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大血戰

常德大血戰

1943年,抗戰正處於中日對峙階段,日軍為了奪取洞庭湖糧倉,鉗制國民黨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十幾個縣市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國民黨中將師長余程萬被命令死守亡城。日軍戰後以淒絕形容常德保衛戰,承認中國軍隊的抵抗,堪為保衛上海戰役後最激烈之一次。常德會戰結束後,國民黨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

基本信息

紀念碑

周新國先生在陣亡將士紀念碑周新國先生在陣亡將士紀念碑

常德歷史悠久,據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介紹,常德築城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在宋朝始稱常德。常德會戰陣亡將士公墓始建於1944年,以紀念1943年11月與入侵常德的日軍浴血奮戰16晝夜陣亡的5000多名愛國將士。紀念碑上全是著名人物的題字,何應欽題寫了對聯與橫額,上聯是:“忠貫日月”,下聯為“氣壯山河”,中間題寫:“萬古軍表”。居正題:“同仇敵愾,效命沙場;氣吞雲夢,波撼湖湘;忠魂義魄,九域飛揚;豐碑矗立,萬古馨香”。于右任題:“常德之戰,爭為國殤,精忠貫日;千古流芳”。其中孫科的題字尤為壯烈“已表精忠光日月,長留浩氣在人間”。

常德會戰

常德會戰常德會戰

常德是湘西北重鎮,川貴的門戶,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39年武漢失守後,常德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日軍為了殲滅國民黨守軍力量,摧毀第六戰區根據地,奪取洞庭湖糧倉,達到以戰養戰和鞏固中國占領區,同時為了鉗制國民黨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1943年11月初,日寇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出動了第11軍5個師團和四個偽軍師在內的16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2個師約21萬人,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十幾個縣市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1943年秋常德會戰被眾多歷史家和軍事家視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日軍戰後以“淒絕”形容常德保衛戰,承認中國軍隊的抵抗,“堪為保衛上海戰役後最激烈之一次”。常德會戰結束後,國民黨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

英烈

“虎賁”余程萬將軍

0余程萬將軍

余程萬是蔣介石欽點赴常德守城的國軍57師師長,字石堅,廣東台山人,生於1902年。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余程萬以堅定沉著和善於固守著稱,治軍尤其嚴明。余程萬常訓誡部屬“軍人之職為國守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備戰前夕,他發表57師保衛常德文告,“各級官兵應有堅定的決心,應該認清生與死的界限。假如我們是為了保衛常德,爭取國家民族獨立自由而死,這死比生更有價值,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就是我們父母、妻子,也同樣沾到光榮……有虎賁存在,常德一定存在。”“非將敵寇驅退,決不生離常德”。愛國將士的事跡使張恨水很激動,為了紀念常德會戰,張恨水寫出“人是真人,事是真事,時間是真時間,地點是真地點”的《虎賁萬歲》。

常德會戰中犧牲的第一位將軍---彭士量將軍

彭士量將軍彭士量將軍

彭士量將軍是黃埔軍校一百零八將之一,是陸軍大學十一期高材生,抗日戰爭中在常德會戰中犧牲的第一位將軍。犧牲後國民政府追授陸軍中將。1985年5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報國家民政部追任彭士量為革命烈士。常德會戰中,彭師長的暫五師奉命固守常德前哨的石門縣城。任務完成後,暫五師奉命撤出石門,但在渡河時遭遇日寇的圍擊,彭士量師長親自指揮部隊奮力突圍,不幸在南岩門口被敵機機槍擊中要害,身受重傷還喊殺不止,忠勇之氣感動得在場的官兵哭聲不絕。臨終之前將軍拼力高呼:“大丈夫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死何憾焉!”。

預備十師師長孫明瑾將軍

3孫明瑾將軍

孫明瑾,號玉軒,江蘇宿遷宿城區人。先後在黃埔軍校和陸軍大學學習。曾參加北伐戰爭。以戰功升任陸軍第十軍第十預備師少將師長。常德會戰中,敵我雙方傷亡慘重,中國軍隊僅師長就犧牲了三位。其中一位,便是預備十師師長孫明瑾將軍。孫明瑾將軍奉命率第十預備師從駐地衡陽馳援常德,參加常德會戰,進抵常德外圍趙家橋一線,與前來堵截的日軍第三及十三師團主力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益家沖東南段趙家橋一帶,孫師長親冒彈雨,指揮部隊奮力衝殺,壯烈殉國!年僅三十八歲。《武陵藏珍》之作者、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兒時親歷了這次戰役,“我和父母及鄉親躲在竹山中,子彈在我們頭上呼嘯而過;我那時不知道是戰爭,口中模仿著子彈的聲音跳著......”

—五O師師長許國璋將軍

0孫明瑾將軍

中國國民黨愛國將領,第—五O師師長,著名抗日英雄,字憲廷,四川成都人。1943年春,面對日軍向湖北進攻,奉令守備華容、石首、公安等縣,予敵以沉重打擊。不久,又完成了固守津市、澧縣的艱巨任務。同年11月,為保衛常德,率部與日軍展開血戰。許將軍率部吸引日軍退至陬市,他知道陬市系常德的門戶,且構築有工事,就命令部隊在此固守。當部隊處於被日軍包圍的危急關頭,親臨前線.率領官兵與敵人展開拼搏。在重創日軍之後,身負重傷,舉槍自戕,壯烈殉職。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

58師師長張靈甫將軍

0張靈甫將軍

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漢族,陝西長安人。中國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號稱“王牌”、“模範師”、“抗日鐵軍”)師長、抗日名將,原名張鍾麟。時任第74軍第58師師長的張靈甫在常德戰役外圍作戰表現突出。張靈甫作為主力與51師攜手殲滅日軍南京大屠殺元兇13師團大部。張靈甫因此獲頒雲麾勳章一枚,他是因常德戰役有幸授勛的少數將領之一,被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常德人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之作者、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手中還珍藏有二本張靈甫在常德戰役期間題贈部下的《蔡松坡先生遺集》。“每當看到這二本書,就仿佛把我帶回到那英勇壯烈的民族抗戰時代。”

57師少將參謀長兼169團團長柴意新將軍

0柴意新將軍

柴意新(1898--1943)字澤高,號若愚,建興鎮人,抗日將領,57師少將參謀長兼169團團長。1943年11月,常德會戰中柴意新鼓勵全團官兵:“人在城在,為國盡忠,血戰到底!”面對螞蟻般密匝匝的敵人,毫無懼色,各據要點,頑強戰鬥,壯烈殉國。後被追授為中將。柴意新將軍的烈士身份,在1985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承認。柴意新將軍陣亡以後,74軍通知在長沙的柴夫人“柴團長受傷,速來常德。”陪同她前往常德的人就是後來的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柴夫人以86歲高齡去世。

意義

常德會戰中,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四萬之寇,奮戰16個晝夜,最後幾乎全軍陣亡,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鬥業績,在中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鬥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陣亡將士公墓陣亡將士公墓

常德會戰期間,雖有四萬多日寇包圍常德城,進行激烈的攻城戰,但也有20餘萬國民黨軍隊在常德外圍與10多萬日偽軍進行激戰。在西北一線作戰的部隊國民黨74軍第51師和58師(師長張靈甫),以及100軍第19師和63師,始終把企圖進犯常德的日寇第13師團牢牢牽制在常德西北,日寇第13師團長被打死。

常德守軍在裝備優良並殘暴使用毒氣彈的日軍攻擊下,官兵犧牲之慘烈是抗戰相持階段少見的,可與台兒莊戰役匹比。常德守軍打出了軍威,提高了中國軍隊在抗擊法西斯戰爭中的國際威望,增強了國際友人對中國抗戰勝利的信心,基本粉碎了日軍作戰企圖。使常德這一戰略要地最終得以光復,成為保衛湖南、拱衛西南的重要基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22場大會戰

整個八年抗戰,國軍正面戰場先後進行大戰役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役3.89萬餘次,斃傷日軍85.9萬餘人,國軍總共死傷322萬多人。

會戰名
時間
簡介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雙方投入幾十萬的兵力。由於國民革命軍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兵,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0000餘人。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此時國民革命軍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開始了長達數月,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0000多人。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占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國民革命軍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國民革命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0000餘人。但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溥線,擴大了占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革命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莊大捷消滅鬼子10000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國民革命軍最終功虧一簣。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0月 歷時四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而結束,但國民革命軍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0000人、近100000名日軍因戰鬥、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了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漢會戰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國民革命軍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省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革命軍消滅斃傷敵軍13000人,第五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0000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國民革命軍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0000人,被迫撤軍,國民革命軍傷亡30000餘人。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占領南寧和崑崙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處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崑崙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畫,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豫南會戰 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占安徽省國民革命軍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了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軍。
上高會戰 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附近占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國民革命軍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國民革命軍包圍而倉皇撤軍,傷亡高達15000人。
晉南會戰 1941年5月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傷亡42000餘人,被俘35000餘人,日軍傷亡僅為國民革命軍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0月1日 國民革命軍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上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占長沙,國民革命軍傷亡失蹤70000人,日軍僅傷亡20000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國民革命軍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的大捷,共斃傷日軍50000多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浙贛會戰 1942年4月——7月28日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國民革命軍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占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十五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鄂西會戰 1943年5月——6月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2日——12月 在日軍30000優勢兵力進攻下,國民革命軍第57師官兵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一十六天。最終國民革命軍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0000人。
豫中會戰 1944年4月——5月25日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革命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畫。
長衡會戰 1944年5月——8月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國民革命軍在衡陽進行了長達四十八天的抵抗,最終因沒有拒不後援而遭到失敗。
桂柳會戰 1944年8月——12月10日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國民革命軍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湘西會戰 1945年4月——6月 國民革命軍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0000多人。最終在國民革命軍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0000餘人,被迫撤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