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依照法國共和三年霧月9日(1794年10月30日)政令創辦,是一所高等師範大學校,其初始使命是培養“已受過實用知識訓練的公民,使他們在各方面最有能力的教授的指導下,學習教書的藝術。”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使命發生了演變,並為其它職業前景開闢了道路: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通過一種高水平的學術與文化訓練,培養有志從事基礎或套用科學研究的學生從事大學和中學教學,為法國家行政部門和企業服務。”

基本信息

簡介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依照法國共和三年霧月9日(1794年10月30日)政令創辦,其初始使命是培養已受過實用知識訓練的公民,使他們在各方面最有能力的教授的指導下,學習教書的藝術。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使命發生了演變,並為其它職業前景開闢了道路:因為,學院通過一種高水平的學術與文化訓練,培養有志從事基礎或套用科學研究的學生從事大學和中學教學,並在更廣義上,為國家行政部門和企業服務。

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歷史與現實互為參照,相映生輝。學校畢業生中人才濟濟,名流輩出。埃瓦利斯特·加羅瓦(Evariste Galois)曾在校園裡留下了天才數學家和一代浪漫英雄的原型形象;1854年,聖特-克萊爾-德維爾(Sainte-Claire-Deville)在巴黎高師成功地隔離了鋁元素;巴斯德(Pasteur)也在那兒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科學發現,包括1857年和1881年發酵和病毒的發現。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在法國,高等師範大學的歷史幾乎與法蘭西共和國同齡,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法蘭西共和國成立後的兩年,共和3年霧月9日,即1794年11月30日,根據當時國民公會議員拉卡那爾(Lakanal)的提議,法國第一家師範學校創立,並成為男子高等師範大學(ENS deqarqons)的前身,使“高等師範大學”(ENS)這一新名詞逐漸為廣大法國人所了解、接受。到了1847年,男子高等師範大學正式成立並且選址於巴黎鄔爾姆路(rue d'Ulm),,它們分別是1880年的楓特耐奧羅斯高等師範大學(ENS de Fontenay-aux-Roses)、1881年的塞弗爾女子高等師範大學(ENS de Sèvres pour les filles)和1882年的聖克魯男子高等師範大學(ENS de Saint-Cloud pour les garcons)。到那時法國已經擁有四家高等師範大學且初具規模,法國人已不再對“高等師範大學''這一名詞感到陌生。1912年,第五家高等師範大學,即技術教育高等師範大學在巴黎的加尚(Cachan)成立。

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創辦於1795年,是世界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之一,直接隸屬於法國教育部和科學技術研究部,有著一流的研究機構和輝煌的學術成就,大批優秀的頂級人才從這裡走出,曾為法國培養了幾任總統與總理。

歷史回眸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是一所培養教學和科研人員的高等專科學校。原名巴黎師範學校。1795年創辦,後由於政府更迭而幾經改組、封閉。1808年,根據拿破崙一世的帝國敕令予以重建,成為培養國立中學教師的學校,並於1810年開始招生。

1845年學校改為現在的名字。在學科上分文、理兩科。文科設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哲學、歷史、地理、現代外語、社會科學等專業。理科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專業。

無論在哪一階段,高師都與時代保持著高度的默契,它為法國培養出無數的傑出人士。如開生物學新紀元的亞雷斯和巴斯德,存在主義先鋒薩特,自由主義戰士雷蒙·阿尤,共和國總統蓬皮杜,總理兼任國民議會主席的洛朗·法布留斯,西方10大著名哲學家之一、生命哲學家亨利·柏格森,以及1968年出現的拯救法國社會於傳統陋習中的一代“新人”等。高師是獨一無二的,它孕育著革新的激情與反僵化的衝動,推動著歷屆政府的改革與完善。儘管飽經歲月的磨鍊,這所古老的學院在今天仍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血管中仍流動著探索與創新的新鮮血液。

在自然科學方面巴黎高師有11位諾貝爾獎得主(去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塞爾日·阿羅什就是巴黎高師的教授),10位菲爾茲獎得主,4位沃夫獎得主和一位阿貝爾獎得主,其中該校的J-P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健在的集上述數學三大獎於一身的數學家。巴黎高師的學生總數不到兩千人,所以,從相對值看巴黎高師是諾貝爾獎單產最高的大學,從絕對值看,巴黎高師是獲得菲爾茲獎最多的大學。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法國可算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於那些求知若渴的人們,這裡既是知識的海洋,又是科技發展的溫床。

洛朗·施瓦茨,菲爾茲獎得主

勒內·托姆,菲爾茲獎得主

讓-皮埃爾·塞爾,菲爾茲獎得主

阿蘭·孔涅,菲爾茲獎得主

讓-克里斯托夫·約科茲,菲爾茲獎得主

皮埃爾-路易·利翁,菲爾茲獎得主

洛朗·拉福格,菲爾茲獎得主

文德林·維爾納,菲爾茲獎得主

吳寶珠,菲爾茲獎得主

賽德里克·維拉尼,菲爾茲獎得主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19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保羅·薩巴捷,19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讓·佩蘭,192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亨利·柏格森,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196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路易·奈耳,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羅拉爾·德布魯,198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阿爾貝·費爾,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塞爾日·阿羅什,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維基百科)

當今風采

文理並行不悖 巴黎高師作為集科研與文教於一體的公立機構,其宗旨是“優秀的思維方式”與“優秀的教育機制”結合且相得益彰,為科學工作培養人才,為教育系統和國家行政單位、企業、事業機構輸送人才。 在所有高等學校中,巴黎高師是惟一一所文、理並行不悖的綜合性學校。這種平衡也是它的優勢所在,從高層行政領導結構看,校長居庸先生和副校長巴斯蒂德·布呂吉埃爾女士就分別來自文科和理科;而學校的課程體系和學生改變行政劃分學科界限的努力都體現了這種特色的優點。文理科綜合有助於思維空間的擴展,有利於奠定更堅實全面的文化修養,並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學校本部位於巴黎鄔爾姆路,坐落於聖·熱內維埃芙山(Montagne Sainte Genevieve),

與其比鄰而居的

是巴黎物理工業化學高等學校(Ecole superieure de Physique et Chimie lndustrie Hede la Ville de Paris)、生物化學學院(1nstitut deBiologie-Physio-Chimique)和居里學院(1nstitutCurie)。它們之間保持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合作關係。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是上述一系列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核心,它們共同構成了著名的“聖·熱內維埃芙山研究會”Association de 1a Montagne Sainte Genevieve)。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分校區則位於如爾丹大道(Boulevard Jourdan),鄰近巴黎著名的大學城。同時,在蒙特魯吉地區也有該校的一部分校園。

教學理念

所謂“高等師範大學”,這一名詞很難用一兩句話給它下個定義,如果說傳授“教學的藝術”曾是高等師範大學的首要任務的話,那么今天這一理念雖然仍是學校培養學生的基本要求,但是,學校最新的章程指出:“學校(即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旨在通過在科技、文化方面高質量的教學,培養出一批有能力從事基礎科學和套用科學研究,從事高校教育、科研培訓或中學教育的優秀學生。更廣意義上講,也培養一定數量的有能力服務於 國家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公共事業機構和公私營企業的優秀學生。”

院系設定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所設科系包括:數學及其套用、物理、地球-大氣-海洋、化學、生物、計算機信息學、認知研究、社會科學-經濟-法學、地理學、哲學、歷史、文學與語言、藝術交流、古代科學、科學歷史與哲

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在國際合作交流中還選擇走出巴黎校園,前往與她建立密切合作關係的國家就地辦學,設立碩士水平的課程。巴黎高師除準備在中國北京推出一項合作培養課程外,還將和由法國四所高等師範學院(巴黎於爾姆街高師、卡桑高師、里昂理科高師及里昂文科和人文科學高師)組成的法國高師集團(Groupe des ENS)一起,在上海發展一個法中碩士課程項目。

專業設定

語言學理論與描述

理學

基礎數學

認知學

地理科學

地球科學概況

分析學,算數學學與幾何學

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分子化學

物理基本概論

模型製作高等數學

物理學與生物系統

機率與套用

材料與納米科學

植物科學

統計學

經濟學

分析學與政治經濟學

工學

化學工程

隨即建模

職教及其他類別

信息科學

高等數學

微生物學

社會學

材料化學

細胞 發展學

分析化學與物理理論

公共與私法的比較分析學

公共,私法的理論與法律分析

邏輯,哲學,歷史,社會學,科學認知,科學的複雜系統

海洋,大氣,氣候和遙感

地球,環境和行星科學

哲學

信息學邏輯與基礎

醫學

神經科學

免疫學

遺傳學

法學

學校特色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很早就為自己確立了一種國際使命。早在19世紀時,就曾有為數極少

的幾個中國和羅馬尼亞學生就讀於巴黎高師;而如今則已有數以千計的研究者來自世界各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有攻讀學士至博士各級學位課程的法國和外國留學生總計2000多人;學校擁有專職教師研究員近500名和40個研究實驗室。這一高密度的資源配置,加上眾多的校際合作協定,使巴黎高師成為一個擁有特殊優勢的國際交流中心。學院每年邀請近60名外國教授參與學生培養課程教學;各系和實驗室接待3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國的研究員、博士後或資深研究人員。

國民教育制度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高等師範大學在法國的赫赫聲威得益於法國現行的頗具法國式特點的國民教育制度。所謂法國式的,即不同於其他,有標新立異之意,富有創造精神,這正是法蘭西精神的體現。當今的法國高等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兩條並行且相互補充的學習途徑:一為大學制,它與西方各國的大學制相同,學生一旦取得了高中會考的合格文憑,便可直接進入大學學習,無須經過選拔考試,這使得大多數高中畢業生獲得進一步拓深學業的機

會;另一為重點高等專科學校制,這些學校聲名遠揚,學生為進入自己理想的重點高等專科學校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選拔,成績優異者方有幸進入這些學校學習、深造。高等師範大學,它直接隸屬於法國教育部和科學技術研究部,在這一體制中的地位相當突出:一方面,高等師範大學既是高等教育機構,它為學生提供機會,學生可以免試入學並在學業完成後獲得相應的學位,如學士、碩士學位、教師資格和終身教師資格的文憑,高等師範大學在這方面同巴黎其他大學聯繫緊密,配合默契;另一方面,作為重點高等專科學校,高等師範大學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招收能力更強的青年男女,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氛圍。同其他重點高等專科學校培養目標不同的是,高等師範大學鼓勵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在高等教育和研究領域培養優秀的人才,而其他重點高等專科學校則培養專門人才,如工程師、商業人才和行政幹部。參加高等師範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生在獲得高中會考文憑的基礎上,一般需另有2至3年的大學學歷,或經過專門的培訓準備。可見,高等師範大學的招生有嚴格的條件,這也是之所以成為學子嚮往的學習場所的原因,而其中聲望最高的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更是世界各國學子理想中最優秀的學校之一。

辦學目標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在1994年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成立200周年的紀念活動中,各界人士、新老校友齊聚一堂,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出謀劃策,最終得出了共同的心愿: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應致力於成為歐洲著名的高等學術團體。所謂“高等”,首先是因為學校在招生方面嚴格要求學生具有優異的成績和鮮明的特長,這一先決條件使得學校擁有了高質量的生源。同時,基於這一願望學校為廣大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先進的實驗室和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此外,學生和研究人員也得益於學校同法國其他大學的密切聯繫和良好的合作關係。而“學術團體”之稱,則是因為同其他歐洲學術團體一樣,巴黎高等師範大學定期組織或由個人自

發組織一些學術聚會,讓全體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對新知識、新理論進行探討、研究,從而形成活躍的學術氛圍。由此可見,巴黎高等師範大學不僅具有很高的威望,而且具有強烈的進取心和事業心。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赫赫聲威還源於在200多年的歷史中學校湧現出的一批又一批知名學者而形成的輝煌壯麗的人文景觀。提起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讓·保爾·薩特(J.P.Satre)和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這些在法國甚至全世界人人景仰的學者和傳奇人物,他們都曾就讀或工作於巴黎高等師範大學,他們在各自領域中的成就給後世幾代人都流下了深遠的影響。

圖書館

綜述

這許多優秀人物在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歷史上留下了一頁頁輝煌的篇章,也成為後世學者學習的楷模。同世界各國其他一流學府一樣,巴黎高等師範大學也擁有數家設備優良、管理先進、藏書豐富的圖書館。而巴黎高等師範大學圖書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學校成立初期,追溯到 拿破崙時期,那些依然使用的鑲嵌有皇家徽章的書架、桌椅正是圖書館悠久歷史的最好證明。幾經遷址,圖書館最終選址在鄔爾姆路45號,原圖書館的圖書也大多收藏於此,有一部分圖書則被遷於校內其他圖書館內。從而形成了以鄔爾姆路文科圖書館為主的一系列圖書館,以下一一加以介紹。

鄔爾姆路文科

一旦跨入鄔爾姆路文科圖書館(1a Bibliotheque des lettres,rue d'Ulm)這座令人神往的古老的圖書殿堂,可以隨意閱讀、高效利用這裡45萬冊的藏書為自己的學習和研究尋找資料。事實上,除了少量珍貴的保留書目外,其他所有圖書均允許讀者自由借閱。書籍的排列方法雖然自 法蘭西第二帝國以來一直沿用,仍可以保證讀者方便查詢。直到法蘭西圖書館投入使用之前,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這座書籍的寶庫一直是法國圖書收藏量最大的公用圖書館。

該館在資金使用方面有自己獨到的原則,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不惜重金購買優秀的圖書,而對平庸的書籍嗤之以鼻。同樣,圖書館傾向於基礎方面的書籍,對於過於高深的書籍並不看好。正如同圖書館前任負責人呂西安·海爾所希望的,圖書館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書籍。圖書館每年的書籍增加量約為8500種左右,其中購買新書達到5500種,而新書中60%為法國以外的圖書,而剩下的3000種新書中贈書為2000種,與其他圖書館交流書達到1000種,另有1400份當代雜誌、期刊供讀者閱讀、參考。

鄔爾姆路文科圖書館已與國際網際網路連線。藉助網路工具,圖書館管理章程、各類條文一目了然,大大增加了讀者使用的方便程度。如爾丹圖書館(1aBibliotheque de Jourdan)是一個為研究和了解基礎文化常識的圖書世界。它為那些準備各類考試、競賽的學生提供參考書目,為各科教師提供必要的圖文資料。圖書館藏書10萬餘種,年增加量為1500種,並提供190種期刊、雜誌。圖書館的大部分圖書可以自由外借。圖書館的書籍涉及廣泛,尤其為那些準備終身教師資格文憑的應試者提供方便,主要包括文學、語法和歷史專業。在與鄔爾姆路文科圖書館合作的基礎上,如爾丹圖書館中音樂方面的書籍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蒙特魯吉

蒙特魯吉圖書館(1a Bibliotheque de Montrouge)的主要功能是幫助理科方面的應試者如學、物理、化學,準備終身教師資格文憑的考試。圖書館為他們提供了1.9萬餘種的藏書,年增加量為250種,還有300多種期刊、雜誌。除了上述三家主要圖書館外,理科專業各系內部也設有圖書閱覽室,這些閱覽室由各系自主管理,既向本專業學生提供便利也向其他專業學生開放。所有這些圖書館和其中豐富的藏書構成了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一大優勢和良好的硬體環境。除了優秀的硬體設備,巴黎高等師範大學也擁有一支學識淵博、敬業心強的師資隊伍,其中既包括法國國內諸多知名學者,也包括外籍教師和客座嘉賓。學校有法籍教師120餘名,他們既在高師任教,同時也在各大學內執教。另外,在理科方面,巴黎各大學的一批教師也在巴黎高等師範大學從事各自的研究工作,並不遺餘力地為學生開設各類講座。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研究環境吸引了來自全法國各大研究機構的學者,其人數達到近300人。在聘請外籍教師和客座嘉賓的工作上,巴黎高等師範大學也是全力以赴。學校通過法國外交部的國際交流計畫,熱誠邀請近百餘名外教來校講學。為此學校專門開設了龔道塞講壇(Chaire Condorcet)。

名人校友

綜述

巴黎高師的既往歲月中,誕生了無數的 科學和 人文藝術領域的天才和大師。總計有10位來自物理、化學、經濟學、文學領域的 諾貝爾獎得主和9位 菲爾茲獎(Field Medals,數學"諾貝爾獎")得主出自巴黎高師,是世界上獲得此獎最多的大學。法國前總統喬治·龐皮杜(George Pompidou)和包括2位前總理在內的眾多政治精英也都來自這所著名高校。在人文領域,巴黎高師則成為如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馬克·布洛赫(Marc Bloch)、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和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等等在現當代西方思想文化界有著非凡建樹的巨擘們接受高等教育和從事研究創作的主要陣地。

巴黎高師擁有眾多世界一流的實驗室,其中包括 法國科學院等國家機構設定的實驗室。學校非常注意新學科的培植,前沿的科學研究領域一旦出現,很快便在巴黎高師成為一個相對集中獨立的研究方向。由於部門院系精簡、學生數量較少,學生往往有較多機會直接接觸、參與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工作;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教師和學生接觸頻繁,在巴黎高師,跨學科的報告會、討論會題材豐富,數量眾多,有力的促進了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雖然作為世界著名大學裡規模最小的高校之一,學校卻設定了40個專業,培養出眾多交叉學科人才。

羅曼·羅蘭

(1886—1944),法國作家、 音樂家、社會活動家。出生於中產者家庭。1882年隨家移居巴黎。酷愛 莎士比亞的戲劇和 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崇拜 托爾斯泰和 雨果。在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時就與托爾斯泰通信聯繫。1889年高師畢業後留學 羅馬。回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大學和 巴黎大學講授美術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站在 和平主義的立場撰寫了《超乎混戰之上》和《 先驅者》兩部反戰論文集。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表示對 蘇維埃共和國的敬意,又擔心革命的團隊精神會妨礙個人“精神獨立”,並發表了《精神獨立宣言》,堅持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立場。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醒悟過來,1931年發表著名論文《向過去告別》,批判自己走過的道路,同時積極投入反法西斯運動。此間完成了第二部長篇小說《欣悅的靈魂》,反映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從虛無主義走向鬥爭道路的歷程。1939年發表《革命戲劇》的最後一部——歷史劇《 羅伯斯庇爾》,讚揚法國雅各賓黨的革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重病臥床,仍以巨大的熱情寫出了回憶錄《內心旅程》及友人傳記《查理·貝璣》等作品。

薩特

(1905—1980),法國 哲學家、作家。生於巴黎軍官家庭。中學畢業之後,就讀於巴黎高等師範大學,攻讀哲學。1933年留學 德國,深受德國哲學家海格爾和 胡塞爾學說的影響。回國後從事教學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應徵入伍。後發表了著名的哲學著作《存在和虛無》,認為世界是荒謬的;而“人自己的存在由人自己決定”,即按人自己的意志,通過絕對的“ 自由選擇”造成他自身。這種把個人與社會、階級割裂開來的所謂絕對自由的個人選擇,顯然帶有極大的唯心主義成分。但因他不滿資本主義現實,故在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等問題上,選擇了正確立場。1952年為抗議 美國侵略朝鮮和法國政府對此採取的屈從政策而加入 法國共產黨;1957年至1962年堅持不懈地反對法國殖民者對 阿爾及利亞的骯髒戰爭;1964年拒絕接受“來自官方的榮譽”—— 諾貝爾文學獎;1968年為支持學生進步運動,親自到巴黎街頭賣報,抗議蘇軍侵略 捷克。在文學理論方面強調“傾向性文學”,要求“為我們的時代寫作”、“為社會全體寫作”,運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個人感受,並以自己的一生創作實踐這一文學主張,被稱為“存在主義文學大師”。主要作品有劇本《蒼蠅》、《禁閉》,借神鬼故事,宣揚人生選擇的意義和價值。《 死無葬身之地》和《恭敬的妓女》,揭露了德寇入侵者的殘忍和種族主義罪行,讚頌了 正義戰爭的勇敢行為。長篇小說三部曲《 自由之路》(《成年》、《彌留》、《心靈之死》)通過對 馬蒂厄等人經歷的描寫,宣傳了存在主義哲學思想。

50年代後,以主要精力投入社會活動,在重大國際事件面前,能主持正義,站在人民一邊。另有論文集《境況種種》。

路易·巴斯德

(1822—1895),法國著名 化學家、 生物學家。這位在巴黎高等師範大學工作和學習了30多年的學者是學校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和具有轉折意義的學科帶頭人。巴斯德是一位成功的學者,他在化學、生物領域的研究成果仍為後世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不朽的成果和引以為戒的研究方法。而巴斯德留給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不僅是寶貴的科研財富,同時也使得學校在科研領域成為當時全法國乃至全歐洲的一流名校。如果說學校的培養宗旨從建校初期單一傳授教學藝術到培養教育、科研等全方面人才的轉變是學校歷史上一次不可磨滅的飛躍的話,那么巴斯德在其中的貢獻是不可取代的。

也正是在 巴斯德帶動下,巴黎高等師範大學裡一大批設備精良的實驗室紛紛建成,大量的新興學科成為來自各國的優秀研究人員的研究對象,大量的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學術方面的成就和對巴黎高等師範大學的貢獻不僅僅為巴斯德贏得了 法蘭西學院院士的稱號,更重要的是他留給後代學生刻苦的鑽研精神,使得學校中培養的科研專家和人才倍增,且多次榮獲各項大獎。

歷史沿革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在法國,高等師範大學的歷史幾乎與法蘭西共和國同齡,

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蘭西共和國成立後的兩年,共和3年霧月9日,即1794年11月30日,根據當時國民公會議員拉卡那爾(Lakanal)的提議,法國第一家師範學校創立,並成為男子高等師範大學(ENSde qarqons)的前身,學校成立之初確定的宗旨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會“教學的藝術”。這一創舉掀開了高等師範大學在法國歷史上的首頁,使“高等師範大學”(ENS)這一新名詞逐漸為廣大法國人所了解、接受。到了1847年,男子高等師範大學正式成立並且選址於巴黎鄔爾姆路(rued`Ulm),也就是巴黎高等師範大學今天的校園所在地。男子高等師範大學的成功創立並且在其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到了19世紀80年代又有一批高等師範大學在法國成立,它們分別是1880年的楓特耐奧羅斯高等師範大學(ENSdeFontena~-aux-Roses)、1881年的塞弗爾女子高等師範大學(ENSdeS~vrespourlesrilles)和1882年的聖克魯男子高等師範大學(ENSde Saint-Cloud pourles garcons)。到那時法國已經擁有四家高等師範大學且初具規模,法國人已不再對“高等師範大學''這一名詞感到陌生。1912年,第五家高等師範大學,即技術教育高等師範大學在巴黎的加尚(Cachan)成立。

排名情況

上海交大版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2013年 全球71名 法國第三

2014年 全球67名 法國第三

2015年 全球72名 法國第三

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4年 全球28名 法國第一

2015年 全球24名 法國第一

世界名校

大學: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分為綜合大學、專科大學或學院。通常設有許多專業,再由幾個相近的專業組成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