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世界文化遺產,位於希臘的巴賽,英文:TempleofApolloEpicuriusatBassae。阿波羅神廟是公元前6世紀暴君Lygdami所建立的,但由於工程太過浩大艱巨,一直至現在無法完成,最後連建造神廟的大理石都被改變用途去建城堡了。不過別忘了在座這居高臨下的神廟留下一張美美的倩影,這裡的風景是相當出名的。還有,根據傳說中的故事,酒神就是在阿波羅神廟前發現被拋棄、來自克里特的米諾安公主阿莉阿德。
傳說

根據神話,山丘下就是Grotta區,這個名字來自於位在這一區的山丘下的洞穴。在這裡可以看到基克拉澤城市在海中留下的遺蹟,大量的考古物在此被發現,現在展示於考古博物館。這座人類為紀念預言神和拯救人類的神——阿波羅而建成的聖所——阿波羅·埃皮鳩里(埃皮鳩里的意思是拯救人類的神)神廟,修建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坐落於荒無人煙的阿卡迪亞群峰之間。這裡有人類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久遠的科林斯式柱頭。整座紀念性建築物用大膽的建築結構將古老的早期希臘建築風格和明朗的陶立克風格結合在一起。巴賽的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這個已被列入1986年《世界遺產名錄》的這座氣勢恢宏的古希臘神廟的廢墟,坐落在伯羅奔尼撒一處雄偉而偏僻的地方。在從安德里策納到巴賽攀援而上的公路拐彎處,它的圓柱便開始映入眼帘,偏僻的空場上,出現了一根根細長的影子。從其輪廓意在抓住人體與空間相互間的本質關係上看,它們似乎命定要占有這片雄踞於四鄰之上的高地的。
不過,西西里的塞傑斯塔神廟不也給人以同樣的思想啟迪嗎?每當看到德爾斐廢墟在卡斯特里岩礁後面露將出來時,我不也產生同樣的感覺嗎?夏天,當我坐在埃皮達魯斯的劇場階梯式座位上,觀賞落日,等待演出開始時,不也總是得出同樣的結論嗎?在這些景觀呈現出令數學和幾何學均為之嘆服的面貌之前,古希臘人都曾對其周圍地區的全貌作過仔細的觀察。但在選擇這一荒無人煙的偏僻地帶建造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時,他們面對的是一種獨特的挑戰。那是與坐落在陡峭的懸崖邊上或隱匿於偏遠地帶,似乎要聽憑地形地貌把它們吞沒的那些拜占庭式隱修院完全不同的挑戰。這座神廟的建築師——不管是不是普遍認為的帕台農神廟的建築師伊克蒂諾,抑或別的什麼人也罷——並不相信這類謙卑。他無需去完成與他的神祇,光明與觀察之神的對話。
歷史沿革

阿波羅神廟始建於前7世紀,在古希臘時代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古希臘的宗教中心和統一的象徵。神廟區還有露天劇場和聖路,聖路兩旁有希臘各邦為供奉諸神而興建的禮物庫、祭壇、紀念碑、柱廊等。德爾斐考古遺址(阿波羅神廟)為希臘古典時期宗教遺址,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址位於雅典西北方帕爾納索斯山麓,因居於該地的德爾斐族人而得名。遺址系阿波羅神廟所在地,以該廟的女祭司皮提亞宣示的神諭著稱。早在公元前2千年,這裡已有人居住。傳說此地最早的神是加伊婭,後來阿波羅殺了替加伊婭守護神壇的巨蟒皮托,遂據有此地。阿波羅神廟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後因火災和地震破壞曾幾度重修。390年,信奉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封閉屬於多神廟的德爾斐神廟。此後,這裡的廟宇等建築逐漸坍毀。德爾斐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一個國家的完整的廢墟收集。在古代,德爾斐被看成是已知世界的中心,天堂和地球相會的地方,是地球上人離上帝最近的地方。依據希臘傳說記載,宙斯命令兩位天使去尋找地球的中心。他派遣一個去東方,另一個去了西方。她們兩人在德爾斐相遇,因而斷定這就是地球的中心。一塊錐狀的石頭形成的錐形石祭壇,曾經作為地球"肚臍"的標誌聳立在神廟的前面。
古希臘時期,德爾斐實行貴族寡頭統治,高官、祭司和元老院議員多由多利安貴族擔任。它對希臘許多城邦的政治活動和移民活動有所影響。從公元前582年起,這裡每4年舉行一次盛況僅次於奧林匹亞的皮託運動會,公元前4世紀中期,弗西斯當政者為奪取廟產,與底比斯等其他希臘城邦發生“神聖戰爭”。戰爭為馬其頓王腓力二世的南進提供了機會。不久,希臘本土,包括德爾斐被馬其頓所統治。公元前2世紀中葉又被併入羅馬版圖。德爾斐遺址系統的考古發掘始於1892年,現已將神廟區的所有古建築清理出來,並建有博物館。
建築特色
遺址的阿波羅神廟區略呈方形,四周有牆。由神廟區東部偏南的大門進入聖地,有“之”字形大道沿山而上,可達於阿波羅神廟和露天劇場,此即古時所稱之“聖路”,路兩旁有希臘各邦為供神而興建的“禮物庫”、祭壇、紀念碑、柱廊等,包括從前6世紀到前2世紀的希臘各時代建築代表作,其中已部分修復的有雅典、錫夫諾斯、尼多斯等城邦的禮物庫。阿波羅神廟始建於前7世紀,這座廟宇曾經在公元4世紀被燒毀,後來又重新改造,中間曾數度被毀,前370年-前330年最後一次重建。廟長約60米,寬約25米,東西端各有6柱,南北面各15柱,全用石料精製。該廟被希臘人視為世界中心所在,在古代崇拜極盛。在神廟和各邦禮物庫中發現不同質地的眾多雕像,其中著名的戰車御者銅立像約作於前475年,是早期古典雕刻的傑作。另有一尊立於愛奧尼亞式柱頭上的大理石有翼獅身人面像,形象別致。此外還發現有獻神鼎、缽、碑誌和銘文等,它們對研究希臘歷史和文化有重要意義。另一處劇場是在4世紀建造的,此前它是一個進行雙輪戰車賽跑和角斗的大運動場,是全希臘保存最好的運動場。聖路兩旁排列有紀念大事件的紀念碑,古代還擺放有各州城市為感謝阿波羅助戰勝利所做的貢獻而獻上的雕像和禮物。
名字來歷

阿波羅神廟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是愛奧尼亞柱式建築風格的代表作,而且是古代最大的雙柱式的神廟。由於神廟底下有神泉流淌,並且以預言大師阿波羅的名字命名,古代的許多阿波羅的信仰者為預測他們的未來曾千里迢迢從各地來到這裡,而今天的世人來此一游也會感嘆不盡:但願阿波羅保佑我們的未來!
據說阿波羅神廟是米勒圖斯(Miletus,靠近狄迪姆北約20公里的古鎮)的一位叫布朗考斯(Branchos)的年輕人所修造的。阿波羅曾收布朗考斯為弟子,教授預言的秘訣,並派他守護神聖的月桂樹(在古希臘、羅馬月桂樹作成飾冠表示勝利和榮耀)。布朗考斯在看護月桂樹的地方修了一座神廟,並和他的繼承者一直成為廟的守護者。所以神廟曾經以布朗考斯的名字命名,後來為紀念阿波羅,改為阿波羅神廟。
修建背景

據考古,對阿波羅的信仰要追溯到西元前2000年的狄迪姆,而神廟可能建於西元前7世紀。西元6世紀時,神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神學中心,考古還發現神廟中有呂底亞國國王和古埃及法老贈送的禮物。那時在修建神廟時還在米勒圖斯和神廟之間修了一條長24公里、寬6米的神道,道路兩側豎立了神廟廟徒和獅子的雕像。每年的春天為紀念阿波羅都要舉行慶典活動。慶典遊行隊伍從米勒圖斯開始沿神道走向阿波羅神廟,遊行持續4天,晚上休息。遊行者邊走邊唱讚美詩。遊行隊伍到達神廟時即舉行一個盛大的儀式,在神廟前方以太陽神阿波羅的名義舉行露天的體育競技比賽。
西元前494年,米勒圖斯城因戰爭被波斯人燒毀,阿波羅神廟也隨之被毀。西元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趕走波斯人,並開始重建神廟。神廟的重建斷斷續續進行了六百年,新神廟較原先的規模更大,長118米,寬60米。修廟用的大理石取自愛琴海海邊石場,其中在神廟的門廊前有一塊整塊的大理石重達60噸。神廟修建得十分宏偉,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惟一一座全部用大理石修建的神廟。可惜的是,由於戰爭和地震的不斷破壞,這座廟一直沒有修建完。西元4世紀時,羅馬人開始在小亞西亞半島西部稱雄,基督教盛行。西元5世紀時,神廟被改成教堂,狄迪姆變成主教轄區。1493年,一場大地震徹底摧毀了狄迪姆城,而神廟未受大的破壞。直到18世紀,愛琴海海島上的居民遷移到狄迪姆城,該城才恢復往日的生機。
現狀
現代阿波羅神廟的見世始於1856年英國考古學家查理斯•梯•牛頓(Charles T.Newton)的一次考古發現,當時他首次發現了神道,並將神道兩側的許多雕像運回了英國。1924年德國柏林皇家博物館的一支考古隊也對神廟進行了考古研究。而這支考古隊伍至今仍在研究這座神廟。
評價
這座著名的神廟是為康復之神和太陽神而建的,修於公元前5世紀中期,坐落在荒無人煙的阿卡迪亞群山之間。神廟有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科林斯式柱頭,建築風格大膽,結合了早期希臘風格和明朗的陶立克(Doric)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