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大血戰》

《常德大血戰》

2009年12月8日,一部名為《常德大血戰》的電影殺青。這部重現當年慘烈戰場的電影,核心人物——57師“虎賁師”師長余程萬由香港演員呂良偉扮演。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影 名: 常德大血戰
導 演: 沈 東
主 演: 呂良偉(香港) 安以軒(台灣) 袁文康

這部戲講述的是1943年,抗戰正處於中日對峙階段,由於國民黨軍隊誤判形勢,導致在常德一帶遭到日軍進攻,8000名國民黨軍隊被日軍3-4萬人包圍後頑強抵抗的故事。國民黨中將師長余程萬(呂良偉飾)被命令死守亡城。

該片由瀟湘電影製片廠與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八一電影製片廠青年導演沈東執導,其導演的電影《少年英雄》、《驚心動魄》、《槍手》和《太行山上》等深受觀眾喜愛,分別獲得國內多項獎勵,其中《槍手》入選“百部愛國主義優秀影片”。

劇情梗概

1943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常德與日寇進行了一次大會戰。這次會戰,其規模之大,兵力之多,戰線之長,僅次於台兒莊會戰,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營和派遣軍總司令部為了挽救起必然失敗的命運,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出動了第11軍5個師團和四個偽軍師在內的16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2個師約21萬人,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十幾個縣市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 在常德會戰中,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最後幾乎全軍陣亡,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鬥業績,在我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鬥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雙方戰力

日寇攻城部隊:第3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包括毒瓦斯部隊),總計4萬餘人。常德守城部隊: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總兵力計8529人,代號:虎賁。

戰役過程

1943 年10月,第74軍副軍長兼57師師長余程萬將軍召開會議,策定防禦作戰指導方案,制定了“以確保戰略要點固守防禦”為目的的防禦作戰計畫。此方案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為外圍狙擊戰,以殲滅與消耗戰為主;第二期為城垣守備戰,嚴密封鎖城垣,撲滅日寇破城企圖;第三期為城內街巷戰,拚死抵抗或短兵肉搏,以待援軍,內外夾擊,奪取勝利。
1、徐家湖狙擊戰

11月18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所屬先頭部隊500多人,利用汽艇向徐家湖進犯,57師第169團第三營警戒哨兩個排,轉戰30多里,擊斃日寇200多人,打響了常德保衛戰的第一槍。
2、河伏堅守戰
日寇第116師團先頭部隊第120聯隊,加上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配合,向常德市郊河伏進攻。河伏守軍系國民黨57師第171團第2營,共500多人。11 月 20日,日寇步兵500多人,騎兵百餘人,在三架飛機掩護下,與守軍打了一天一夜,日寇一共發動7次進攻,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毫無進展。22日,日寇增至三千餘人,集中大小炮十多門,對守軍工事連續轟炸,緊接著採取整排整連波浪式密集衝鋒的戰術,對我陣地進行猛攻。守軍官兵與日寇血拚肉搏,反覆爭奪,傷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配合作戰飛機已達12架,上午10時許河伏失陷。守軍第2營營長袁自強殉國,全營500多守軍陣亡,僅有少數幾人僥倖逃出,但日寇也在此陳屍上千。
3、德山拉鋸戰

11月21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四千多人,分兩路進犯德山,國民黨守軍原為臨時配屬57師指揮的第63師188團,團長在日寇進犯的時候擅自決定撤退,這樣守軍僅為57師169團3營 8連和188團餘部。日寇集結於十倍守軍兵力,發動多次進攻,經反覆爭奪,終因眾寡懸殊,11月23日夜,德山失手,守軍除100餘人突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德山失守後,使常德城守軍失去犄角之力和退路,給守城戰帶來極大困難。
4、城基保衛戰
11月23日,日寇第11軍所屬3個師團向常德城區全力進攻。日寇在圍城戰中,接連在東,南,西,北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進攻,都進展不大,陳屍遍野,後來,日寇通過偵察發現,守軍過分依賴於外壕的阻礙作用,重視城門,局限於其附近的防守,而忽視離城較遠地方的防衛設施,最終日寇選取了北門的東北角一線作為突破口。28日巷戰開始,守城部隊只有2440人,到11月30日,則不超過1800人,到12月2日,城內守軍只剩下三,四百人。戰至2日晚,僅剩文廟與中央銀行兩個孤立據點,守軍不滿200,師長也端著機槍上陣,援軍未到,已處於彈盡糧絕的最後時刻。12月3日1時,師長余程萬緊急召開57師團以上軍官會議,研究決定趁夜向沅水南岸突圍,小部分向西北城郊轉進。城內由169團少將團長柴意新率殘部51人,牽制日寇,掩護傷兵,繼續堅持巷戰,迎接援軍的到來。常德城於12月3日8時淪陷。

常德大血戰期間,雖有四萬多日寇包圍常德城,進行激烈的攻城戰,但也有20餘萬國民黨軍隊在常德外圍與10多萬日偽軍進行激戰。在西北一線作戰的部隊國民黨74軍第51師和58師(師長張靈甫),以及100軍第19師和63師,始終把企圖進犯常德的日寇第13師團牢牢牽制在常德西北,日寇第13師團長被打死。國民黨部隊以十分慘重的代價向常德繼續進軍,12月11日,日寇開始全線退卻。公開資料顯示,日軍戰後以“淒絕”形容常德保衛戰,承認中國軍隊的抵抗,“堪為保衛上海戰役後最激烈之一次”。
5、陣亡將士公墓
常德大血戰結束後,國民黨74軍軍長王耀武將軍為紀念捍衛國土而壯烈犧牲的將士們,決定在常德建造“烈士公墓”。公墓正門是一座高大的三門紀念牌坊,上方是王耀武所題“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的橫匾。紀念坊的四根水泥鋼筋方柱之間的上方架有三塊橫匾:正中是蔣介石所題“天地正氣”,左側為陳誠所題的“碧血丹心”,右側是白崇禧題寫的“旗常炳耀”。進大門數十步是一座9米高的紀念塔,基座四方刻有國民黨考試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長于右任,立法院長孫科,司法院長居正四人題詞,碑身正面為王耀武所題“陸軍第74軍常德會戰紀念碑”

常德大血戰的歷史背景

周新國先生在陣亡將士紀念碑周新國先生在陣亡將士紀念碑

常德歷史悠久,據歷史文物收藏家、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之“常德古城考”:我們的先民在常德築城已有近2300年的歷史,史上多稱武陵、朗州,始稱常德在宋朝。此名取材於“老子”中“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和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常德是湘西北重鎮,川貴的門戶,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9年抗日戰爭中武漢失守後,這裡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日軍為了殲滅國民黨守軍力量,摧毀第六戰區根據地,奪取洞庭湖糧倉,達到以戰養戰和鞏固中國占領區,同時為了鉗制國民黨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1943年11月初,日寇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出動了第11軍5個師團和四個偽軍師在內的16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2個師約21萬人,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地區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

常德會戰的主要真實歷史人物

(點擊:常德大血戰 瀏覽各將領照片)

余程萬師長率五十七師堅守常德。1943年常德會戰最慘烈的時候,常德城區已成一片焦土,日機不分日夜狂投燒夷彈,城內大火蔽天,余程萬師長決意全師戰死常德。
暫編第五師師長彭士量。彭士量率領陸軍暫編第五師奉令把守石門。遭遇日軍飛機的轟炸,負重傷,隨後殉國。 時年38歲,追認中將軍銜。
孫明瑾,黃埔六期,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軍預備第十師少將師長。1943年11月中旬,日軍進攻湘西重鎮常德,奉命率部從衡陽出發馳援,以解友軍之圍,並於11月下旬進抵常德外圍趙家橋一線。日軍主力前來堵截,率部迎擊敵人。臨危不懼,親臨前線指揮,被敵彈擊中,手扶衛士叮囑部下:“貫徹命令,達成任務”。爾後壯烈殉國。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之作者、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兒時親歷了這次戰役,“我和父母及鄉親躲在竹山中,子彈在我們頭上呼嘯而過;我那時不知道是戰爭,口中模仿著子彈的聲音跳著......”
張靈甫在常德戰役外圍作戰表現突出,於12月8日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師團發起進攻,與51師一起夾擊漆家河東北之敵,第13師團的最後防線終於被突破,敵師團長赤鹿理也在督戰時負了傷。張靈甫作為主力與51師攜手殲滅日軍南京大屠殺元兇13師團大部。張靈甫因此獲頒雲麾勳章一枚,他是因常德戰役有幸授勛的少數將領之一,被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如今,周新國先生手中還珍藏有二本張靈甫在常德戰役期間題贈部下的《蔡松坡先生遺集》。“每當看到這二本書,就仿佛把我帶回到那英勇壯烈的民族抗戰時代。”
柴意新(1898--1943)字澤高,號若愚,建興鎮人,抗日將領,少將參謀長。柴意新率團在常德守衛戰中頑強抗戰至最後,壯烈殉國,後國民黨政府追授柴意新為中將軍銜。

常德大血戰的歷史作用和地位

常德會戰,中國軍隊給日軍重創,同時在戰略上也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反“掃蕩”、反“清鄉”鬥爭。“此一役對中國而言,是證明其士兵之作戰能力;對其盟友而論,亦足證明中國雖處於極大困難之中,尤能渡過難關,擊退敵人。”“中國軍隊保住了常德這一戰略要地,使中國入緬遠征軍無後顧之憂,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日軍戰後以“淒絕”形容常德保衛戰,承認中國軍隊的抵抗,“堪為保衛上海戰役後最激烈之一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