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橋](/img/5/fd9/nBnauM3X5IjM3EzMyMDO2kzN4ETMwETNxMDMwADMwAjMxAzL4YzL5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東溪橋”,始建於明隆慶年間,遠遠望去,紅牆青瓦,與四周的民宅相比格外顯眼,橋兩側自欄桿扶手以下全部鱗疊釘上薄木板擋雨。離它不遠處的另一座叫“北澗橋”,建於清康熙年間。橋上覆廊屋,中部屋脊被處理成重檐,使外觀更加美觀。
泰順廊橋
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東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寧,南與福建省為鄰,總面積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內山高路遠,群 峰疊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餘米。歷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群巒起伏、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泰順廊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歷史上的泰順,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們出外行走十幾里都難以見到人煙。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邊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而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樑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襲,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然而,“廊橋”這一稱謂泰順還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採用的。幾百年來,泰順人一直稱木拱廊橋為“蜈蚣橋”,實際上木拱橋並沒有“蜈蚣腳”。上海交通大學大講師劉傑認為“蜈蚣橋”在結構上與蜈蚣相似。其實普通百姓對"蜈蚣橋"的稱呼代代相襲,至於木拱橋的力學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閉塞的山區縣,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橋”在中國橋樑發展史上的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泰順這個廊橋王國偶然被有識之士所發現。1996年11月12日,《中國攝影報》用三分之一的板面頭條刊登了蕭雲集“浙南廊橋有遺篇”的圖文報導,首次採用“廊橋”名稱。從此,中央、省、市級新聞單位和國內外學者紛紛到泰順來採訪、考察、研究。泰順廊橋這一國之瑰寶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重視。泰順民間橋樑數量眾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據《泰順縣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累總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嘆!泗溪北澗橋
![師徒橋](/img/8/141/nBnauM3XxAzNwQDMwYDO2kzN4ETMwETNxMDMwADMwAjMxAzL4Y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泗溪溪東橋
![師徒橋](/img/e/038/nBnauM3XyMTM3YTOzcDO2kzN4ETMwETNxMDMwADMwAjMxAzL4Y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兩頭通道均有石踏跺。梁架上建長廊式橋層15間,當中之間高起為樓閣,兩頭翼角飛挑。盤龍臥虎、斗角繞雲、青龍翹須、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溪水過橋後彎轉從橋南側流過,溪水清澈得能看見河床上的粒粒卵石。橋的另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峰,一邊是獅子峰,一邊是將軍峰。人們都說此橋及周圍環境正處於“將軍逗獅”的風水寶地。在遠山的襯托下,溪東橋更顯秀美、輕靈。該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中國科技史話叢書《橋樑史話》刊載圖文,視之為全國橋樑典型之一。 因為溪東橋比北澗橋略晚幾年修造,兩橋分別在溪的上下游,後人又分別稱它們為“上橋”和“下橋”。
旅遊指南
門票價格師徒橋不收門票
交通提示交通:泰順到泗溪16:30之前,30分鐘一趟車,票價10元,1.5小時車程。從溫州到泗溪可在牛山北路52號客運中心有發往泰順的長途班車,在下蓮頭下車,轉乘小巴前往,票價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