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廈河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廈河塔位於麗水市城東十里的佛頭岩石上,又名碧雲山。塔體為樓閣式磚塔,八面九層。它是麗水市區唯一現存的一座樓閣式磚塔,麗水市東大門的重要標誌性建築,廈河塔建築精巧,外觀秀麗挺拔,與周圍青山秀水相映生輝,。六面七層,樓閣式磚塔。依山臨水。塔築于山體岩石上,由基座、塔身及塔剎組成。基座花崗岩砌築。底層西北面開券門,塔身隱出角柱、額枋、平板枋等。腰檐用一斗三升斗拱,補間、轉角各一攢,其上菱角牙磚、平磚相間疊出,檐角有起翹。二層以上各面相間辟門壼或作假門。塔剎鐵質,由覆缽、寶珠、露盤、三重相輪、寶蓋及葫蘆形寶頂組成。塔內部砌登道,可登臨至七層,結構類似“壁內折上”形制。廈河塔建造於明萬曆年間。塔形挺拔,結構精巧,是明代風水塔的重要實例。
廈河塔位乾麗水市東南側前山村佛頭岩上,又叫佛頭山塔。建於1585年,為八面九層樓閣式磚塔。高約38.48米。廈河塔建築米青輝色,外觀秀麗挺拔,與周圍青山秀水相映生輝,是麗水佛教的象徵。塔身的青磚像層層疊起。塔上長滿了青草,塔頂有一個尖尖的避雷針。
歷史
廈河塔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萬曆二十二年建成(公元1594年),塔形挺拔,結構精巧,是明代風水塔的重要實例。八面九層,中空,樓閣式磚塔。依山臨水。塔築于山體岩石上,由基座、塔身及塔剎組成。出底座由石件構築外,其他全部由青磚建造,基座花崗岩砌築。底層西北面開券門,塔身隱出角柱、額枋、平板枋等。腰檐用一斗三升斗拱,補間、轉角各一攢,其上菱角牙磚、平磚相間疊出,檐角有起翹。二層以上各面相間辟門壼或作假門。塔剎鐵質,由覆缽、寶珠、露盤、三重相輪、寶蓋及葫蘆形寶頂組成。塔內部砌登道,可登臨至七層,結構類似“壁內折上”形制。
明萬曆十三年(1585),知府俞鈞建塔於其(佛頭岩)上,未完而遷去。二十二年(1594),知府任可容踵成之,通判文似韓有記。(清·光緒修《處州府志》)廈河塔從始建到建成,靠的是兩任知府的積極謀劃、發動和組織,歷時九個年頭。至今,它已有四百餘年歷史。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的《麗水縣誌》卷有一載:頭岩在縣東五里,又名碧雲山,俗呼陳壇頭。大溪經其下,岩石咋,砥柱中流,城東之咽喉也。岩背上則建有一座巍峨的古塔,原叫佛頭岩塔;因它與廈河村隔好溪而相望,又俗稱廈河塔。
廈河塔是麗水標誌性的古建築。它是麗水古城方位的重要標誌,又是人們可以登高遠眺的名勝古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相關傳說
廈河塔作為風水塔,對於它的建成當地流傳著這樣的一些傳說:
一是中了江西人的奸計而造塔,破壞了風水寶地,扼殺了人才。
二是造塔是為了“發山川之奇”,暢人文而復興先達之風,多出人才。兩種說法,如此舛互,甚至截然相反。前說多屬捕風捉影,主觀臆斷;還為自己出不了人才辯解。後一說法,雖包含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生活哲理,但造塔為暢揚人文、多出人才的做法卻並不多見。此說法的出現,很可能是針對前說的誤傳,有意去糾謬的。
三是造塔以鎮妖防洪。古時當地百姓無法解釋洪水為患現象,企盼平息洪水,編織鐵匠用長釘(造塔)鎮妖的神話故事,那是十分自然的。解放後,隨著人們對自然規律認識的提高,不斷被科學思想所武裝,逐漸懂得是塔下一塊伸進江邊的岩石阻礙泄洪,使得洪水多次進城,並非龍妖與虎妖在作祟。後來,政府專門組織民工,炸掉那塊阻攔洪水的岩石,洪水進城的機會就少得多了。
修繕
廈河塔塔座石件構築,塔身青磚砌築,八面九層。中空,每層鋪有木板,有磚梯旋轉而上,塔剎毀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二月二十三日大風。經過修繕恢復古貌。
廈河塔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市區一處地理標誌性人文景觀。根據城市亮化的需要,當地政府採取措施,進行積極的保護、修繕,在修復廈河塔的同時,實施了亮燈工程。現由於亮燈設施老化等原因,要組織對亮燈工程進行全面整修,包括電力電纜敷設、電力電纜安全防護、燈具燈柱更換安裝、塔門及附屬設施維護等項目,工程還將對時控開啟、光照角度等功能進行合理調試,確保古塔亮燈達到最佳效果。
廈河塔由於年久失修,曾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倒毀。何時重新修葺,方誌無記載。1980年,麗水縣政府曾撥款對廈河塔進行了全面維修。維修後的塔,高約30米,平面呈八角形,共有九層。塔座用條石砌成,塔身則全以青磚構築。塔身中空,各層內以樓板分隔。底層正面辟門,遊人進塔門後,可順著青磚砌的階梯旋轉而上。二層以上,為八面四門。八、九層未設門,塔身為封閉型。每層塔檐,用平磚迭澀挑出。塔剎為寶葫蘆剎頂。1984年,麗水縣政府還確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前期,由於金溫鐵路等工程建設在附近施工,對塔基和塔身產生一定影響,再加上又已多年失修,以及人為損壞(乞丐為取暖曾燒去部分樓板),塔身各層都有磚石脫落,牆體中間開始外鼓,塔內各層的樓板全部損毀,部分塔沿與角磚的缺失,各層檐角風鈴的丟失……為搶救文物古蹟,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麗水市文體廣電局於2000年年底再次組織力量,遵循“保持原貌,修舊如舊”的古建築修繕原則,嚴格按原材料、原工藝、原尺度進行修繕,古塔終於恢復原來的風貌。
文物保護
廈河塔是在明萬曆十三年(1585),知府俞鈞建塔於其(佛頭岩)上,未完而遷去。二十二年(1594),知府任可容踵成之,通判文似韓有記。因此,廈河塔的建成是兩位知府相繼進行的。廈河塔是麗水標誌性的古建築。它是麗水古城方位的重要標誌,又是人們可以登高遠眺的名勝古蹟。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塔西50米、東南200米、東100米、北70米之內為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按城建部門規定。
(一)宣傳貫徹文物保護法律、法規、規章,督促相關單位、個人履行文物保護義務;
(二)監督、檢查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管理,並協同有關部門監督、檢查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保護、利用和管理;
(三)監督、檢查館藏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管理;
(四)依法受理與文物保護相關的舉報、投訴;
(五)依法查處文物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