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小便事件

可是,這則新聞還是讓不少在港定居多年的內地人讀到了一個陌生的香港。 最令人難以接受的莫過於去年,一位來自內地的女生在香港遭遇車禍遇難,網上竟有不少激進的本地人拍手稱快。 在兩難之間,兩地政府可做的,或許是給香港以更大的自主權,自主決定自由行規模,算是給香港的一劑止疼片。

事件背景:

2014年4月15日,一對大陸夫妻與孩子在香港期間,因小孩要方便無法及時等到進衛生間,夫妻讓孩子在街頭小便,並用紙尿褲接著。其間,一香港青年黃某(自稱記者)對男童小便過程進行拍攝,孩子父親發現後想取回拍攝內容。黃某不給並聲稱大陸夫妻偷東西。這時,另一對香港情侶加入黃某陣列,與大陸夫妻推搡,衝突現場混亂,大人相互指責,孩子大聲哭泣。孩子母親推車過來隔開兩方,夫妻抱孩子推嬰兒車欲走,黃某不顧孩子哭泣將童車拖住不讓,孩子母親打了一下黃某的手,香港情侶一起加入阻攔大陸家庭離開。孩子母親道歉。孩子母親反覆強調“洗手間排隊,孩子著急我怎么辦”,現場有人始終高舉相機拍攝。3位香港人也依舊不讓他們離開。

事件進展:

著名記者、主持人閭丘露薇在其個人認證微博上爆料稱,孩子當街便溺,有路人拍照,遭孩子父親搶走相機和記憶卡,孩子母親打了路人一耳光。片中白衣青年看不過眼報警,並且阻止夫妻離開,雙方爭執,青年遭人用嬰兒車推撞。警察到場調查後,父親無條件釋放,母親涉嫌襲擊被捕,准保釋,五月中需到警局報到。
但多名網友予以澄清,母親是用尿布接著,只打了拉車人的手。
事後閭丘露薇轉發視頻引起爭議網友要求道歉
香港警務處公共關係科當值新聞主任2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還原了4月15日在旺角發生的內地幼童小便事件經過。警方強調,網上傳說這名2歲幼童是女孩的訊息並不準確,幼童其實是男孩
據透露,15日下午大約5時24分,香港警方接到報案,說在旺角西洋菜南街有人打架。警方了解到,涉事人共3男1女,分別是29歲王姓(根據英文名翻譯,下同)男子和28歲吳姓男子,以及一對內地夫妻,為33歲葉姓男子和29歲付姓女子。
警方調查發現,內地夫妻讓2歲的兒子當街小便,引起路過的王姓男子不滿,拿出智慧型手機拍照,葉姓男子發現後前去制止,並搶其手機,奪記憶卡。吳姓男子見到這一場面,想去阻止葉姓男子,付姓女子則用嬰兒車去推撞吳姓男子。
警方表示,葉姓男子因為搶別人手機涉嫌盜竊、付姓女子因為用車撞人涉嫌襲擊被警方帶走,經調查,葉姓男子被無條件釋放,付姓女子則獲保釋,需要5月中再來香港跟警方報到。
警方還表示,在他們的調查資料里,不存在付姓女子打路人耳光的情節。

社會反響:

新浪微博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對視頻中的內地父母表示支持。截至記者發稿時,超過2.8萬人認為“洗手間要排隊,但孩子尿急當街小便可以理解,香港人對內地人還是有偏見”;還有3500多人指出“內地餐館裡、捷運上這種現象更多見,支持報警,就該治理一下內地人的陋習”。
在另一項新浪組織的調查中,在被問及“對於小孩在街頭小便”的態度時,61.5%的表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理解,23.8%表示能接受,只有不到15%的人表示不能接受和說不好。

網友評論:

從內地遊客港鐵進食風波,D&G拒絕市民拍照,到孔慶東辱罵港人事件、“雙非”事件、直到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奶粉荒”,“內地因素”無一不在陸港矛盾中起到根源與催化劑作用。
從一個內地人的角度看,類似的新聞著實沒有任何新鮮感,我們已經習慣於在各種頭條上讀到自己的同胞在世界各地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大聲喧譁、隨地吐痰、在千年古蹟上留名“到此一游”……悲觀地想,短期內這種“形象”可能難以改變。
可是,這則新聞還是讓不少在港定居多年的內地人讀到了一個陌生的香港。
一位資深的香港媒體人回憶九七回歸之初,當內地遊客遇到類似的情況,港人定會出手相助,而非冷眼旁觀甚至拍照上網。一個兩歲女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是無法與成年人相比的,在這一點上,香港人也不會例外。陸客的行為自然違反了香港的管理條例,但是,未經允許私拍兒童便溺的照片同樣違反香港法例,並且,在內地和香港的文化背景中,這同樣是不文明的行為。
更激烈的行為是,在港人常用的社交網站Facebook、高登等平台上,激烈聲音不絕於耳。內地遊客在香港的處境漸趨艱難,就從今年開始,幾乎每個周末,在內地遊客聚集的尖沙咀到旺角一帶,都有大大小小的反對內地自由行同胞的遊行。不時有內地遊客在香港街頭遭到這樣的遊行參加者的“圍觀”,感覺自己從內地來,就像戴著原罪。最令人難以接受的莫過於去年,一位來自內地的女生在香港遭遇車禍遇難,網上竟有不少激進的本地人拍手稱快。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個昔日曾被無數內地人憧憬為文明與法治的天堂的“東方之珠”,正在經歷一次重要蛻變。回想過去幾年,從內地遊客港鐵進食風波,D&G拒絕市民拍照,到孔慶東辱罵港人事件、“雙非”事件、直到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奶粉荒”,“內地因素”無一不在陸港矛盾中起到根源與催化劑作用。
保持理性的香港媒體人和知識界不禁自問:昔日那個曾在饑荒年代救濟同胞、在開放初期敞開胸懷的香港,從何時起變得如此暴戾、情緒化、冷漠了呢?
原因並不複雜,內地同胞在這裡盡情釋放著積累多年的財富能量與自由欲望。香港這個只有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天地,不僅要承載七百多萬常住居民,還要承擔日益龐大的自由行社會成本,僅去年,內地自由行人數就超過兩千萬,這對小小的香港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如今,很多香港人很難做到始終如一的理性與寬容,“守城”的悲情感與非理性產生得無比自然。香港的社會情緒短期內恐難改變,而冀望內地遊客素質短期內大幅提升更是難上加難。在兩難之間,兩地政府可做的,或許是給香港以更大的自主權,自主決定自由行規模,算是給香港的一劑止疼片。

閭丘露薇陳述:

閭丘露薇:自己會覺得生活在香港,然後也經常去內地,如果從這兩地人員交往的數字或者是情形來說的話,大家都還是在很正常的過生活。內地的民眾來到香港的話該幹嘛幹嘛。如果說會有這樣的事件發生的話,我覺得在任何一個城市都會發生這樣的摩擦,這裡面說到底就是一個文化的衝突,大家的習慣不同。或者說是資源的問題,因為人越來越多,當然你也會想到人越來越多,有可能上廁所排隊時間就長了,去捷運排隊時間也長了。然後原本大家購物的地方人也多了,這個東西我覺得在任何的城市都會發生,所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的話,可能就是政府的問題了。
你怎么去應對人流越來越多,能不能採取一點措施,不要讓這個矛盾激化。是不是兩地的矛盾已經惡化到了這種程度,我覺得很多時候媒體有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這裡面要說到我自己,我可能是對輿情很不敏感,因為我在轉發這個視頻的時候,當時只是本著很簡單的一個想法,就是說大家如果要談論這件事情的話,那你對這個事情的前前後後應該有點了解,既然香港媒體已經報導過(就轉發出來)。
然後說香港媒體,有些媒體看到這種事情,天天上報紙,現在好像這些事情已經不太會成為新聞了,大家有可能是見怪不怪了。這次之所以成為新聞是因為網路上傳的多,然後又炒起來,香港媒體再倒過來進行報導的,我只是想澄清一下。因為你看到各大網站都把它當成了大標題,然後讓大家投票,然後進行討論,然後所講述的細節又太不一樣,所以就激發起很多的辯論。我會覺得其實日常的生活當中,你說我身邊的朋友,或者生活在這裡的人,大家關心這件事情嗎,大家談論這件事情嗎?好像也沒有,該幹嘛還是在幹嘛。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你在網上看一件事情,和你真正在現實生活中去感受的話是不太一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