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路

飢餓的路

《飢餓的路》是奈及利亞作家本·奧克瑞代表作,發表於1991年 ,獲得英國著名的布克獎 ,並且入選“20世紀非洲百佳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飢餓的路》以一個虛構的城市貧民窟為背景,並以第一人稱“我”(即小說主人公阿扎羅)展開敘述。“我”是一個鬼孩,像眾多其他鬼孩一樣,本不願意降生到人世間。但“我”厭倦了生與死的循環,也厭倦了介乎生與死之間的、溫良卻又無趣的存在狀態。於是,“我”斷然背棄與鬼魂夥伴們訂立的誓約,決定再次投生人間,並且永不返回鬼魂世界。從此,“我”躋身於充滿痛苦和不幸的生者世界,而鬼魂們則不時出現,竭力把“我”誘回到百憂皆消的夢幻世界。深愛“我”的父母拚命留住“我”的生命,致使他們自己一貧如洗。“我”的父親與一個又一個對手進行了神秘的較量,母親則以她的剛毅和堅忍維繫著家庭的存在。“我”經常造訪寇朵大嬸的酒鋪;寇朵大嬸是個邪惡的女巫,與政客們眉來眼去,互做交易,她本人因此墮落為一個可恥的政壇小丑。“我”親眼目睹了富人黨和窮人黨之間的殘酷而無聊的爭鬥,親身領教了政客們的謊言、打... (展開全部)

《飢餓的路》以一個虛構的城市貧民窟為背景,並以第一人稱“我”(即小說主人公阿扎羅)展開敘述。“我”是一個鬼孩,像眾多其他鬼孩一樣,本不願意降生到人世間。但“我”厭倦了生與死的循環,也厭倦了介乎生與死之間的、溫良卻又無趣的存在狀態。於是,“我”斷然背棄與鬼魂夥伴們訂立的誓約,決定再次投生人間,並且永不返回鬼魂世界。從此,“我”躋身於充滿痛苦和不幸的生者世界,而鬼魂們則不時出現,竭力把“我”誘回到百憂皆消的夢幻世界。深愛“我”的父母拚命留住“我”的生命,致使他們自己一貧如洗。

“我”的父親與一個又一個對手進行了神秘的較量,母親則以她的剛毅和堅忍維繫著家庭的存在。“我”經常造訪寇朵大嬸的酒鋪;寇朵大嬸是個邪惡的女巫,與政客們眉來眼去,互做交易,她本人因此墮落為一個可恥的政壇小丑。“我”親眼目睹了富人黨和窮人黨之間的殘酷而無聊的爭鬥,親身領教了政客們的謊言、打手們的凶暴、普通民眾的麻木和愚昧、有權有勢者的肉慾和貪婪、窮人的辛酸和無奈、災禍的無情、路的飢餓、森林的詭異、生存環境的惡劣、巫師的神通之廣大、所存無多的真和善、夢想與希望的巨大能量。“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命運相抗爭。這一切發生在奈及利亞即將擺脫殖民主義統治、獲得民族獨立的前夜,使“我”的敘述具有一種求索不止的使命感,表達了對生命和歷史的深刻反思。正如一些評論家所指出的,《飢餓的路》一書的魅力不在於故事情節本身,而在於它史詩般的敘事方式以及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但 是作為讀者,我們首先有必要領悟本·奧克瑞寫作此書的精神主旨。

書中“我”的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愛比死更難。”倘若僅僅用麻木去迎對苦難,那么生活再苦也會變得較易忍受。愛有時確能消弭苦難,但有時也會加劇苦難。隨著故事漸漸趨向高潮,主人公“我”不得不面對選擇生者世界,選擇在飢餓路上踽踽獨行的各種後果。

小說自始至終都在描寫苦難,但這種描寫與曾經盛行一時的自然主義手法迥然不同。本·奧克瑞似乎對苦難主題情有獨鍾,他把人類的精神歷史視為一部苦難史。只是,我們讀遍全書也找不到通常意義上的“解決之道”。(在一次訪談中,當被問及“夢幻”將把他帶向何方時,作者坦然回答說他根本就不知道。“這種夢幻的特點就是如此;它對於讀者有多新,對於我就有多新。”)苦難和不幸的場面在小說中反覆出現,有時甚至陷入了驚人的重複。但更驚人的是,作者始終用一種氣定神閒的口吻敘述,似乎在與讀者比拼耐力。讀至最後一章時,我們也許能夠發現,整部小說在訴說苦難的同時,更是在謳歌並禮讚苦難。本·奧克瑞用審美的目光看待並再現歷史,把苦難視做人類精神歷程中的一個永恆現實。

另一方面,神話、夢幻和信念也從未消逝,它們構成了現 實世界的又一部分。人們用這些神話、夢幻和信念承受或抵抗苦難的命運。這兩方面的現實彼此推動,形成了人類精神史的全部內容。這或許是貫穿於本·奧克瑞所有作品中的一條主線,維繫著他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而《飢餓的路》則是其中最優秀的一部。

圖書目錄

第一部

卷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卷二

第二部

第三部

作者簡介

本·奧克瑞1959年生於非洲西部國家奈及利亞。他幼年在倫敦度過,並就讀於當地國小,七歲隨父回到奈及利亞。中學畢業後,奧克瑞在一家塗料店做店員,十八歲移居英格蘭,在艾賽克斯大學(EssexUniversity)研修比較文學。十九歲時即已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說《鮮花與陰影》。由於生活窘迫,他未能讀完大學。但他自幼深受非洲民間敘事傳統的薰陶,閱讀面十分廣泛,並通過小說創作向世人展示了傑出的文學才華。他的代表作包括《飢餓的路》(1991年)、《非洲輓歌》(1992年)、《迷魂之歌》(1993年)、《神靈為之驚異》(1995年)、《危險的愛》(1996年)等。其中《飢餓的路》於1991年獲英國最具權威的文學獎——布克獎。此外,奧克瑞還撰寫了許多文論和大量短篇小說。他榮膺多個文學獎項,近年來在世界文壇備受矚目。他目前作為訪問作家(VisitingWriter-in-... (展開全部)  本·奧克瑞1959年生於非洲西部國家奈及利亞。他幼年在倫敦度過,並就讀於當地國小,七歲隨父回到奈及利亞。中學畢業後,奧克瑞在一家塗料店做店員,十八歲移居英格蘭,在艾賽克斯大學(EssexUniversity)研修比較文學。十九歲時即已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說《鮮花與陰影》。由於生活窘迫,他未能讀完大學。但他自幼深受非洲民間敘事傳統的薰陶,閱讀面十分廣泛,並通過小說創作向世人展示了傑出的文學才華。他的代表作包括《飢餓的路》(1991年)、《非洲輓歌》(1992年)、《迷魂之歌》(1993年)、《神靈為之驚異》(1995年)、《危險的愛》(1996年)等。其中《飢餓的路》於1991年獲英國最具權威的文學獎——布克獎。此外,奧克瑞還撰寫了許多文論和大量短篇小說。他榮膺多個文學獎項,近年來在世界文壇備受矚目。他目前作為訪問作家(VisitingWriter-in-residence)客居於劍橋的三靈學院(TrinityGlleg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