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拾遺記》
末①年十四,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④,削荊⑤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⑦其勤學,常以淨衣易⑧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注〕①任末:人名。②笈:書箱。③或:有時。④庵:茅草小屋。⑤荊: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點燃後可照明。⑦悅:敬佩。⑧易:交換。
譯文
任末,他14歲時就背著書箱拜了很多老師,是沒有固定的老師,就背著書籍求師,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憑什麼去完成一番事業?他貧窮無家,有時沒有宿處,只在樹下搭一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平日裡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他們經常輪流用乾淨的衣服跟他交換。臨死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四庫全書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後漢書·卷八十七以及【後漢書】卷七十九下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於洛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也。少習《齊詩》,游京師,教授十餘年。友人董奉德於洛陽病亡,末乃躬推鹿車,載奉德喪致其墓所,由是知名。為郡功曹,辭以病免。後奔師喪,於道物故。臨命,敕兄子造曰:“必致我屍於師門,使死而有知,魂靈不慚;如其無知,得土而已。”造從之。
〖任末〗字叔本,東漢蜀郡(治今四川成都)新繁人。平生以治《經》、授徒講學為業,尤精於《詩經》研究。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艾、韓三家為"今文詩"學,西漢時列於學官,立有博士,盛行一時。任末自幼攻讀《齊詩》,苦心鑽研,多有所得。後遊歷京師洛陽,授徒講學,"教授十餘年"(《後漢書·任末傳》),精心傳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末崇奉儒家思想,倡導忠、孝、節、義,友人董奉德於洛陽病亡,親自推鹿車,送其喪於墓所。其師病故,亦遠道奔喪。自己病危,亦遺命歸屍於師門等。由是而遠近聞名。末對於傳播《齊詩》學,作出一定貢獻。其倡導忠、孝、節、義之思想,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少習齊詩游京師教授十餘年為郡功曹以病免。薛漢字公子淮陽人世習韓詩教授嘗數百人建武初為博士當世言詩者推漢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