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鞘孢囊菌

巴西鞘孢囊菌 ,真菌類。基絲直徑0.5—1.1微米,有時有蔥頭或梨形膨大,最大直徑2.5—3.5微米;有時斷裂成柱形體。主要在蔗糖硝酸鹽瓊脂和玉米粉瓊脂上基絲產生莢狀或梭形的柱孢囊,3.5—13.5×1.5—2.0微米。含2—13(大多數4—9)個孢囊孢子。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巴西鞘孢囊菌
拉丁學名Elytrosporangiumbrasiliense
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基絲直徑0.5-1.1微米,有時有蔥頭或梨形膨大,最大直徑2.5-3.5微米;有時斷裂成柱形體。主要在蔗糖硝酸鹽瓊脂和玉米粉瓊脂上基絲產生莢狀或梭形的柱孢囊,3.5-13.5×1.5-2.0微米。含2-13(大多數4-9)個孢囊孢子。後者渾圓,基部柱形,直徑0.8-1.2微米,不能遊動。氣絲短、較粗、直徑達1.3微米。產生圈環狀或原始螺旋形的分生孢子鏈,所含孢子很少超過10個。分生孢子渾圓,直徑1.0-1.5微米。

性狀特徵

蔗糖硝酸鹽瓊脂:菌落平坦,無色,邊緣有纖毛。30天后表面有微綠或褐灰色鬆散層(花),為小環狀孢子鏈。7-10天后開始出現莢狀孢囊。甘油天冬素瓊脂:基絲無色至乳脂色,有蔥頭狀膨大,似厚垣孢子,20天中央部分有灰色氣絲。未見孢囊。酵母精麥芽精瓊脂:基絲乳脂色至淺褐色。5天可見氣絲,初白色後變綠灰色。無孢囊。燕麥粉瓊脂:基絲無色,平坦,表面粗糙。10天出現原始氣絲的綠花。未見孢囊。酪氨酸瓊脂:基絲無色至鉛白色,後為綠灰色氣絲所覆蓋。20天后,有氣生孢子鏈。基絲內可見孢囊與氣絲同時產生。可溶色素很淺的粉色。馬鈴薯葡糖瓊脂:基絲無色至乳脂色,時常有蔥頭或梨狀結構。無孢囊。無氣絲。<BR>明膠液化,無色至淺褐色環。牛奶20天完全腖化,乳脂色環。澱粉水解弱至良好。纖維素上生長很少,紙上有微綠花,液體內有小白菌落;產生大量孢囊。硝酸鹽還原。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以及分枝桿菌無抑制生長作用。

形態描述

基絲直徑0.5-1.1微米,有時有蔥頭或梨形膨大,最大直徑2.5-3.5微米;有時斷裂成柱形體。主要在蔗糖硝酸鹽瓊脂和玉米粉瓊脂上基絲產生莢狀或梭形的柱孢囊,3.5-13.5×1.5-2.0微米。含2-13(大多數4-9)個孢囊孢子。後者渾圓,基部柱形,直徑0.8-1.2微米,不能遊動。氣絲短、較粗、直徑達1.3微米。產生圈環狀或原始螺旋形的分生孢子鏈,所含孢子很少超過10個。分生孢子渾圓,直徑1.0-1.5微米。

討論

代表菌株:IMUR2572,分離自巴西佩昴布庫北部土樣。

盤點菌類微生物系列(十四)

真菌(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導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