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之書

隱之書

《隱之書》,英國作家拜雅特作品。1990年出版,一掃歐美文壇多年的沉寂與呆板,引起巨大轟動,好評如潮:“一部完美的作品,從頭到尾都是大師手筆。”“一個時代最激盪心靈的作品。”半年之後,該書獲英文小說最高榮譽布克獎。 《隱之書》的故事從文學研究助理羅蘭偶然發現夾於一部古舊圖書中的兩封情書開始,引領讀者沿著“維多利亞時代著名詩人”艾許斷斷續續的足跡,逐漸接近歷史的真相。該書融文化尋根、歷史懸疑、學術計謀、悽美愛情於一爐,呈現出“盪氣迴腸的大師作品”的緊張刺激與悲傷惆悵。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隱之書
作 者:(英)拜雅特,於冬梅,宋瑛堂 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10-1-1
ISBN: 9787544245982
開本: 16開
定價: 29.80元內容簡介

9月某日,上午10時,文學研究助理羅蘭靜靜地坐在倫敦圖書館裡他最鍾愛的小桌旁,桌上躺著一本“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詩人”艾許的藏書,一本布滿塵埃的大書。厚實的封面早已彎曲開裂,一圈圈骯髒的白色布帶纏在書上,布帶盡頭處打了一個勻稱的蝴蝶結。羅蘭打開圖書,打開這本自納入圖書館之後就再也不曾有人翻閱過的圖書。
第300頁,一沓對摺起來的完整稿紙赫然露出。羅蘭小心翼翼展開稿紙,是兩封信。他一眼就認出,文字出自大詩人流暢的手筆。信開頭寫道:“親愛的女士……”
羅蘭猛然間揭開了一個埋藏百年的秘密,一場盪氣迴腸的人生際遇由此展開……

08版信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頁碼:476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9787544240260
·裝幀:平裝
·開本:16

內容簡介

1986年9月某日,上午10時,文學研究助理羅蘭,靜靜地坐在倫敦圖書館裡他最鍾愛的小桌旁,桌上躺著一本“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詩人”艾許的藏書,一本滿是塵埃的大書。厚實的封面早已彎曲開裂,一圈圈骯髒的白色布帶纏在書上,盡頭處打了一個勻稱的蝴蝶結。羅蘭打開圖書,打開這本自納入圖書館之後就再也不曾有人翻閱過的圖書。11時15分,第300頁,一沓對摺起來的完整稿紙赫然露出。羅蘭小心翼翼展開稿紙,是兩封信,他一眼就認出,文字出自大詩人流暢的手筆。信開頭寫道:“親愛的女士……”
現實中的羅蘭,猛然間打開了一個埋藏了百年的秘密,他自己的人生際遇也隨之完全改變了……

作者簡介

拜雅特(A.S.Byatt)英國當代著名作家,1936年8月24日出生於英國謝菲爾德,1957年在劍橋大學獲學士學位,經過兩年研究生生活後,在倫敦大學教授英美文學。1983年,拜雅特辭去高級教師職位,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同年成為英國皇家文學協會會員、1990年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勛童(CBE)。
拜雅特主要有長篇小說《太陽的陰影》(1964)、《遊戲》(1968)、《庭院少女》(1978)、《平靜的生活》(1985),以及中短篇小說集《夜鶯之眼》等。、她的作品因處於大眾閱讀和嚴肅閱讀之間,常常引起評論界和讀者的劇烈爭論。但是,因其文學功底的博大精深、作品架構的宏闊氣魄、情節的奇絕、文字的精巧,又常常令人驚嘆之餘,紛紛放棄爭論。

媒體推薦

無論怎么讚譽都不為過,《隱之書》永遠是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傑作,它的懸念手法,它的情感尋幽,它的荒涼與惆悵,都令人嘆為觀止。
——《出版家周刊》
可與《百年孤獨》比肩的偉大小說。
——《華盛頓郵報》
在文字的間隙里,對維多利亞詩歌的摹寫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紐約時報》
一部完美的作品,從頭到尾都是大師手筆。
——《泰晤士報》
一部錯綜複雜的關於文學史的懸案,最後竟發展成一樁情感懸疑……這本書在許多方面都顯示出作者的才情成功的維多利亞詩體評論家,成功的愛情故事描述者,甚至成功地諷刺了現代學院中虛構個沒完的作者傳記。
——《時尚》
榮獲英語小說界最高獎布克獎,入選《衛報》“生命不可缺少的100部書”80種版本風靡全球。
如果米蘭·昆德拉與丹·布朗合寫一部書,會是《隱之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倫敦圖書館的發現
第二章 遲到者羅蘭
第三章 線索
第四章 玻璃棺材
第五章 思爾莊園
第六章 我的青春年少
第七章 情人
第八章 再臨思爾莊園
第九章 入口
第十章 往來書信
第十一章 史華莫丹
第十二章 告密者
第十三章 黑玉別針
第十四章 妖靈洞
第十五章 北方神秘之旅
第十六章 仙怪梅盧西
第十七章 嗅覺
第十八章 相遇
第十九章 布列塔尼的生活
第二十章 降靈會
第二十一章 媽媽著魔了嗎
第二十二章 新歡
第二十三章 追逐和競賽
第二十四章 白鹿酒吧
第二十五章 愛倫·艾許的日記
第二十六章 孤獨者羅蘭
第二十七章 莫特雷克會議
第二十八章 禾德旭墓園
後記 一八六八年
【書摘】
第一章 倫敦圖書館的發現
一切如故。花園、綠樹
盤根其上之蛇、金澄的果實
枝叢蔭網下的女子
奔流之水、碧綠之方
一切如故、自始如舊。古老世界的邊緣
海絲佩拉蒂姐妹的金蘋果園。果實
閃亮在永恆的枝椏上,在此
守護之龍拉登,捲起珠寶頭冠
刮抓金色龍爪,磨尖白銀龍牙
打盹小睡。歷經久遠的守候
直到狡黠的英雄,海克力士
前來強奪、盜取金果
——魯道夫·亨利·艾許:《冥後普羅賽比娜的花園》(一八六一)
這本書沉甸甸、黑糊糊的,上頭滿是塵埃。厚實的封面早已彎曲開裂,想當年,它就被蹂躪得面貌不堪了。書背持續脫落,應該說——是夾立在書頁當中,宛如一隻鼓凸厚重的書籤。一圈圈骯髒的白色布帶纏在書上,盡頭還打了個勻稱的蝴蝶結。圖書館館員將這本書交給正在倫敦圖書館閱覽室內苦等的羅蘭·米歇爾,他是在上鎖的五號保險柜那裡找著這本書的,平常,這本書就放立在《普里阿普斯的惡作劇》與《希臘式愛情》之間。此刻,是一九八六年九月某日上午十點,羅蘭坐在圖書館裡他最鍾愛的一張單人小桌旁。桌子雖湊在一根四角方柱後頭,但他仍可以清楚完整地看到壁爐上的掛鍾。他右手邊是一扇鑲滿陽光的高窗,往窗外看去,還可以看到聖詹姆士廣場上昂揚的綠葉。
倫敦圖書館是羅蘭最喜愛的地方。建築雖然陳舊,但不乏高尚儒雅之風。古趣盎然的建築物,也是現世詩人或思想家樂於棲息流連之處。他們經常蹲在書櫃邊金屬接合的地板上,有時則在樓梯轉角處欣然地辯論互詰。卡萊爾來過這裡,喬治·艾略特也曾在書架之間逡巡。羅蘭仿佛看見她身著一襲黑絲長裙,搖曳著絲絨裙擺,翩翩然穿梭於教堂神父之間。他聽到她沉穩的腳步聲,蹀踱在日耳曼詩人當中。魯道夫·亨利·艾許也來過這裡,在歷史和地理學中,搜尋著少有人注意的細枝末節,滿足他聰慧的心智和記憶;要不就是依照英文字母井然有序的排列,逐條鑽研各種科學或相關研究——如舞蹈(Dancing)、聾啞(Deaf and Dumb)、死亡(Death)、牙科(Dentistry)、邪魔與鬼神學(Devil and demonology)、分布(Distilbution)、狗(Dogs)、傭人(Domestic servants)、夢(Dreams)。在他那個時代,進化論方面的研究向來都是編列在“前亞當時期人類”之下。最近,羅蘭才發現倫敦圖書館裡竟然還收藏了維科的《新科學》,那可是艾許當年的藏書。艾許的藏書散落歐美各處,這是最讓人遺憾的。截至目前,收藏艾許藏書最豐富的地方,當然是美國新墨西哥州羅伯特·戴爾·歐文大學裡的史坦特收藏中心,而穆爾特默·克拉波爾就在那裡,孜孜砣砣地編纂他的曠世巨作——《魯道夫·亨利·艾許書信全集》。毫無疑問,現今,書本就和光影聲音一樣無遠弗屆,不過,在艾許收藏的維科里,說不定還是有哪個角落上的小批註,就連孜孜不倦的克拉波爾都沒發現。羅蘭尋找的是艾許《冥後普羅賽比娜的花園》一詩的出處,此外,一想到艾許曾以手指撫觸、以雙眼審視這些句子,閱讀起來又自有另一番樂趣。
羅蘭很快就發現,這本書已經很久沒有人動過,說不定在歸入圖書館之後,就再也不曾有人翻閱。圖書館員拿了一塊花格子乾布,拂去了書上的積塵,一層又黑又厚、頑強固執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灰塵,一層積聚了煙與霧、來自《空氣清潔法案》頒布之前的灰塵。羅蘭解開書上的系帶,才一攤開,書本立刻像個盒子似的,褪色的紙張一片緊接一片地自裡頭譁然散開,有藍,有奶油白,有灰,上頭布滿銹褐色的字跡,那是鵝毛筆尖留下的棕色刮痕。羅蘭驚喜交加地認出了這些筆跡,這些寫在書籍賬單和信件背面的文字,顯然是艾許閱讀維科時所作的註記。圖書館員表示,這些紙張看起來應該是沒有人碰過,每張紙的邊角和外緣都如煤炭一般的黑,乍一看,就像是訃告上的黑色框框。它們恰恰精準地扣在現在的位置上,即紙頁的邊緣與污跡的邊緣。
羅蘭問,如果他著手研究這些摘記,是不是符合圖書館的規定。他留下了個人擔保書,他是布列克艾德教授的兼職研究助理,自一九五一年開始,教授就一直在編纂《艾許作品全集》。圖書館員躡手躡腳地走去撥電話,就在他離開之後,這些沒有生命的“紙葉”又繼續窸窸窣窣地飄然飛落。系帶的解開,為它們帶來了生命。是艾許把它們擺在這兒的。圖書館員走回來說可以,這么做並不違反館裡的規定,只是羅蘭必須要非常小心,千萬別把原先夾頁的次序弄亂,以便館方來日編目登記。如果米歇爾先生真能有什麼重大發現,圖書館員也會樂於聽聞。
方才發生的這一切,還不到十點半就告結束。接下來的半個小時,羅蘭很隨意地做著功課。他翻前翻後地讀著維科的著作,一會兒找普羅賽比娜,一會兒讀讀艾許的註記。讀他的註記實在不容易,因為艾許用了不同的語言寫下這些註記,而寫註記時,他又把字寫得碎碎小小的,看起來有點兒像印刷體。比起他題詩或是寫信時那種大方典雅的字型,這實在令人難以相信,兩種字型居然來自同一個人。
十一點,他在維科的著作里找到了相關的段落。維科曾以神話和傳奇中種種詩意的隱喻尋找歷史真相,這些加起來,就成了他的“新科學”。他的普羅賽比娜代表的是穀物。乃商業與社群的起源。魯道夫·亨利·艾許的普羅賽比娜,則一度被認為是對維多利亞時代質疑宗教的反思,是對復活神話的思索。萊頓爵士曾為她作畫,狂亂、幽渺,一尊置身於黑暗地道中的金色姿影。布列克艾德則相信,在艾許心中,普羅賽比娜代表的是早期神話時代歷史的化身。(艾許也曾寫過一首有關吉朋的詩以及一首關於可敬的畢德的作品,這兩位乃是研究走向極為不同的歷史學家。布列克艾德就曾針對魯道夫·亨利·艾許及其相關歷史編纂學,寫過一篇文章。)羅蘭就著譯本,對照艾許的文字,順手抄錄了一些段落到卡片上。這種卡片他有兩盒,一盒是番茄紅,另一盒則是深濃的青草綠,盒上還有塑膠做的彈簧跳夾,在圖書館的靜謐中砰砰作響。
麥穗又稱為金蘋果。在世人尚未發現黃金這種金屬之時,金蘋果理應就是世上最早的黃金……因此,海克力士最初從海絲佩拉蒂花園帶回來,或者這么說,採摘回來的金蘋果,應該就是一種穀物;然後這位高盧人海克力士,便從口中釋出種種有關這枚金蘋果的事跡,令世人聞之神往不已:這在後來,有人發現原來乃是一則與田地有關的神話。從此,海克力士成為庇佑尋覓寶藏之人的神,寶藏之神乃迪斯(亦即普魯托),也就是他,將普羅賽比娜(也稱為賽麗絲或穀物)帶往詩人大筆描繪的地府。依照詩人的描述,地府最初的名稱為冥河,另一個名稱則是亡者之土,第三個名稱是犁溝的深淵……而伊尼亞斯在古羅馬英雄時代最博學的詩人維吉爾筆下,帶入地獄,或地府的金色樹枝,其實正是這顆金蘋果的化身。
魯道夫·亨利·艾許筆下的普羅賽比娜,“在幽冥中一身肌膚亮麗如金”,同時也“如穀物般發散黃金的光芒”,又或是“身系金色的鏈環”,這有可能是珠寶,也可能是鎖鏈。羅蘭仔細地在穀物、蘋果、鎖鏈、寶藏這些標題下,寫下可相互參照的資料。夾在維科這段文章出現的這一頁中的,有一張蠟燭賬單,在賬單背面,艾許這么寫道:“個體的存歿如此短暫,融入社會的思潮,修正改變,爾後死亡;然而放諸生生不息的物種,卻得以採摘其飄忽生命的果實。”羅蘭把這段文字抄錄下來,又做了另一張卡片。
他在卡片上寫道:“疑問?這段文字是引自他人還是艾許自己寫的?普羅賽比娜會不會就是文中的物種?這個想法很接近十九號卡片的內容。或者,她會不會是文中的這個個體?他是什麼時候把信放在這兒的?信件是寫在《物種起源》之前還是之後?總之,這點還不能斷定——大體而言,他一向對人類發展很感興趣……”
十一點十五分。時鐘滴滴答答地響著,微塵在陽光中飛舞。羅蘭陷入了沉思,追求知識的道路綿綿無盡,說來枯燥,卻又令人嚮往。他坐在這兒,重整著一位死去的人讀過的文字,努力地追索,正好有圖書館的時鐘以及微微扁下的肚皮為他計時。(倫敦圖書館是不準帶咖啡進來的。)他勢必得把這些從來沒人發現過的寶藏拿給布列克艾德看,而布列克艾德一定會表現得既得意又不屑。不過再怎么說,他至少會很高興這些寶藏還鎖在五號保險柜里,而沒有像其他藏書一樣,全被拐到了位於漢默尼市的羅伯特·戴爾·歐文大學裡去。但他一點也不想把這事兒告訴布列克艾德。他喜歡將知識據為已有。普羅賽比娜是在二百八十八和二百八十九兩頁之間,然而在三百頁底下,卻又壓了兩張對摺起來的完整稿紙。羅蘭小心翼翼地打開,兩張稿紙都是艾許用行書體寫下的書信,抬頭也都同樣寫著他位於羅素大街的住址,日期則是六月二十一日。年份不詳。兩封信的開頭都是“親愛的女士”,信末同樣都沒有簽名。其中一封明顯地比另一封簡短。
親愛的女士:
自從我們那一次令人驚喜的談話,我的腦中就再也容不下其他思緒。對於身為詩人的我,這種感覺絕無僅有,或許,對任何人而言,都難得能有這般感受,競能體驗到如此心領神會的共鳴,如此共通的才思與見解。寫下這封信,是因為我強烈地感到,我們確有必要繼續這樣的談話,而醜希茹斛中,您也正如我一般地驚喜,深受我們那令人驚艷的因此我們不假思索,想知道我是不是能夠前往拜訪您,日子或許就暫定在下周某一天。我認為。我清清楚楚地明白,這一切絕非出自愚妄或誤解,你我無論如何都該再度交談。
我知道您深居簡出,由此更可見得親愛的克雷博是何其幸運。居然能讓您出現在他的早餐會上。想想在那些大學生不失幽默的胡謅之中,還有克雷博精心捏造的奇人軼事,甚至連那尊半身塑像,居然都能讓我們說上那么多話。這真的很難得,單單對你我而言。這種感覺絕對不會只是我自己一個第二封信則這么寫道:
親愛的女士:
自從我們不期而遇並愉悅地交談之後,我的腦中幾乎再也容不下其他思緒。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再繼續這樣的交談,私底下、找個空暇的時間?我知道您深居簡出,由這更可見得親愛的克雷博是何其幸運,居然能讓您出現在他的早餐會上。我由衷慶幸他能如此健康長壽,以八十二歲的高齡,仍然有此心力,願意在一早的清晨里,廣邀詩人與大學生、數學教授,以及政治學者歡聚一堂,而且還以他慣有的熱情,告訴我們那尊半身塑像的軼聞,同時一點也沒怠慢了奶油吐司的現身。
不知您是否和我一樣覺得奇妙,我們居然能在轉眼之間,就對彼此了如指掌?因為我們對彼此的了解確實是出奇地熟稔,不是嗎?也或許,這會不會是一個年屆中年且多少不受好評的詩人過度驚喜的情緒,因為他發現他那無人理會、幽深難解、百轉千回卻意理清晰的詩義——當然,既然從來沒人真正懂過,他也不覺得那算得上是什麼詩義——不過現在,卻終於盼到了一位慧黠的讀者兼評家對他的作品深感有趣?您談到的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獨白,以及您對約翰·班揚凌亂無序的漫談所作的分析,還有您對伊妮絲·德·凱斯楚澎湃熱情的瞭然於心……雖然挖掘屍體是那么讓人毛骨悚然……不過,且讓我先在此停住這喋喋不休的自我以及我筆下的這些人物吧!您說得非常對,這些人物並不是我的面具。我希望您千萬不要以為我不了解您優越細緻的聽力與品位,我深信您一定能完成那個以神話為主題的偉大作品——您一定能展現前所未有的創意與新奇。說到這裡,不知您對維科的原始部族的歷史觀看法如何?他認為古代的神明和後來出現的英雄都是人類對命運與渴望的人格表現,是人類共同心靈所賦予的具體形象。這些觀念您或許可以運用在您的神話傳說中關於城堡與農業改革的根源方面——就現代人來看。這也正是他的故事中最詭異的一面。看我,又犯了嘮叨的毛病,毫無疑問,您一定已經構思好呈現這個主題的最好方式,因為您是如此聰慧,即使生活隱僻,卻也通古博今
雖然說,這一切或許只是個幻念,起自於了解這美味得令人上癮的感覺,但我實在無法不這么覺得。您或多或少一定也和我一樣地殷切期待,我們未來的談話一定更能讓彼此獲益良多,我們一定要再見面。我無法我相信我的想法沒有應該沒錯,我們的會面對您而言理應一樣重要有趣,雖然您仍然是那么重視生活的幽靜。
我知道您會參加這么一個簡單普通的聚會,只是因為不想拒絕我們親愛的克雷博的邀請,因為他曾經為您傑出的父親效勞,並且在他最需要的時候,給予他的作品至高的評價。於是您,終究出門赴會了。也因此,我真心希望您或許願意改變您平日清靜的生活以
我確信,您一定明白
這些文字先是讓羅蘭感到深深的震撼,接著,他的學術本能開始令他十分興奮。這場與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士未完成的對話,究竟是在何時何地呢?他的腦子不禁忙著思索起來。信上沒有年份,不過這一定是寫在艾許的戲劇詩集《神、人、英雄》出版之後,這部作品在一八五六年面世,而那時回響一反艾許原先的希望或者可說是期望,評論界一片噓聲,大家都說他的詩文晦澀難懂,說他的品位自以為是的怪異。說他的人物華而不實。詩集裡其中一首《亞歷山大·賽爾科克孤寂之思》,描述的是一位水手漂流到荒島之後的深沉思緒。《補鍋工匠的恩典》亦然,主要以班揚被關在獄中時,對上帝所賜恩典的冥想為內容。此外,還有葡萄牙王儲佩德洛在一三五六年狂烈而迷離的愛情宣言,他在遇害的妻子伊妮絲·德·凱斯楚的屍體上敷上香料,然後讓她陪著自己四處漂流。她的屍身呈現皮革般的褐色,只剩骸骨一具,頭頂上卻仍然戴著蕾絲金冠,身上空懸著鑽石珍珠項鍊,手指骨上套著奇彩非凡的戒指。艾許讓他筆下的人物瀕臨瘋狂的邊緣,然後從他們的人生經驗中摘取片段,建構出信念與生存的一套邏輯。羅蘭心想,要確認這場早餐會應該不成問題,克雷博·羅賓森晚年為了鼓勵當時甫成立的倫敦大學的學生,一直努力地為他們營造交談的機會,而這,應該就是其中一場。
克雷博·羅賓森的相關資料都收藏在戈登廣場的威廉博士圖書館裡。原本戈登廣場是要設計成一處大學會堂,克雷博十分贊同這一做法,他認為這可以為校外學生提供一個體驗大學校園生活的地方。只要查查羅賓森的日記,那應該,那一定很容易就可以找出這樣的一次聚會,讓艾許在羅素廣場三十號和一位數學教授、一位政治學者(白哲特?),以及一位向來蟄居的女士一起吃早餐。而這位女士呢,她懂詩,而且也寫詩,或者正在計畫寫詩。
她會是誰呢?羅蘭毫無頭緒。克里斯蒂娜·羅塞蒂?他覺得不是。他無法確定羅塞蒂小姐是否會認同艾許的神學論,又或是他的性心理學。他也無法鑑定信中的“神話主題”究竟所指為何。這給了他一種感覺,要說奇特也談不上,就是覺得自己的無知渺渺無盡,宛若一層灰濛濛的薄霧,然而其中又隱約飄浮著一些堅實的東西,像是圓形屋頂在黑暗中發散而出的微光,又或是屋檐在幽暗中落下的陰影。
這樣的通信可有後續?如果有,這些書信現今在哪裡?至於艾許那“無人理會、幽深難解、百轉千回卻意理清晰的詩義”,會不會有什麼珍貴的資料隱藏在其中不能透露?學術界勢必得將原本的定論重新評估一番。不過話說回來,他們當真在通信嗎?會不會到最後,艾許因為無法明確地將心中那股迫切表達出來,而讓事情無疾而終?其實最讓羅蘭感到震驚的也正是信中那股迫切。他一直以為自己很懂艾許,就像是把一個認識的人的一生,如數家珍地全記在心裡:他過著恬靜的生活,結婚四十年來始終是個模範丈夫,他留下的書信確實很多,但語氣都非常謹慎、有禮,完全沒什麼活力可言。羅蘭之所以喜歡魯道夫·亨利·艾許,就是因為這一點。他很驚訝,艾許在信中談到自己的作品時,居然會如此生氣勃勃且暢所欲言。私底下,就個人而言,他非常高興像這樣的文字出自一個平日生活寧靜安穩的人之手。
他又把信讀了一遍。他是否將最後的定稿寄了出去?也許這一時的衝動很快就消散,又或許遭到對方拒絕?羅蘭自己也感到一陣妙不可言的衝動。突然間,他覺得他絕對不能將這些活生生的文字重新放回維科書中的第三百頁,然後再拿到五號保險柜歸還。他向四周張望,沒有人看他,於是他偷偷把信塞進自己的書里,那本書是牛津版《艾許文選》,他向來隨身攜帶。之後,他又回到維科的評註上,很認真地將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抄錄到他的卡片上,一直到鐘聲沿著階梯噹噹響起,又是研究該告一段落的時候。他競渾然忘記了午餐。
離開圖書館時,番茄紅和青草綠兩個盒子堆在他手中的艾許選集上,館員從借還書籍的櫃檯後,和藹可親地向他點了點頭。他們見慣了他。牆上雖然貼著有關書籍毀損及盜竊的罰則,但他壓根就不覺得那些條文和自己有任何關聯。他一如往常地走出圖書館,照例將鼓得肥脹的破公文包夾在腋下。他在皮卡迪里那兒登上一輛十四路公車,爬上公車上層,緊扣著屬於自己的戰利品。他就住在皮卡迪里和普特尼之間,一棟危危欲墜的維多利亞房屋的地下室里。一如以往,他一路昏昏沉沉地隨著公車前進,接著急遽欲嘔地在震動中驚醒,然後,他逐漸擔心起瓦爾來。
第二章 遲到者羅蘭
一個人乃是其自身的一部歷史,總結了自己的呼吸、思想、行為、原子微粒、創傷、愛情、冷漠與厭惡;同時,也包括了自己的種族與國家、滋養自己與先祖的土地、熟悉之處的石與沙、長年無聲的戰鬥與良心的掙扎、女孩的笑容與老婦沉緩的言語、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及無情律法漸進的行動,這部歷史承栽了凡此種種以及其他細節,猶如一道火焰,在大火面前終將俯首稱臣,燃放在此刻,下一刻熄滅,來日再有無數時光,也永遠無法再度大放光亮。
就這樣。魯道夫·亨利·艾許大約在一八四○年時,著手創作《北歐眾神之浴火重生》這部長達十二卷的詩篇。有人認為這是將北歐神話賦予基督教的形式,有人則痛貶這部作品是在宣揚無神論,邪惡可怕、令人失望。雖然艾許大可選用其他一般的字句、語彙、韻律,堆砌出不至於讓讀者看得糊裡糊塗、宛若家具展示中心的普通級作品。何況說不定到最後,這也還是可以營造出同樣令人滿意的迂迴效果。不過。畢竟魯道夫,艾許一心在意的,始終是“人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羅蘭是這么想的。他所受的訓練是後結構主義下的主體解構,如果有人問他,羅蘭·米歇爾是什麼?他勢必得提出另一種非常不一樣的答案。
一九八六年,他二十九歲,艾伯特親王學院畢業(一九七八年),然後在同一所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一九八五年)。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歷史、歷史學家與詩?——論魯道夫,亨利·艾許詩中歷史‘證據’的體現”。他是在詹姆士·布列克艾德教授的指導下完成這篇論文的,這段歷程想起來實在很令人喪氣。布列克艾德老覺得自己飽受挫折,也喜歡給別人挫折。(還有,他也是個夠厲害的學者。)羅蘭現在兼職的地方就是布列克艾德成立的所謂的“艾許工廠”(怎么不乾脆叫“艾許榨取機”算了?瓦爾曾這么表示),在艾許死後,他的妻子愛倫曾將他留下的許多詩作手稿捐贈給大英博物館,由此就發展出這座“艾許工廠”。艾許工廠的經費除了倫敦大學的小額捐款,其他絕大部分都是由位於阿爾布開克的紐桑基金會提供,而穆爾特默·克拉波爾就在這個慈善基金會裡頭擔任理事。表面看來,布列克艾德與克拉波爾這兩個人似乎因為艾許的緣故而合作愉快,不過那可大錯特錯。布列克艾德認定克拉波爾根本心懷不軌,他一直想掠奪那些收藏在倫敦圖書館、所有權卻不在館方的手稿。克拉波爾之所以表現出如此致力協助、慷慨大度的模樣,其實不過就是想騙取擁有手稿者的好感與信賴罷了。出身蘇格蘭的布列克艾德認為,所有英國人的作品就應該留在英國,由英國人來研究。說來奇怪,一說起羅蘭,就會岔入布列克艾德、克拉波爾和艾許之間的愛恨情仇,不過只要羅蘭腦子裡想的不是自己和瓦爾之間的種種,他心裡最常想到的,確實就是身陷在這層關係中的自己。
他覺得自己是個遲到者。面對那一切依稀仍在空中飄浮、實質上卻已近乎消逝的事物——六十年代的騷動、光彩、流蕩、青春,宛若充滿幸福的黎明,出現在他和同儕眼中——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機確實是已太遲。在那夢幻的年代,他還在蘭開夏郡一處蕭條的棉紡工業小鎮念國小,聽不到利物浦的噪音,也不知曉倫敦的騷動。他的父親是郡議會裡的一名小公務員,母親是個失意的英文系畢業生。他覺得自己根本就像是一紙申請表格,申請工作、申請學位、申請自己的一生。不過每當他想起母親,這個形容詞就怎么也揮之不去。她很失意,對她自己,對父親,也對他。而她因失意所衍生的憤怒,決定了他所受的教育,讓他永無止境地成天從一所校園趕到另一所校園,因為他進入的是一家由多所學校倉促合併而成的三院校綜合中學,由原來的亞奈林·貝文中學,結合了格萊斯戴爾舊式中等學校、英國中學的聖托馬斯埃·貝克特分校,以及一所織造工業新式專科學校。他的母親灌了太多濃烈的黑啤酒,“升上更高學府”,結果就要他從金屬工程轉去念拉丁文,又從公共管理轉去念法文。她還曾派他出門送報,然後再用送報賺來的錢僱請一位數學家教。就這樣,他完成了舊式的古典教育,不過其中還是有些不足之處,有些課程因為老師被裁撤而沒完成,或是上課秩序太混亂而無法吸收。他這一路念下來,總算不負眾望,先是在高級課程考試中拿了四個A,接著是第一名,然後是博士學位。
而今,他還沒有工作,全靠著兼家教、替布列克艾德打打雜工,或是偶爾在餐館裡洗盤子來維持生計。如果在開放的六十年代,說不定他早就迅速地、自然而然地發了,可是現在,他只覺得自己是個窩囊廢,而且他還隱約覺得,這一切全是自己的錯。他體格結實,輪廓清晰,五官分明且恰到好處,髮絲濃黑而柔軟,暗棕色的雙眼親切而深邃。他看起來經常一副戒慎恐懼的模樣,不過一旦心情放鬆或是覺得高興,神情就又不一樣了。雖說眼下日子難熬,他也因此難得露出友善愉快的笑容,但他一笑起來,總能讓人心裡暖洋洋的,而在許多女人眼中,那笑意所勾起的,可就不只溫暖而已了。通常,他對這些事情特別遲鈍,因為他很少察覺別人對他的觀感,而這正是他吸引別人的特點之一。瓦爾都管他叫“默”,可他非常不喜歡這個名字。他從來沒告訴過她。
他和瓦爾住在一起。瓦爾是他十八歲那年,在學生聯誼中心參加迎新生茶會時認識的。如果他沒記錯,瓦爾是他在大學期間,第一個與他在社交場合私底下交談的人,雖然他的這個想法多少把記憶簡化得太過玄奇。他一直很喜歡她那時的模樣,他還記得,她看起來是那么柔和,棕色的面容充滿不安。她始終孤零零地自個兒站在一旁,手上緊緊捧著一杯茶,並不向四周張望,眼睛只一味牢牢地盯著窗外,似乎是不希望有人靠近她,而她也不想招攬任何人前來。她投射出一種安靜的味道,極度與世無爭,於是他走過去,進入她的世界。自此之後,兩人就形影不離。選一樣的課,參加一樣的社團,出席研討會時坐在一起,到國家電影院看電影也是兩兩成雙。他們一起享受男女之歡,認識第二年,就搬進一間公寓同居。他們縮衣節食地過日子,吃的是麥片、扁豆、豆子與優酪乳酪,雖然也喝一點啤酒,不過都是一點一滴慢慢地飲用。他們合夥一塊兒買書,兩人的生活費全都只靠微薄的獎學金。這點小錢,在倫敦沒多大用處,而石油危機又讓他們連在假日打工賺點零花錢、補貼家用的機會都沒了。羅蘭很清楚。他之所以能以第一名畢業,一部分要歸功於瓦爾(當然還有他母親以及魯道夫·亨利·艾許)。她一心一意盼他出頭,她鼓勵他無論心裡有什麼想法都要表達出來,她再提出自己的論點,她總是擔心自己不夠用功,擔心兩人都不夠用功。他們幾乎沒吵過架,就算有,也都是因為羅蘭對於瓦爾行事的保守感到擔憂,她從來不在班上發表意見,後來,甚至對他也是如此。他記得,在兩人初識之時,她還有不少恬靜的想法,而且總是羞答答又頑皮地,把這些心裡的話說得仿佛是在誘惑,又或是在逗弄。她一直很喜歡詩,有一次,她全身赤裸地坐在他漆黑的宿舍房間裡,吟誦起羅伯特·格雷夫斯的詩來: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