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中日二國所曾施行的佛教出家制度。‘度’有‘渡’之義涵。即梵語tarayati之譯語。取‘渡生死苦海,令證涅盤’之意義。後人稱出家剃髮之儀式為‘剃度’,即取其‘出家可度生死海之彼岸’之義。依《四分律》卷三十二所載,凡未滿十二歲、未得父母允許者不許出家,《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又載壞比丘尼淨行、賊盜住、越濟人、五逆、六種不男、太小、太老、截手、截腳、截鼻、盲、聾、啞、躄、鞭瘢、印瘢、拔筋、克筋、曲脊、王臣、負債、病、外道、兒、奴、身不具、陋色等皆不得出家。
中國古代對出家原無限制。其後因僧數漸增,庶民常假藉出家以避輸課,朝廷乃設僧籍加以登錄。且就已出家者授予戒牒,並嚴禁私自度僧。凡有犯之者,即敕令還俗。《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載︰‘北魏·延興二年(472)四月檢浮浪之僧,無籍者加以隱括,有籍者送付州鎮。’《佛祖統紀》卷五十一亦載有‘試經度僧’之制。謂梁末時帝敕天下僧尼入京城,比試經業。《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亦載,隋·大業八年(612),玄奘年十三,預試度。其後唐中宗、肅宗、代宗、敬宗、宣宗等朝,乃至宋、元、明代皆行‘試經度僧’之法。
此外,《佛祖統紀》卷五十一載,隋煬帝時詔七日間度千僧,後世稱此為‘特恩度僧’。唐肅宗至德(756~757)初年,依宰相裴冕之請,鬻售度牒1。此稱之為‘進納度僧’。凡此,皆屬‘試經度僧’制之外的特殊度僧方式。
日本亦甚早即有試經度僧之制,依《續修東大寺正倉院文書》卷十八載,天平十四年(742)十一月之試度科目為《法華經》、《最勝王經》、《理趣經》、《藥師經》之音訓誦經。至平安朝時代,制定‘年分度者’之制。每年各宗可透過試經之制以度僧十二人。在‘年分度者’之外,則有依敕命而臨時剃度的臨時度者。鎌倉時代以後,禁令弛廢,私度之風漸盛。至德川時代,終於形成各宗所獨有的度僧制度。
相關詞條
-
僧官制度
僧官制度,是封建社會朝廷任命僧官管理佛教僧尼事務的制度。始於後秦,以後歷代因之。所設立的僧官有僧正、僧主和僧錄等。僧正的職責是“自正正人,克敷政令”以各...
起源及任務 歷史發展 相關僧文 -
日本僧官制度
日本首次設定僧官是在推古天皇時代,也就是公元七世紀初,此後經過歷代天皇的任命逐漸體系化。
日本僧官制度的簡介 僧官體系 僧官制度的時代變易 近現代的佛教僧官 -
中國僧官制度
中國歷代為管理全國佛教事務而設定官吏、機構的制度。始於北魏前期和後秦,此後各朝沿襲,代有變革。自漢至西晉,寺院、僧尼不多,譯事和法事尚屬初創。其時佛教事...
簡介 初建 南北朝 隋唐 宋遼金元 -
中國佛教儀軌制度
中國佛教儀軌制度,由中國佛教協會編注,其主要內容分為一、叢林,二、殿堂,三、傳戒,四、度牒,五、清規,六、課誦,七、國師,八、俗講,九、浴佛,一○、行像...
詳細內容 -
試經度僧
指有意出家者須通過考試始可正式為僧(尼)之制度。略稱試度。初入佛門者稱為童行,在勤學佛典、精修佛道後,經師父推舉,通過國家考試,始正式披剃成為沙彌或比丘...
-
度碟
度牒是封建國家對於已經得到公度、成為僧尼者所發放的證明檔案。度牒發放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私度僧尼,有效控制僧尼數量。度牒詳細記載了僧尼原籍、俗名、年齡...
度牒制度 歷史沿革 -
僧綱
僧綱,僧官名。
-
僧團
佛教術語,意指由佛教出家僧侶所組成的團體,也可用於泛指所有的佛教僧侶(出家人)。
種類 源流 制度 成員 功能 -
藝僧
狹義上是指在佛教寺院中從事著音樂演奏、繪畫藝術和雕塑工技,並以此修行。廣義上泛指具有藝術才能的僧侶,包括我們俗稱的畫僧和詩僧。近現代以後人們將藝僧歸類於...
藝僧的定義 起源 佛樂演繹的藝僧 編劇寫詞的藝僧 異軍突起的藝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