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廈門城始建於明洪武27年(1394年),廈門城原周長1360米、高6米,基廣約2.9米,設4個城門、22個窩
鋪。城門4座依次為東“啟明”門、西“懷音”門、南“洽德”門、北“潢樞”門。移永寧衛中、左千戶所官兵駐軍1240名戍防,廈門至此有“中左所”之稱,屬福建都指揮使司。與金門所城、高浦所城、以及永寧衛城、鎮海衛城互為犄角,鞏固了海防。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牆增高為2.2丈(7米),四城還增設月城。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加築敵樓四座。
清康熙20年(1681年),清軍在與南朝鄭氏政權的對抗中將城摧毀,至康熙22年(1683年)收復台灣後開始由福建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琅重修重建,並將城牆周長擴至1920米,城牆增高至9.6米。康熙24年,舊的城牆被拆除重新擴建,城牆周圍長約2000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第二次重修,進行擴建。
鴉片戰爭時,英軍攻占廈門城,城垣遂逐漸廢。到20世紀初,其城牆仍依舊完好,內外城仍輪廓分明。直到1919年,由林爾嘉任會長的廈門市政會倡議開闢馬路,方便交通,廈門古城牆及附屬設施大部分被陸續拆除。廈門城僅存北面城牆一段,總長約80米,西北至東南走向,牆殘高2-7米,呈斜坡狀,頂寬3.5-6米。牆體兩側以花崗岩條石乾砌而成,中部以三合土填築。條石長1.4米,寬0.28米,高0.3米,以橫、縱相間的形式排列。
1961年廈門城遺址由廈門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廈門市人民委員會重新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在廈門建城600年之際,市政府撥款15萬元對古城牆進行維修,修復城牆64米,復建城垛28個,清理環境,立碑建亭,鋪造通路,並召開了“紀念廈門建城600周年大會”;
2003年8月,市文化局召開發布會,表示將在這段明古城牆基礎上建一個城址博物館;
2004年8月4日,廈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會上決定廈門城遺址將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5月廈門城遺址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遺蹟
廈門城岩壁上,有清代福建水師提督楊歧珍題寫了“ 山環水活”四個大字,山環,指的是古城東面有玉屏山,北面有萬石岩,西面有狐尾山;而水活,則是向南面對著大海,時而碧波萬頃,時而驚濤拍岸。
在廈門城遺址,有兩處甘國寶的題字刻石,相距約10米。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甘國寶任福建全省水師提督時駐節廈門提字:
一為“ 瞻雲”二字,隸書橫刻,字徑0.5米;右側直題“乾隆辛巳荔月”;左下方直書“甘國寶題”,均楷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首任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署中有澄心堂、足觀堂、八風亭、方池、怪石諸勝。 瞻雲兩字意即此地居高可以瞻望風雲變幻。一說乃借《史記》稱讚帝舜“其仁如天,就之如日,望之如雲”之典,寓歌頌“康乾盛世”之義。
一為“ 曼倩偷”三字,刻在一塊狀似仙桃的岩石上,字徑0.4米;左側署“和庵”,行書。曼倩偷這個碑刻引用了東方朔偷桃的典故。東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西漢文學家,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武帝時為太中大夫。性詼諧滑稽,善辭賦,《答客難》為代表作。後代關於他的傳說很多,並將他編寫成仙人。神話中是太白金星的化身,王母娘娘的蟠桃三千年一結果,東方朔就曾偷了三次。
城牆最高點有寬闊平台1處,面積約100平方米,此為廈門城最高處,檯面上的高炮掩體設施為廈門解放初期駐軍所築造,用於架設高射炮,防備國民黨軍的飛機來轟炸。
歷史意義
廈門古城一段隱於鬧市區,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城牆,雖然在過去9年多的時間裡,多次被有關部門提起保護,至今卻仍是“被遺忘”。
2012年01月09日廈門兩會,台盟廈門市委員會就這段位於廈門市公安局附近出米巷的古城牆,提出提案《關於在擬建的廈門古城公園內增加海防歷史及名人紀念主題的建議》。
歷史背景:古城牆已600多歲
資料顯示,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當時是為了防倭寇侵擾而建。清朝康熙年間,施琅收復台灣後,在明代古城內成立水師提督衙門(現廈門市公安局附近)。康熙二十四年,原來的城牆被拆除重新擴建,城牆周圍長約2000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再次重修。今所看到的古城牆,實際上是經過施琅將軍擴建後的。
保護古城牆迫在眉睫
“如今古城牆依舊在哭泣!缺乏規劃、年久失修、古城牆邊停滿汽車,整個景觀不協調也就罷了,關鍵是古城牆日復一日地受到破壞!破壞!”暱稱為“不再倒走的狼”的網友在微博上給兩會提建議,修建保護古城牆迫在眉睫。“不再倒走的狼”還說,古城牆1961年、1983年兩次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市政府撥款繕殘補缺,修復城牆64米。最為引人關注的是2003年8月,廈門市文化局召開發布會,表示將在這段明古城牆基礎上建一個城址博物館。遺憾的是,9年過去了,博物館未見蹤影。
對於網友的呼籲,家在古城牆附近的鄭先生表示贊同,“如果再不加以保護,就連僅剩的70多米城牆,都要消失了”。
建成廈門古城牆公園
台盟廈門市委員會的提案認為,這段古城牆最初的主要功能是軍事防禦,它是廈門歷史上最具時代特徵的軍事設施和海防設施,也是廈門代表性建築和歷史建築。鑒於廈門這段古城牆的歷史價值,應儘快建設成古城牆公園,並在公園中增加廈門海防歷史和名人的主題內容,讓人們可以更加詳細地了解廈門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海防歷史。
公園規劃已通過評審
“古城牆公園建設的項目策劃已經通過評審,計畫通過拆建、打通,與中山路、中山公園連成步行系統。”廈門市規劃局規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70多米長的明代古城牆,將被打造成島內惟一的“古城公園”,並在公園中央規劃一個休閒廣場和一個博物館。
按照有關古城牆保護的規劃方案,將控制古城範圍內的高層建築。
■相關提案
仿香港太平山頂開發狐尾山夜遊
民盟廈門市委員會建議:將狐尾山頂打造成“廈門的太平山頂”。太平山頂鳥瞰壯麗海港,是香港主要的夜遊景點之一;而站在廈門的狐尾山頂,可遠眺鼓浪嶼、鷺江道等,可俯瞰東渡港區、海滄大橋等,可以欣賞飛機起降、巨輪遠航、汽車飛馳,堪與香港太平山頂相媲美,卻缺乏旅遊的整體規劃、推動,開發與包裝的力度不足。建議重新規劃狐尾山的旅遊發展,使之成為廈門休閒夜遊的又一勝景;同時,做好狐尾山夜遊的系列配套工作。
建議在曾山設地質公園
九三學社廈門市委員會提案建議:曾山是廈門島內惟一保存完好的“原生態”花崗岩地貌,保存著典型的海島岩石山的植物群落,是一處地質上具有特色、景觀優美且有一定歷史文化內涵的地質遺蹟。建議在曾山建立地質公園,而曾山腳下的一棟閒置大樓,則可改造為地質博物館,讓市民和遊客了解廈門島的形成過程。
遺址修復
2003年8月31日下午,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根據市里指示,邀請文史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規劃局、旅遊局等相關部門,對廈門城遺址公園的可行性進行討論。
修復意義
1、修復和保護廈門城遺址是廈門人民的共同心愿,特別2004年建城610周年更是意義重大;
2、由於老城區的改建,居民住宅周圍的綠地越來越少了,他們渴望擁有走動、休息的去處;
3、遺址本身具備很好的條件,這裡已有了十幾棵古榕,無需另外栽種。
修復建議
1、把古城遺址周邊的資料調查清楚,明確公園所能界定的範圍;
2、該拆遷的房屋應進行拆遷,將工作做足,意義挖掘到位;
3、修舊如舊也是大家達成的一致共識,古城牆遺址不應有太多的人工痕跡,不宜過多地修復,以維持歷史厚重感和滄桑感。
4、假如需要建造紀念室、博物館,則可以選擇周邊的地區。
修復規劃
2011年10月“古城牆公園建設的項目策劃通過評審,計畫保留參天古榕和摩崖石刻,打通“任督六脈”——東臨公園西路,與陳化成祠相連;西至市公安局;北連幸福路,擴至歌仔戲劇團和人民體育場;東接中山公園,與中山路連成步行系統。”古城牆將擴大成總面積1.8公頃的“遺址公園”,打造成島內惟一的“古城公園”,並在公園中央規劃一個休閒廣場和一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