西門門樓金肅門樓,大南門門樓定海門樓,小南門門樓,北門門樓北大樓。

東門原為朝天門,後又改為朝陽門,門樓稱鐘鼓樓,址在今廉州中山路、奎文路、水洞口,小北街(師範路口)四條街巷交界的十字街口,與廉州府衙門(今體育場至中山公園一帶)緊緊相倚,在古代城池建築中,一般鐘樓和鼓樓是分開的,廉州古城的東門門樓卻是鐘樓和鼓樓連在一起,因此稱之為鐘鼓樓。據相關資料記載,廉州古城東門鼓鐘鼓樓是參照西安古城鐘鼓樓設計建築的,在全國古城鐘鼓樓景觀中極具價值。廉州鐘鼓樓一度作為合浦縣廣播站,1973年才被拆除,頗為可惜。

南門樓稱定海門,又稱南大門,址在今定海北路、解放路交叉處,即還珠賓館北側。取名定海,寓意海不揚波、國泰民安。定海門樓前是護城河入海河段,又是前往北海的陸路通道,門前有定海橋、攀龍橋、龍門橋、雲龍橋。登上城門,可聽海潮波聲、可見橋帶相映,是寄情抒懷的好去處。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便於疏散城中民眾,定海門被拆除。

小南門,位於南門樓西邊,與南門樓相距約百米,址在今新華書店旁白石場路口。是當時清朝乾隆年間重修廉州城牆時,知府以風水之故,增設此小南門,時稱文明門。這就是為什麼廉州城牆會開兩個南門的原因。風水之說雖然滑稽,但小南門的開闢卻方便了交通,有利於城郊的發展。今天的廉州城區,基本上是向南擴展,由此可見古人的先見卓識。

西門樓位於中山路與西華路交界,於1958年擴建西華路時被拆除。古稱金肅門,這是以地理方位、五行來取名的。金肅門前的惠愛橋原名就因金肅門而稱金肅橋。金肅門靠近西門江,是海防的重點,為了防禦海盜及外敵侵擾,西門樓外建月城作拱衛,城樓上又設定敵台、望墩和串樓。到了清代康熙22年(1683年)重修廉州古城牆時,又把西門樓增高3尺,添置窩鋪。金肅門因此成為古城四門中最高的門樓。西門樓前有廣州會館、天后宮、華光廟、三聖宮,是人們祭祀、演戲聚集的地方。

北門樓古稱北大樓,位於體育場北面,今城基路西路東面,於抗日戰爭時期被部分拆除,1958年修建城基西路時完全拆除。北大樓面對雁湖(今北河塘),又有龍江故道河水灌入護城河。與北大樓隔護城河相望有孟嘗祠、還珠亭和孟太守流芳坊、孟嘗衣冠墓,東北側即是千年古剎東山寺,別有一番風景。

小門樓廉州古城牆的門樓雄偉壯觀,而廉州城內還有許多小門樓,卻是精緻小巧,別有一番景致。這些小門樓有的建於街巷口,作為某條街巷口或街巷的分界牌樓,有的建於私家宅院的大門口,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庭院標誌。這些小門樓造型各異,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尺寸。在這些小門樓中,最令人讚嘆的就是三重結構式的門樓,這種門樓的結構體現了主人的做人世態:第一層門樓作為街建築,門扇對著街道,門樓只有普通對開門扇般大小,非常不顯眼,人們經過不會引起注意。進了這個門樓之後,轉側是第二層門樓,這個層門樓要比第一層高大,建築格局也複雜,有繪畫、瓦當、斗拱之類的裝飾。走過二層門樓,轉側就是第三層門樓,這第三層門樓實際上才是整座宅院的大門,除了繪畫、瓦當、斗拱之外,還有柵格簾板、花托,甚至是雕花石柱。進入了第三層門樓,才能真正了解這座宅院的規模和布局。設定這種門樓的主家,非富則貴,非商則官,屬於藏富不露,顯貴不揚的深謀遠慮之人。

此外,還有書院的門樓,商鋪的門樓,祠堂的門樓,戲院的門樓,會館的門樓。

廉州古城內多奇井

廉泉 廉泉

廉州古城內的古井功用各不相同,因此也留下許多關於古井的軼聞。

廉泉井 廉泉井

1、 “廉泉井”原名甘泉井,相傳是漢代遺蹟。因井水泉涌如潮,水質甘美,自漢至清一直為城內居民飲用。到了乾隆年間,廉州知府陳淮為了紀念漢代合浦太守孟嘗施政廉明而使“珠還合浦”的功德,將甘泉井改名為廉泉井,還在井邊立了塊石碑以紀其事,廉泉也就成了人們期待廉政吏治的象徵。如今的廉泉井水質已不如從前。

東坡井 東坡井

2、 “東坡井”在今合浦師範校園內,井水水質甘純,至今尚可使用。清代廉州游擊署前,與東坡亭相鄰守望,為當年蘇東坡在廉州留下的雪泥鴻跡作證。宋元符三年(1100年),蘇東坡獲赦從海南儋州渡海北歸,在廉州小住了近兩個月,閒暇之餘率城中民眾挖了此井,珠城民眾為紀念他,便把此井命為“東坡井”。此後,由於歲月變遷,東坡井被湮沒。到了清乾隆年間,廉州知府康基田率眾“開疏城河,宣洩城內池積水,於城東隅得東坡井”,於是予以重建,並在東坡井、東坡亭前修建了東坡塘。自始以後,珠城的文人雅士,官吏遷客,臨其井,登其亭,游其塘,思其人,廓然清回間,翼然高明中,樹色波光里,為一郡勝景。

3、 “雙月井”建於何時沒有準確的日期記載,但從井址的位置位於清廉州府街後的萬靈寺邊(即城基路五金公司倉庫內)推測,應是明清之間。雙月井據說是人立在井邊可看見井內有兩個月亮的倒影故名。雙月井寬三尺,水深一十四尺,井水清冽,冬夏水位相差不大,泉涌如噴、任汲不竭,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是居民常用的水井。後因自來水普及,逐漸被世人遺忘,只有故址存留,引起人們的懷古思情而已。

雙月井 雙月井
讓水井 讓水井

4、 “讓水井”位於今大北街中部。據老一輩人回憶,由於此井之水有酒度,用來釀酒出酒率特別高,因此稱為“釀水井”,意即釀酒之井。後人相傳圖簡,便寫作“讓水”。當時城內的居民除了用此井水釀酒之外,還用作鍍鏡。用“讓水井”的水鍍出來的鏡面不但光滑整潔,而且經久不變質。

5、 “硃砂井”此井據說有治療瘡疥之功效。井址在今廉州奎文路武聖宮前。天清氣朗之時,探頭向井內觀望,可見殷紅色的影像從井底湧起。據記載,這是因為井底有硃砂礦的緣故。但是,把井水打上來後,卻又沒有任何顏色和異味,且比其它井水甘純。據傳古城內居民有從井底撈取硃砂磨成漿糊狀治瘡疥的習慣,清代井旁立有井碑記述其事,可惜井碑已無蹤跡,難辨真偽。由於“硃砂井”又處於街路上,今人為防止小孩跌進井內,現已把井口封死。

古城寺廟多傳奇

武聖宮建於清代,為北部灣規模最大的武廟 武聖宮建於清代,為北部灣規模最大的武廟

廉州古城的寺廟,有史記載的自晉代在南越王行宮舊址建成靈覺寺算起,歷朝歷代寺廟修建均有興替。廉州古城的寺廟到底有多少?恐怕這是一個誰也說不清的數字。雖然民間流傳有“一寺三庵十二廟”之說,但這也只是某一時期的特指。

從史籍的搜尋中得知,大部分的古寺廟都湮沒,留名書籍中的也只是極少部分,而且這些寺廟也都是有名無址。可以確定的是,清末民初時期在史籍中記載的廉州古城內的各種大小寺廟超過三、四十座,具體布局如下:

東嶽廟,址在城東門口對面,曾被用作合浦縣醬料廠,規模宏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毀於龍捲風。東嶽廟前有一對聯很有意思:“你來了么到底是人還是鬼;他出去了始知無法也無天”。東嶽廟旁邊是清代的演武場。

五穀廟,位於城東,距東嶽廟約一里路,廟址大概在今延安北路一帶。

千歲廟,位於城東,五穀廟再東去一里即是。

關帝廟,位於城東,廉州古城的鐘鼓樓對面,即今奎文路的武聖宮。武聖宮大殿內有四根巨大的花崗岩石柱,可稱是鎮廟之寶。曾經被用作合浦縣圖書館、青少年閱覽室,後又租給商家賣裝飾材料,經過幾次改建,廟中的大石柱被砸斷捨棄。

萬壽宮,位於城東(以古廉州府衙為中心計算方向),廟址在今合浦縣公安局內。是供奉清代歷朝皇帝靈位的廟堂,大小官員逢節都要在此拜祭。

孔廟,位於城南,即廉州中心國小前面的“紅廟”,曾作為縣立第一國小,簡易師範。孔廟是廉州、欽州、雷州的最高學府,主管幾府的科舉員生名額,規模宏大。廟中有狀元橋、下馬碑等標誌性建築,現已損毀,成了賣米鋪、彩票站和油炸攤。

學宮明倫堂,址在學宮街中,即舊縣委內,與孔廟隔街相望。

武廟,位於舊縣委內,1927年曾由地方人士發起,在武廟建戲院。

城隍廟,位於城南的沙街尾,今康樂街。建於明末清初,據記載,每逢新官上任,都要先到城隍廟祭祀以求國泰民安。

文昌閣 文昌閣

文昌廟,位於城南門外。由於清末德國傳教士在沙窩街建教堂“建德園”,文昌廟地塊(今還珠賓館內)被收購改建教堂。

真君廟,又名二郎神廟,位於城東南,今東坡商業街,曾作為縣立第四初級國小。東坡商業街原為真君塘。真君廟和真君塘是廉州古城的重要景觀,真君塘與東坡塘雁湖(北河塘),東湖、西湖等並稱為“廉陽八景”中的“五池雲影”。如今湖填廟毀,後人誤把真君塘呼之為將軍塘。

三聖宮,位於城西,在今下街一帶,舊址在合浦基督教會教堂後。這也是一座規模很大的廟堂。民國初年廉州第一間補習學校就設在三聖宮。

華光廟,位於三聖宮西側,中心市場附近。曾作為縣立第六初級國小。每年的春秋二祭活動,以及廣府人請戲班來唱戲,都是在華光廟搭戲台,是珠城香火最盛的廟堂之一。華光廟有一名武功高強的和尚叫癲和尚,帶出了一班武師,以打李家拳而名揚兩廣。

藥王廟,位於華光廟旁。

天后宮,位於華光廟旁,曾作為縣立第五初級國小。廉州天后宮是清初封海遷界時,潿洲居民遷入廉州所建,封海遷界結束後又遷回潿洲重建天后宮,天后宮便留了下來。天后宮與 海角亭魁星樓相鄰,周邊又有 逝者亭漾江軒浮碧榭觀海樓砥柱亭,人文景觀極為豐富。天后宮的規模也不小,海角亭前的門樓原先就是天后宮的門樓。

風神廟,位於城北,今大北街。

康王廟,位於城北,今北河街,曾作為縣立第二初級國小,

北山庵,位於城北,今北河街。

萬靈寺,位於今體育場後面。據傳當年達摩到合浦時,曾在萬靈寺抄經種樹,如今 保子庵門前的香芒子樹,相傳就是達摩當年手植,後人移種過去的。

保子庵 保子庵

孟嘗祠,是城北最壯觀的祠廟之一,由還珠亭、孟嘗流風坊、孟太守衣冠墓組成,位於今力車廠(即輕化設備廠)內,毀於1932年。

廉州古城內的宋代五大寺廟,即 東山寺慈雲寺接龍庵準提庵元妙觀

名園雅事顯風流

六甘老城裡的對園殘樓 六甘老城裡的對園殘樓

廉州古城的老街舊巷中,至今依然保存著許多古代建築,如清代四合院、明代的城牆遺址、老橋舊碼頭、擔水巷、老鋪號等。除此之外,老街舊巷中還有許多冠以“園”名的建築。

“園”其實就是一幢獨立住宅,由於其建築格局是獨立的,前後進之間有天井,在廉州方言中,這個天井也稱為“園”。廉州人喜歡天井四周種些花草果樹,養些小鳥魚類,似是一個小花園,其稱呼就是這樣形成的。廉州的老街舊巷中,有很多這樣的“園”,它們大多有各自的門樓,在門樓雕塑或書寫園名,如雅園、蘊園等,都是一樓一園或一宅一園;也有作書院、學社、學校的,如明代的北園學社,就是在北園設立學社。這些“園”中有名人雅事,是重要的歷史見證。

緒園,也稱緒樓,位於廉州阜民南。“緒樓”二字是國民黨元老,原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於右任所題。“敘樓”實際上就是一幢有天井的樓。

,即建德園。北園學社是明代“廉陽三學社”之一。清末民初,洋教傳入,洋人建學校、醫院、教堂,也隨鄉入俗,取名為園。1903年,德國人在廉州沙窩街買地建了一幢小洋樓作教堂,先後在此間設立過學校、醫院,並將此樓取名為“建德園”。後作粵南信義會會地,現為合浦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這是廉州街內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園”。

鄧園,是廉州最著名的名園。宋元符三年(1100年),蘇東坡在廉州居住候任時,鄧園的主人鄧擬熱心讓出鄧園給蘇東坡居住。鄧園是一個園林建築,園內不但有茂松修竹、池塘假山,還建有長春亭和清樂軒。古人詩讚鄧園:“諸花張素錦、春芳無時歇”、“風泉瀉幽壑,魚鳥同旦暮”。蘇東坡離開廉州後,人們便在鄧園的清樂軒建東坡亭以作紀念。

愛園,是珠城明末清初的古代名園,位於今中山公園至合浦師範一帶,園中以蓮花池為中心景區,周邊建有清濯軒、觀稼亭、挹翠亭和雲林精舍,時稱“小亭風露晚,一徑稻花香”。

愛園的東北邊有 還珠亭孟太祠孟嘗流風坊,景致蔚為大觀。可惜愛園也在歲月中湮沒了。

古城名池多風雅

有“五池雲彩”。詩家詞客贊曰:“為愛珠光媚五池,彩雲浪影結深知。何當更上青雲去,遍作甘霖慰我和”(明·王一鶚《五池雲影》)。那么,當年珠城五池的具體地點是在什麼地呢?要了解珠城五池位置,就必須了解宋、明間珠城的環境狀況。廉州古城在唐代是街城,也就是說只有街道,沒有城牆。到了宋代才建泥夯的城牆,明代建磚石城牆。唐、宋間的廉州古城只有0.65平方公里,尚沒有五池。這五池的不叫池,而叫湖,分別是北湖、南湖、東湖、西湖和雁湖。“池”是文人騷客們為了使之與珠池相聯繫而稱呼的。

北河塘 北河塘

雁湖,原與北湖相通,明朝以後多次擴建磚石城牆時被引作護城河。雁湖成了北河塘之後,曾經成為西門江的航運碼頭之一,帆影如雲,漁歌晚唱,自成一景。有詩讚之:“雁湖有雁下汀洲,海角潮聲日夜流。秋淨長天渾一色,帆檣高出碧雲頭”。

北湖,在廉州古城北城門內,即今廉州中山公園內,圖書館北面。北湖曾與雁湖一牆之隔,登上城牆,可見湖光連環,樓台相侵,星月倒映。廉州古城牆被拆除之後,北湖與雁湖的水路也被堵塞了,成了一個城中湖,成了排洪積淤的廢水池,只有當春秋雨水到來之期,北湖尚能一顯湖光之姿。

西湖,是五池中最小的,也是最早湮沒的一個,因其在古城西門江附近而得名,位置在今體育場一帶。由於湮沒的時間早,沒有留下具體的文字記述,只能從廉州古城的地圖示記中找出它的位置所在。

東坡塘 東坡塘

東湖,即今東坡塘。東湖周邊舊有長春亭、清樂軒、觀稼亭、挹翠亭、雲林精舍等樓台亭閣,還有愛園(公園)。東湖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官吏紳商覽勝之地,詩人稱之為:魚躍池深春渺渺,鴻飛天遠路渺渺”;又稱“碧藻又淤鱗,明霞掠飛鶩”。後來蘇東坡從海南渡海北上返京,在廉州候任,住了兩個多月,“坡公海外來,結廬煙水窟”,即是在東湖旁的清樂軒居住,後人便把東湖改稱為東坡塘,並在塘邊建亭,旁邊又有蘇東坡率眾挖成的東坡井,景致自成,名聲顯赫,成為“廉陽八景”之首。東坡塘、東坡亭、東坡井曾一度湮沒。到了清乾隆年間,廉州府太守康基田率領軍民重修廉州街城,修建排洪設施,重挖東坡塘時發現了東坡井遺址,因此重建了東坡亭、東坡井。東湖西有廉州府書院集中的學前街、高廉糧庫大使衙門、廉州府白石場鹽署衙門。明清之際,鄉人在東湖邊建真君廟,祭祀二郎真君。因真君廟香火鼎盛,名聲遠揚,東湖也就藉名稱為“真君塘”了,詩稱東湖“楊柳蔭移岸,花木郁蔥青”。真君塘原接南門(定海門)護城河直通西門江入海,南門護城河段曾建有四座石拱橋。可惜,真君塘已被填平,五池雲影”只剩下東坡塘和北湖了。

南湖,是五湖中的老大。北與東湖相連,南與古城南門外的護城河相連。

西門江邊的古碼頭

賣鹽街,位於上新橋上游的賣魚橋附近,是古時候專門賣鹽的圩場。廉州的鹽市在唐宋之間就是朝廷重要的鹽貢基地。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元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記載有廉州鹽市的經營狀況。周去非稱西門江“庶一水可散數州”,就是說憑藉西門江(古稱廉江)的水運,可解決數州人民的食鹽問題。據《文獻通考》記稱,當年廉州鹽市供應的州達十多個,而朝廷指定廉州每年貢鹽150萬斤。宋代廉州鹽貨又是朝廷買馬的主要經濟來源,利用廉州鹽稅去購買馬匹的資金,占了買馬款的占三分之一。

老石階 老石階

古珠市,在賣鹽街附近,建有專門的碼頭,是廣東古代四市之一。廣東古代四市包括:廣州花市、東莞香市、羅浮藥市、廉州珠市。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詳細地記述了廉州珠市的狀況,據稱當年他也是乘船來尋訪珠市的。

廉州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 廉州鎮[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

欽州巷,與珠市相鄰,是欽廉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官道驛站之所。古時西門江沒建橋前,是靠渡口擺渡進出廉州古城的。西門江上的“西門古渡”在明朝就列為“廉陽八景”之一,明廉州太守朱勤在《西門古渡》詩中稱:水通海角潮聲急,路接天涯地理修”。從中可知西門古渡的氣勢,渡口碼頭作為配套設施,想來也是規模宏大。

惠愛橋,前身是明代的金肅門橋,在橋建成之前,周邊有許多碼頭供人擺渡,合稱“四碼頭”。明代的貨物集散點大都集中在“四碼頭”附近。

明清之際,合浦紡織業發達,是朝廷對外出口絲綢織物的重點產區。光緒年間,廉州因出口生絲成績顯著,還得到了朝廷的嘉獎。

由於專業市場多,商店商戶也多,一些有錢的商戶為了方便,在建商店時乾脆連裝卸碼頭也一起規劃建設。於是西門江兩岸除了公用碼頭之外,又增加了許多商店自備的小碼頭。西門江邊的碼頭也就成了合浦海上絲綢之路的亮麗景觀。

廉州古城內,還有七十二廟十八坊,十五亭台樓閣榭,十二古橋,卅家書院,二十祠堂和那深深長長的擔水巷,記錄著時代的風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