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當代中國書畫藝術代表人物,黑龍江省中國書畫教育事業奠基人。擅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書法、篆刻,兼通畫史、畫論;精音律,通詩詞。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研究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花鳥畫協會會員、黑龍江省詩詞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楹聯家協會會員。
代表作品:《東風殘雪》、《鳥兒問答》、《戲梅》等。
著有《殿泉畫集》、《殿泉繪畫》、《常殿泉國畫作品集》等。
人物概況
常殿泉,男,漢族。1948年出生於黑龍江省明水縣。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中國書畫藝術傑出代表,東北地區中國書畫教育事業奠基人。畫風細膩,能工擅寫。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書法、篆刻無一不精。且懂音律,能撫琴,詩詞歌賦無所不能。
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中國民族文化促進會研究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黑龍江省花鳥畫協會、黑龍江省詩詞協會、黑龍江省楹聯家協會會員。現已從明水縣文化館館長崗位退休。自少年時期就刻苦學習書畫知識,熟練掌握了傳統中國書畫論和技法。1965年創作的中國畫《新的一課》在全省畫展展出。1970年被選調入明水縣文化館從事書畫創作和輔導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技能,多次參加國家及省市開辦的研修班進行深造。得到國畫泰斗孫其峰、崔子范等書畫名家的親自教授,學習期間繪製的習作得到高度讚揚。在致力於藝術普及工作中,培養出眾多書畫人才,有多人考入高等美術院校,有的從事教學研究和專業工作,有的成為學有所長的美術家。
常殿泉對於傳統藝術執著追求,苦練內功,博學多才,業精於勤。嫻熟的書法為畫作營造意境;古樸的詩聯為畫作增添典雅;娓婉的琴聲為畫作生髮韻律;淡雅的筆墨為畫作獨具匠心……眾人品畫,嘖言稱羨,雅俗共賞。幾十年的創作生涯形成了傳古承今的獨有特色。回首埋頭筆耕的心路歷程,展現給人們的是美麗多姿的輝宏畫卷。大量作品的創作成功,豐富了畫家本人及社會的藝術寶藏。眾多作品被各級領導、各界名流及海外人士收藏。許多佳作赴全國各地參展,更遠赴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及港澳各地區巡展。巨幅作品被省內外黨政機關團體、事企業單位爭相收藏、陳列。
1982年3月工筆畫《東風殘雪》獲黑龍江省書畫大賽金獎
1985年1月工筆畫《鳥兒問答》獲黑龍江省美術作品比賽一等獎
1988年9月工筆畫《戲梅》代表黑龍江省赴北京、杭州巡展並獲特別獎。
1989年1月被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大辭典》
1998年7月出版《殿泉國畫》
2009年6月出版《殿泉畫集》
2010年7月創作的工筆畫《金陵十二釵》系列,受到中國紅樓夢學會、黑龍江省紅樓夢學會及專家們的肯定和讚揚。
專家評價
名家題字
著名美術編輯張戈為常殿泉先生新書《殿泉畫集》題字。
《殿泉畫集》序
(一)寂寞是寶勤奮成金
欣聞老友常殿泉先生要出版畫集,讓我寫幾句話,我是願意的。常殿泉先生是我少年時代的同學和夥伴。讀國小時,酷愛美術的同學自發組織了“美術學習小組”,殿泉即在其中。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那年月學畫條件極差,半部《芥子園畫傳》是大家最珍貴的範本,輪流借閱、臨摹。縣文化館、書店、電影院是我們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課餘的油燈下是我們畫畫的天地。功夫不負苦心人,1965年我們的中國畫雙雙入選省工農兵美展。自我參軍離開家鄉之後,就很小能在一起畫畫了,但我每次回家鄉探親就會看到他的一批新作。
殿泉先生是位工、寫皆能,花鳥、走獸、人物、山水兼擅的畫家。他儒雅而具文心,筆下作品多有書卷氣。對祖國優秀的繪畫傳統研習尤勤,並有自己的見解。在那“以西畫改造中國畫”,創新、求怪的叫喊聲中,他始終堅定走自己的路,不為時髦理論所左右,表現了一位畫家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認知和自信。
當今畫壇,人心浮動。以畫價標準評判藝術優劣,“風雅”之士推波助瀾。為爭虛名不遺餘力。自我吹噓,自我包裝,沽名釣譽都隨處可見。君不見,江湖市井派們,將祖國優秀的書畫藝術變為雜耍,表演於街頭巷尾。“江南一枝竹”、“江北一隻貓”、“牡丹王”、“鍾馗王”充斥市場;自命“實力派”、“大師”、“泰斗”者比比皆是。余任天老先生有詩云:“一藝功成豈偶然,人工天分兩相連。還須滋養源頭水,寂寞樓居四十年。”由此我想到老友殿泉先生,一位自幼酷愛書畫,一生苦苦為之求索的人,不計名利,甘於寂寞,在基層文化館研究創作,教書育人。如今,花甲之年,可謂碩果纍纍桃李滿天下矣。藝術人才的成長,亦與自然界植物生長同理,一年之中各季節護理得當,秋後自有好收成。急於求成,只說不乾,拔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我一貫認為畫無新舊之分,只有優劣之別。以新、奇、怪充好的現象不會長久下去的。我們崇尚傳統並非要做古人的奴隸,而是要掌握古人的優秀筆墨技巧,高雅的精神境界,然後再深入自然生活,師法造化,寫心造境,慘澹經營。如此,才可能有好作品問世。
吾友殿泉先生是實踐了這一藝術規律的,因此他才喜獲今日之成果。願殿泉先生能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回報於社會,啟示於後人。
孫原太
辛卯之處暑於淮上嚼梅館
(孫原太,號北原。為中國大地畫會副理事長,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殿泉畫集》序
(二)墨色鮮華如沐春風
見畫如見其人。我與常殿泉先生素不相識,又未曾謀面,但一看到他的畫,便 有一種一見而動情,再見而傾心的親切之感。看他的畫,如沐春風,潤物無聲。儼然一位性情寬厚的長者。寬厚者,其畫風必須也寬厚,也正因為寬厚,所以不專師一家,博採眾長。因為博採眾長,他的畫中蘊含了無比的豐富性。以他的淡泊、曠達的人生觀和不同凡俗的性格,在繪畫上有了創造性的發展,以他的勤奮與天賦,在繪畫領域中完成了一次自身的歷史性跨越,而自具匠心的畫風臻於形成。
常殿泉先生長期從事基層文化工作,他的藝術活動領域也較為廣泛。勤奮向藝,不忘修文,形成了較為全面的藝術修養和深厚的人文根基。不僅在繪畫上卓有成就,而且精書法,善詩詞,能撰聯,功底深厚。所以,他的繪畫具有他人所無法具備的優勢。濃郁的人文意韻便成了他繪畫中的深層主題與核心內容。
他的一幅取材於蘇軾《前後赤壁賦》的精品力作,就很好的表達了一種人文意念。明代藝人王叔遠一枚長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了蘇軾與友人泛舟游赤壁的情景。魏學伊觀賞了這件絕妙的核舟藝術品,驚嘆不已,便援筆寫了膾炙人口的《核舟記》。核舟雕刻巧奪天工,魏氏的記文生動傳神,宛如目睹。常先生受此啟發,運思創作此圖。這樣的繪畫創作本身就具有典型的文人性。要將賞讀《核舟記》的感想和讚嘆之情表現出來,又要體現蘇軾二賦的意境,這是一種高難的選擇。常殿泉先生把此圖畫得無比壯麗,著筆用精細的工筆畫法,上部足足二分之一畫積畫兩隻仙鶴,奮翅高飛,體志優雅,神情生動。切合《後赤壁賦》中仙鶴“翅為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的情景。仙鶴的羽毛都一片片、一根施出,一絲不苟。按照事理來說,如此高空飛舞的仙鶴是看不清它的細部的,但中國畫的哲理要求是將理想與現實、美性與理性巧妙結合,非得把羽毛畫得無比清楚,才覺得精彩過癮,百看不厭。畫家深諳此理,才作此合乎藝理的描繪。畫面下方是寫”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赤壁泛舟。江水翻卷,一舟茫然,舟上五人,衣飾神情,精勾細描,纖毫畢現。眾人仰望仙鶴的神志,成為這一畫面的絕妙畫眼,給人一種遼闊高遠的超脫之感,誠為不可多得的大手筆。整幅畫若論形神之生動逼真、場面之氣勢磅礴,細部之精工和整體之豪放,可以說是令人嘆為觀止。這是常先生精心創製的力作,堪稱他工筆畫創作的代表。
東北的齊齊哈爾是鶴的故鄉,常殿泉先生對畫鶴情有獨鍾,精緻、生動、傳神,有古代畫鶴名家薛稷、趙佶的遺風。他對自己故鄉的鶴有長期精細的觀察和深切的體悟,描繪自然真實,在藝術表現上的功力很深。南宋鄧椿《畫繼》中評述宋徽宗畫的《筠莊縱鶴圖》,”或戲上林,或飲太液,翔鳳躍龍之形,擎露舞風之態,引吭唳天,以極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潔,並立而不爭,獨行而不倚,閒暇之格,清迥之姿,寓於縑素之上,各極其妙。”我看常殿泉先生畫鶴就有如此的神態和意韻。
精緻雅麗的工筆風格是常殿泉先生的一大擅長。他畫的東北風物白菜,堪稱他工筆畫中的一絕。他的一幅《白菜雙雀》非常別致。其白菜的莖葉絲絲縷縷都纖毫畢現,體物工細,描寫細緻,入微入妙,其勾線設色,曲盡其態的活筆,耐人咀嚼。兩隻小寫意的麻雀,一上一下,或轉頭右顧,或側身下俯,兩兩呼應。畫面的主體一下子把我們帶入到動靜有致的生物情景之中,其藝術的生機活力盡在畫意之中。畫面的空間感也很豐富,白菜旁點綴著兩組數量不一的蘑菇,主次分明。右上方下貫的春枝和左邊的野花使得全圖條貫流暢,脈絡清晰,與白菜、雙雀一起造成了構圖錯綜的藝術效果,運思匠心慎密謹嚴,令人尋味不已。
我以為常殿泉先生的這一類工筆畫,既有傳統的形態,又有時代氣息,這是一種融合。這種融合來自觀念,來自對生活的理解和體悟,來自對繪畫傳統形式的思考與掌握,也來自文化修養的滋育與啟迪。這種身邊小景的畫更適合抒情性的表現,工筆畫要能將物象的靈性用精緻的語言表現出來,需要有足夠的人文智慧。畫史上元代的湖州畫家錢選(字舜舉,號霅川翁)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他的那些清新雅致的折枝花,用筆設筆自由自在,似乎看不到工筆畫中那種常見的工序性,那些淡雅的花不事聲張,卻散發著雋永的光芒。錢選把工筆畫中的寫意性表現得非常自如、出色。常先生的這一類畫非常接近錢選的路子,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在前面說對常先生的畫“動情”、“傾心”的真實原因。因為我對同邑先賢錢舜舉的畫非常喜歡和仰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常先生的掌握出很到位。
常殿泉先生是東北人,但在他的水墨畫中,表現出了一種非常江南的味道,墨色鮮華、濕潤滃鬱,水份很足。他的用筆乾脆明快,一氣呵成,具有很強的寫實功力 ,一筆下去物象的形態就被掌控得很準確,看似不經意,實則筆筆精到。他的水墨寫意畫(工筆畫也是如此)好象著意在強調一種雅淡的風神。除了在表現物象節點的幾處有極少的濃筆提醒外,滿目都是淡墨、淡色,有時甚至淡到似有若無。這種雅就是在淡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水墨畫的表現上,常先生的運筆走線很理性、冷靜,構圖、用筆都很講究、謹嚴。空間色(墨)塊和墨線的分布、主次、大小、長短、疏密、輕重、徐疾,無一筆可有可無,竭盡簡煉、精到之能事。《松江之富》畫的是江南的典型風物——鱖魚。唐人張志和《漁父詞》中“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意境嫣然而出。畫中的鱖魚在水中暢遊,就是用淡墨的濕潤感通過濕中帶乾的墨筆獲得再現,神采奕奕,呼之欲活。微帶墨青的濕筆畫出的枝葉,將水氣,陽光以及濕潤的空氣都呈現在觀者的眼前,不枝不蔓卻神完意足。其它的水墨畫也都有類似的表現。常殿泉先生這種雅淡的風神,是他不隨凡俗的性格,寬厚的性情和淡泊的人生態度所決定的,這也成了”畫如其人“的一個最好的註腳。
常殿泉先生涉及的繪畫領域比較全面,不僅工寫兼擅,而且在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諸畫科中均有收穫。這種多能多向的探索、實踐,為他日後在繪畫領域作更深入的開拓築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看出,畫家的修養全面,才能廣泛,而對畫藝又深有專研,在今後的中國畫創作中定會取得更大的建樹。
我們期待著,並預之為祝!
馬青雲
2011年9月20日於湖州雲溪
(此序撰寫者為湖州市寫作協會副會長、浙江省書法協會會員、著名藝術評論家、吳興畫院理論組成員)
自我評價
常殿泉為《殿泉畫集》所撰後記結文緣而近雅,求共賞而通俗。我本俗人,家居偏野,習畫數十年未成大器,每有途遙識短,地僻心寬之嘆。迎合民俗欣賞習慣作畫,非本意也。
昔年有幸,曾就學於冰城,深得同儕學友讚譽,先生褒獎鼓勵:“汝子勤勉,敏而可教,期以十年必有大成。”惜乎!歲月匆匆,三十餘年過去,一事無成,依然固我。可見稟賦不佳,雖師友啟導亦難登高格。資質愚鈍,得名家點撥也難臻化境。每拜讀“巨匠”及“實力派”創新之作,猶牛耳聽琴。惟覺其貌離而神不和、似非而形不是。即便心有取捨,又豈敢更作妄評。近年來,也曾邯鄲學步,奈何無緣借枕,終究好夢難成。只為自身藝術境界低下,咎在自家,又何怨之有?
平生塗鴉無數。為避敝帚自珍之嫌,凡有索畫者,則毫不慳吝,皆慷慨贈之。故寒齋篋內,殘存業已無多。今從中篩選百餘件,獎其輯編問世,以待眾評。此時心忐忑,情怯怯,憶早年打油詩,恰為自況。詩曰:粗識幾字近文盲,豈敢塗鴉任筆狂。畫有不足多空地,才無半吊盡荒唐。臨池落黑缺時韻,潑彩談詩欠古香。我今持此憑人閱,恐把方家笑斷腸。家本清貧羞囊如洗,得成此集,仰仗書畫界各位師友及本集策劃諸同仁。感愧之餘誠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