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茂北古運河遺址是從北流市北流鎮甘村穿境山開始的。站在穿鏡山上向北眺望,茂北古運河遺址像一條巨龍,彎彎曲曲,伸向天際。古運河寬度不等,大致在100米到150米之間。古運河不種莊稼,比兩岸的稻田約低半米,在常年,都被水淹著。在北流鎮甘村的穿鏡塘這個自然村,古運河的一些地段被開挖成魚塘。在甘村古運河旁,聳立著一座北面石山。北面石山也叫老人山,像一位巨人仰臥在一馬平川的田野上,頭、頸、胸、腹清晰可見。再往北走,茂北古運河越來越寬闊,可以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古運河中,怪石林立,水深在1米以上。在豐水之年,這裡是一個千畝大湖泊。茂北古運河前面,有玉(林)北(流)路穿過,玉林城區、北流城區的市民片刻可達。在秦漢時代開始,勤勞勇敢的北流人就已經鑿通了鬼門關(天門關、桂門關、貴人關),通過陸路把北流江與南流江連通在一起,造就了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但人畜之腳力畢竟比不上水運的力量,鬼門關一帶又多匪類出沒,這造成這一通道的阻塞。而自古以來,南流江茂林段和圭江北流段,能通航大型木船。這種狀況直到解放初期。原玉林市水利局局長沈逸軒先生說,1956年,北流城區還有300多名船工,以後圭江日漸變淺,船工們都轉移到西江去了。這反映出在陸上交通不發達的時代,開挖一條勾連西江水系與南流江水系的運河是極其需要的。據清人《國榷》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7年(1385年),為了軍事需要,派軍隊從南流江茂林鎮到圭江北流鎮開挖一條運河,全長13公里。只開挖了6公里左右,就沒有再開挖了,《國榷》沒有說明不再開挖的原因。據分析,是由於當時朝廷政變,政權更迭,無暇顧及所至。開挖茂北運河的事,《欽州志》也有記載。
需要指出的是,廣西北流境內的平陸運河古遺址,與規劃中的平陸運河是不同的。後者是指從廣西橫縣西津水電站庫區平塘江口,跨平塘江與欽江支流小西江分水嶺,經陸屋沿欽江南下北部灣欽州港這一段運河。正在規劃中的這條運河如果建成,那么廣西南寧、貴港等地物資外運沒必要繞道廣東肇慶等,直接由欽州港出海,直達北部灣,它比現在經梧州出海的出海通道縮短航道里程560公里,運營成本大大降低。
當然,與新平陸運河一起規劃的,還有古平陸運河的翻版——南(流江)北(流江)運河。一旦南北運河建成,北流乃至玉林的發展將譜寫出更輝煌的歷史篇章。
運河的規劃
平陸運河位於南寧市下游151公里處,北起橫縣西津水電站庫區平塘江口,跨平塘江與欽江支流、小西江分水嶺,經陸屋沿欽江南下北部灣欽州港,南止於欽江出海口沙井港,航道大約125公里,實際開挖約20公里陸路,是一條通江達海的臨海運河。平陸運河是溝通西江航運幹線與北部灣的主通道,將縮短出海里程,降低運輸成本。平陸運河建成後,自南寧經平陸運河由欽州港出海里程僅291km,大大縮短廣西內河出海里程(縮短563km)。上游右江、左江、紅水河等河流渠化後,有望與西南諸省廣闊的水陸聯運網構成我國西南地區一條新的、便捷的出海通道,一定程度上解決長洲樞紐通過能力不足的瓶頸問題。平陸運河建成後,2000T(或3000T)江海船可從沿海港口直達南寧,實現水上運輸門到門服務。平陸運河將為欽江支流及幹流兩岸提供灌溉和排洪功能,給欽州市提供淡水資源。此外,戰爭時期,內河水路不容易被破壞,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運輸方式。戰備基地設在內陸的縱深,物資可以經平陸運河快速運往沿海,支援南海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