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天寶六年(747年),16歲的張志和因在道術方面的一技之長,被李亨賞重,增補京兆戶籍,遊歷太學。
平步青雲
天寶十年(751年)張志和弱冠之年,太學結業,太子李亨為張志和親賜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以其之聰明能幹,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事,留在翰林待用,供奉東宮,享受八品(上)待遇,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
天寶十一年(752年),張志和恩準回家省親時,協助地方官吏除奸滅盜,功績顯著,譽為“神張”。
天寶十二年(753年),張志和外擢杭州,候補杭州刺史,除土豪惡霸李保。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陷洛陽。張志和隨太子李享轉戰靈武一帶,擢除朔方招討使。
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享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張志和與舅李泌時常獻計於肅宗,徵調回紇兵,謀“三地禁四將計”,敗安祿山於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性勝利。擢授張志和為左金吾衛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
歸隱田園
至德二年(757年),張志和由外官擢至內官,奉上皇還西京,封(吏部)金紫光祿大夫,仍享正三品待遇。然而肅宗為了急於收復京師,掌控內外局勢主動力,答應了回紇苛刻的條件,張志和力諫肅宗收回成命,納陳時事,於是,張志和“坐事貶南浦尉”。同年,張志和父張游朝卒。
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張志和以“親喪”為由脫離官場。張志和雖受貶任南浦尉的處分,但肅宗為了樹立自己的親信,籠絡人才,加上張志和母新喪,經量移後,赦張志和無罪,並贈奴、婢各一個給張志和,同時敕加贈張志和母親為秦國賢德夫人,賜表白四段、白銀二千四百兩,以榮葬之資,意欲讓張志和守孝三年期滿後再回朝廷效力,暫回原籍,以資待用。張志和回老家後,葬母於祁門赤山鎮西五里之潤田,親自負土崇壙,並結廬於墓側,植柏成林,朝夕拜哭,克盡孝道。
上元二年(761年),張志和在祁門潤田守孝三周年期滿,妻程氏又卒,遂無復宦意。為了逃避唐肅宗的尋訪,只帶了漁童、樵青,告別親朋好友,游黃山、績溪等地。然後復游吳楚山水,最後來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漁隱,自稱煙波釣徒。在此,寫下了著名的詞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廣德二年(764年),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四年,《玄真子》撰寫完成,遂改自稱煙波釣徒為玄真子。
廣德三年永泰元年(765年),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五年。家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祖基因赤山鎮改縣治,被朝廷占領用來做縣置,家中李夫人又新逝,加之以前被貶,促成他的意志更消極薄弱,使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張志和兄張松齡恐怕志和浪跡不歸,在會稽東郡山陰縣築茅齋,作《漁父詞》招勸張志和回家。張志和作《平原留題》詩,到會稽東郭開始陸地隱居生活。
大曆二年(767年),張志和在會稽東郭隱居第三年。開始撰寫《大易》十五卷,並作《太寥歌》。
大曆四年(769年),張志和在會稽隱居第五年。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在會稽完成《大易》十五卷的撰述工作,《大易》共十五卷三百六十五卦。
溺水身亡
大曆九年(774年)冬十二月,張志和在湖州東平望驛鶯脰湖,因酒醉溺水而逝,年四十二歲。
個人作品
著作
張志和著作主要有《玄真子》十二卷和《大易》十五卷。《玄真子》據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雲原書有十二卷,南宋時已殘缺,僅存三卷。今《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又《四庫提要》著錄此書一卷。書分三篇,上卷曰《碧虛》、中卷曰《鸑鷟》、下卷曰《濤之靈》。《大易》十五卷見《道藏》32部《玄真靈應寶簽》。詩作
《全唐詩》中錄有九首,安徽祁門縣張村庇張氏後裔收藏的《張氏宗譜》中存錄四首,共十三首。而《張氏宗譜》中的一首《漁父》詩與《全唐詩》中一首重複,這樣張志和真正的詩詞作品只有十二首傳世(7詩5詞)。張志和詩作 | ||
---|---|---|
《上巳日憶江南禊事》 | 《自歌》 | 《平原留題》 |
《漁父·八月九月蘆花飛》 | 《空洞歌》 | 《濫仙》 |
《太寥歌》 |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 《漁父·釣台漁父褐為裘》 |
《漁父·霅溪灣里釣魚翁》 | 《漁父·松江蟹舍主人歡》 | 《漁父·青草湖中月正圓》 |
《自敘·世事艱難如意少》 | ||
註:《自歌》另說北宋徐俯作 |
史書記載

唐·陳少游《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狀》
《續仙傳·玄真子》
《新唐書·列傳·隱逸》
《詩話總龜》
宋·謝璡《潤田張氏續譜序》
《唐才子傳》
明《祁閶志·先達篇》
家庭成員

張弘,字弘道,張志和祖父。為饒之浮梁州判,後棄官寓居歙州之赤山鎮,夫人王氏終於任。
父母
張朝游,張弘第三子,張志和父親。清真好道,著《南華象說》十卷,又著《沖虛白馬非馬證》八卷。歷任監視御史,東宮侍講。壽終,奉敕加旌贈太師尚書。
張志和的母親姓李,著名宰相李泌是張志和母親的親弟弟。
兄弟
張志和一共兄弟三人,大哥叫張松齡,二哥叫張鶴齡。
子女
三個兒子,張衡、張衛、張衢。
卒年爭議

1、潘慎《唐五代詞鑑賞辭典·詞人小傳》、胡云翼《唐宋詞一百首》、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二冊、新版《辭海》等一些的書籍或文獻上都認為張志和卒於約810年。
2、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道教大辭典》稱張志和死於772年。
3、陳耀東在《唐才子傳校箋·卷三·張志和傳》和《張志和著作考》中據《顏魯公文集·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考證認為張志和卒於773年。
4、山東省地方志辦編修的《顏真卿志》認為張志和似乎是死於大曆十一年(776年)。
5、祁門潤田《張氏宗譜》中載:“張志和,卒於唐大曆九年(774年)”。
人物成就
詩詞

道學
張志和將自己修煉的心得輯為一部十二卷三萬言的《玄真子》。《玄真子》模仿《莊子》、《列子》,以假設寓言問答,以論述天地造化,有無、方圓、大小等哲理問題,是《道德經》的深入和補充,或者說是對《道德經》的一個具體釋例,其大旨是在吸收唐代道教重玄思想的基礎上,解釋道家虛無玄妙之說,如書中把“玄真”解釋為“無自而然,是謂玄然;無造而化,是謂真化之玄也,無玄而玄,是謂真玄;無真而真,是謂玄真。”所以《道德經》和《玄真子》的關係,也就一個是綱領、一個是細則;一個是抽象、一個是具體而已。後人稱其“著作玄妙,為神仙中人”。此外,《玄真子》外篇中有虹的成因及人工造虹方法的記載。
天文
張志和關於天地關係的理論,頗近於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蓋天說”。其不同之處在於,張志和並不認為地是傾斜的,西北高而東南低。天地間是無形質的碧虛,這又與古代天文學中的“宣夜說”相合。這是張志和吸引古代天文學的地方(宣夜說出在漢末以前)。進一步,我們可以看到張志和對日月之關係的精湛解釋。
人物評價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志和性高邁,自為《漁歌》,便畫之,甚有逸思。
唐·李德裕《玄真子漁歌記》
德裕頃在內庭,伏睹憲宗皇帝寫真,求訪玄真子《漁歌》,嘆不能致。余世與玄真子有舊,早聞其名,又感明主賞異愛才,見思如此,每夢想遺蹟,今乃獲之,如遇良賓。於戲!漁父賢而名隱,鴟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隱而名彰,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其嚴光之比歟?
明·董其昌《畫旨》
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歷代唯張志和可無愧色。
《唐七律雋》
玄真自稱煙波釣徒,此蓋借淮父以自寫照,而成絕妙好辭。語意驚拔,有目空千古之慨。與少陵暮歸之作,同一格調,而尤覺超妙,以襟度灑落故也。然少陵是用世人,玄真是出世人。出世用世原有兩種不同,出世者本無用世心,用世人作不得出世語。
張姓名人盤點(一)
盤點張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