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一九七五年再版前言艾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這本談話錄早在一九六六年,已由羅貝爾·拉豐出版社首次出版;如今,承蒙比埃爾·雷米尼埃先生堅持不懈的努力,它又再版了。
自從我第一次去美國參加自已的影片獻映以來,我一直對以下的事實感到驚訝:美國許多影評家在評論希區柯克的創作時總持以傲慢的態度。一九六○年,紐約影評家協會把該年度的最佳影片獎授予威廉·惠勒的《賓虛》,而我覺得,該獎授予希區柯克的《西北偏北》更為妥當。一九六三年,奧斯卡最佳持技獎授予《埃及豔后》,就因為該片中有兩三次將凱撒殺害安東尼的鏡頭迭印在伊莉莎白·泰勒扮演的克婁巴特拉女王的臉上,可是在這一年裡恰恰是《群鳥》風靡全美!不久前,美國一位大名鼎鼎的影評家對我說:“你之所以喜歡《後窗》,是因為你不甚了解格林威治村。我則回答:“《後窗》不是一部關於格林威治村的影片,它只是一部關於電影的影片,而我對電影是了解的。”後來,我想到:希區柯克做廣告的天才是薩爾瓦多·達里所望塵莫及的;前者儘管常被那些吹毛求疵的採訪所詆毀,但也毫不猶豫地嘲笑了它們。我想,如果他同意---他生平第一次同意---對一份關於他的藝術及其手法的儘可能全面的問題表作系統回答的話,那么這本書最終將有助於改善他在美國知識分子們心目中的形象。
這就是此書問世的全部
海倫·斯科特作為我進行這項活動的早期助手,很快把此書搞成了美國版本。它在出版界旗開得勝,如今,精裝本已發行了四萬冊。每年,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再版一次。結果,此書成了許多教授電影的大學裡舉行的每次學術會議上的必讀之本。
在最後十年里,希區柯克終於獲得了奧斯卡獎。這是對他整個創作的嘉獎。兩年前,紐約電影協會在林肯中心專門為希區柯克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年會。我們有幸在一個晚上重新看到了他的所有影片---所有“輝煌作品”的片斷。這些片斷分門別類,加上了如下一系列標題:“追逐戲、愛情戲、兇殺戲、懸念戲和災難戲”等。而這每一類別的片斷在放映之前,先由希區柯克影片的最佳扮演者作簡短的發言。她們是格蕾絲·凱利、瓊·芳登、特麗莎·賴特、簡妮特·利。那天晚上,當我重新看到這所有熟悉影片的精彩片斷時,心裡十分激動。不過這些片斷同原來的影片完全割裂,因此對於希區柯克的創作來說既是虔誠的做法,同時又是粗暴的做法。我覺得,所有的愛情戲都拍得象兇殺戲,而所有的兇殺戲又都拍得象愛情戲。我諳熟希氏的創作,自己也深信這點,可是當我面對這目睹的一切時不由驚愕。銀幕上儘是些牽連、衝動、性交、嘆息、喘氣、尖叫、流血、眼淚、搏鬥等。它們使我覺得在希氏的電影裡做愛和謀殺好象成了一回事。
希區柯克的影片將比其它任何影片更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因為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以高超的藝術和匠心拍成的。它們在電影院裡或電視螢屏上堪與任何最吸引人的新片媲美。任何人,即使不怎么愛好電影,也一定看過五六部希區柯克的影片,而且每部看過好幾遍。
希區柯克的影片如此深受歡迎的情況,他本人一直未掛在心上---至少他還沒想讓人知道。但是,沒有一個電影家能比他更好地把他自己的創作門道描述出來,而為了讓觀眾了解推動故事發展的齒輪,他一直運用著這些門道;以他決定作自我介紹並向我們介紹。
當我在編寫這本書時曾滿懷一種要說服大家的願望,如今我完全是另外一種心情了。但坦率地說,關於希區柯克,至今已無必要去說服任何一個人了。因為,希區柯克同伯格曼、布努艾爾他們一樣,乃是電影的創始者,儘管那些最吹毛求疵的批評家們企圖詆毀他,可他和他的影片仍然贏得了永恆性。
弗朗索瓦·特呂弗
1975年8月
作者介紹
弗朗索瓦·特呂弗(1932-1984),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創始人之一,生於巴黎。童年由“放浪生活”和逃學組成,14歲開始謀生,在迷戀電影、書籍和做零活中度過。1953年,他將自己的熱情、憤怒和狂熱都投入到《電影手冊》的製作中。1954年,他拍攝了第一部影片《一次訪問》。1958年,他製作的半自傳式影片《四百下》獲得了坎城電影節“導演獎”。隨之而來的是二十來部影片的拍攝,如《儒爾和吉姆》、《野孩子》、《最後一班捷運》、《星期天快來吧!》等等。其中《美國之夜》獲得了奧斯卡獎,希區柯克評價它“是國外曾經拍攝過的最好的影片” 。
特呂弗對希區柯克的友誼從來沒有中止過,他們是那么相似:對電影藝術的狂熱、嚴格與激情,對明星的迷戀,還有關於動盪童年的恐懼回憶。作為表現不安狀態的藝術家,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讓我們分擔他們的煩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