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羅克風格

巴羅克風格

七星詩社(1a Pléiade)是16世紀中期法國的一個文學團體,是由七位人文主義詩人組成的文學團體。他們中以龍沙(P.de Ronsard,1524—1585年)和杜貝萊(J.du Bellay,1522—1560年)最著名。七星詩社的詩人們從事過各種創作,如愛情詩、聖詩、科學詩、宮廷詩、史詩、詩歌評論、喜劇、悲劇、文藝批評和翻譯等,他們的詩聲望很高,但他們的主要貢獻卻是對於法語改革的主張。

(圖)建築風格建築風格

“巴洛克”是一種風格術語,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該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思是一種不規則的珍珠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用這個詞來批評那些不按古典規範製作的藝術作品。巴洛克風格雖然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確立起來的錯覺主義再現傳統,但卻拋棄了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範,追求一種繁複誇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境界。巴洛克風格的在繪畫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在建築與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義大利的貝爾尼尼

簡介

(圖)貝爾尼尼的雕塑貝爾尼尼的雕塑

巴羅克風格是17世紀出現的一個新現象。巴洛克(Barogue)一詞源於義大利語barocco,意思就是奇形怪狀、矯揉造作;還有說法認為這個詞源於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規則形狀的珍珠。在18世紀,一些古典主義理論家用這個詞來嘲弄具有奇特風格的藝術。巴洛克藝術具有以下特點:無論是建築、雕塑、繪畫,都強調運動感、空間感、豪華感、激情感,甚至神秘感。巴洛克建築是最能顯示巴洛克藝術風格特點的一個藝術種類。運動是巴洛克藝術的生命,巴洛克風格表現在文學上主要就是誇張、繁艷、風雅,而且充滿了宗教的狂熱,人的情緒被誇大,形式則為混亂和破碎的。
巴羅克藝術的開始首先是以義大利的羅馬為中心,繼而傳向西班牙、德國澳洲法國和英國。巴羅克藝術雖然起源於義大利,但巴羅克風格的盛行是在1620年間,由佛蘭德斯的安特衛普首先拉開序幕。在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巴羅克家具最負盛名,躍居歐洲各國的領先地位,成為巴羅克風格的經典範例。其他如英國的雅各賓式、威廉瑪麗式及美國早期殖民地式的家具亦較具影響。
巴羅克風格中常見的雕飾圖案有不規則的珍珠殼、美人魚、半人魚、海神、海馬、花環、渦卷紋等/在法國,巴羅克風格的桌類家具還常常運用人體雕像來桌面的支撐腿,或桌面下的橫托裝飾。巴羅克家具在表面的裝飾上,除了精緻的雕刻外,金箔貼面、描金添彩塗漆及薄木拼花裝飾亦很盛行。
巴洛克指的是一種藝術風格,自十八世紀以來,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們特別重視風格的研究。所謂“風格”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種特定的組合方式而構成的,它本身有著的內在諧和一致,但又明顯地區別於其它的風格,故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風格的形成,當然是某一個時代和作者藝術發展成熟的表現。

巴洛克作為一種風格,卻一直是美術史家們有爭論的問題。“巴洛克”一詞的原義,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大約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者奉贈給自己不太贊同的前輩藝術的一個稱號。從時間上說,“巴洛克”流行於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所以有人把整個十七世紀各國的藝術,如:義大利、西班牙、弗蘭德爾、荷蘭、法國等都列在“巴洛克”範圍之內。

詳細介紹

(圖)繪畫繪畫

“巴羅克”這個術語原來是對起源於義大利,後來在17世紀盛行的一種風格的貶義描述。巴羅克一詞源於葡萄牙文barraco,意指畸形的珍珠。在藝術史上,它成為一個公認的術語,並帶有批判意味,是由於19世紀瑞士歷史學家布爾克哈特(註:Burckhard, 1818-1897,瑞士歷史學家,致力於文化藝術史研究,強調研究文化藝術對了解人類歷史的重要作用,主要著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文化》)在著作中正式使用了它。

巴羅克風格是介於風格主義(Mannerism)與洛可可風格(Rococo)之間的一種風格,開始是為了對羅馬天主教堂進行改造的需要而派生出來的。新教徒對基督教的批評集中在宗教的儀式和教義上,特別對教會出售贖罪券和羅馬教廷的腐敗政治不滿。在教義方面,教會堅持解釋聖經(Bible)的特權。與文藝復興強調人道主義相比,新的思想更直接指向精神價值,它比人本身獲得權利更顯得重要。

為了重構秩序和精神生活,改革的措施發端於特倫托會議(註:Council of Trent, 1545-1563年在義大利城市特倫托召開的與新教相抗衡的天主教會的第19次普世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教會制定了使用藝術家及其保護人的規則、教堂的藝術品必須表達聖經中的真理;在其它規定中,對裸體的藝術處理要嚴格遵循指定的禮儀

在一段時間的循規蹈矩之後,一種新的宗教情緒產生了,它的特點是情緒化的、熱情奔放的。在風格上,它表現為強調戲劇化的效果、光明與黑暗的強烈對比、動感和運用有力的斜行線和曲線
17世紀上半葉在藝術方面,義大利無可爭議處於領導地位,巴羅克運動起源於羅馬,它在教會頭面人物的庇護下,特別在1623-1644年期間,作為主宰者——烏爾班八世(Urban Ⅷ,1568-1644)的品味而大行其道,到1644-1655年的英諾森十世(Innocent Ⅹ,1574-1655)統治時期仍然得寵。雖然巴羅克發端於羅馬,但是不要忘記,義大利當時是一個各個獨立城邦組成的國家,世俗和教會的統治是相互對抗而分裂的,所以各地區的風格變化很大。例如,義大利南部表現為受到西班牙強烈的影響,在裝飾上是非常繁複,這與義大利北部的巴羅克形成明顯的對比。

儘管義大利當時的經濟蕭條,外敵入侵,但還是有大量的建築活動。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當時在各箇中心城市充斥著貧困,但同時也有許多家族十分富有。事實上,在17世紀增加了許多新興的富裕家族,與教皇有著密切關係的家族極為富有,他們擁有宏大的府邸和別墅,而從事貿易和銀行業的家族更是財源滾滾。

這些上層的富裕家族以自己的宮殿建造得如同教堂一樣為榮,互相攀比鬥富。建造鄉村的別墅也像城市裡的宮殿一樣,要求許多藝術家來提供服務。在室內裝潢方面,這些藝術家所起的作用常常遠過國內的室內設計師,他們往往精通建築、雕刻和繪畫。在室內的各個結構成份中,巴羅克主張均衡和統一。

為了達到整個建築的協調統一,採用了不止一種的藝術形式,有相當多的藝術家參與其中。這樣,建築、雕刻和繪畫並不是只強調自己獨特的性質,而是相互融會,例如建築採取最容易與雕刻融合的特徵,或者建築與雕刻採用了繪畫中最有特質的東西。

在這些眾多的藝術家中,貝爾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 1598-1680)是最傑出的一位,設計的教堂充分表現了巴羅克的格調,在室內裝飾中,他把整個建築、雕刻、繪畫結合在一起,協調而均衡。他的藝術特點是利用明暗的強烈對比,充滿了戲劇化的動感,其尺度巨大,並且用料豪華。但是在世俗和教會的兩類建築作品中存在著差別,基本風格則是相同的。

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 1599-1667)則是另一位偉大的巴羅克風格建築師,他所設計的聖卡羅教堂(S. Carlo)突破了傳統,對17世紀歐洲的建築有所革新。在這個教堂的頂部上,用十字形、六角形和菱形的圖案布滿橢圓形穹頂的3個維度,穹頂的形式不再是平的或拱頂;而由於穹頂下凹的裝飾嵌板朝著天窗方向尺寸在逐漸縮小,因而造成了動感和幻覺的效果。

音樂

(圖)巴羅克音樂名曲巴羅克音樂名曲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為大致是從1600年至1750年,即從蒙特威爾地開始,到巴赫亨德爾為止。
1750年,對位法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與世長辭,標誌著巴洛克巔峰的對位法音樂的終結,也標誌著巴洛克時代的終結。之所以稱這一時期為巴洛克,是由於一時期音樂表達的技術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點,所以用此名詞來標誌,並無特殊的意義。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語barroco,意謂形態不圓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評論家們在評論此一時期的音樂時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貶意,指粗陋曲、奇異的、誇張的音樂。巴洛克之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們趨於將音樂語言簡化和規範化,在他們看來,巴洛克音樂過於誇飾而不夠規範。
因此巴洛克一詞被評論家用來指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前期的藝術及音樂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用更為深入和細緻的歷史眼光來看待這一時期的音樂,巴洛克不復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後的音樂作品,它確實存在著誇飾和有些不太規律化的特徵。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講究清晰、統一和協調。但至十六世紀末期,藝術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淨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達感情的需要所壓倒。
在美術中可以從卡拉瓦喬(1573-1610)的色彩濃烈的、戲劇性的繪畫中看到。在音樂也早已從馬倫齊奧傑蘇阿爾的牧歌以及道倫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下一代則更往前發展了。要製造出這些強烈的效果,必須發展一種新的音樂風格。一般地說,文藝復興時期平穩的復調音樂已不適合新時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的概念。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進行流暢,各個聲部(通常為四至五個聲部)相互交織,同步進行。1600年以後這種織體日漸少用,只有在教會音樂中才能見到,這是因為教會音樂受傳統及固定的禮拜禮式所束縛,因此是最為保守的。
對比”可以表現為各個不同的方面:音的高與低;速度的快與慢(快與慢的段落對比或快慢聲部間的對比);力度的強與弱;音色的不同;獨奏(唱)與全奏(合唱)等等。所有這些都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結構中存在,各有它們的地位。許多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使用協奏曲或復協奏曲形式(此詞本身意味著明顯的對比因素),這種形式的基本特點是織體的變換,有時用一個聲部(獨奏)或幾個聲部,有時用較大的群體合奏。最明顯而強烈的對比是當時出現的一個新的體裁叫做“單聲部歌曲”(monody),它是一種獨唱歌曲,大致是在上面有一個流暢的人聲聲部,配以琉特琴或羽管鍵琴的伴奏,伴奏的進行較為緩慢,這一體裁的代表人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創造者)是作曲家兼歌手卡奇尼(Caccini,約1545-1618)在他劃時代的作品《新音樂》(Le nuove musiche)歌集中,人聲的鏇律依循歌詞的意義,變化極大,在節奏和織體上可以從很簡樸到非常富有裝飾性;而且又與幾乎固定不變音型的伴奏聲部形成對照。
卡奇尼屬於佛羅倫斯的“卡梅拉塔會社”(一個由音樂家、詩人、貴族組成的團體)成員,他在十六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接觸到將古希臘音樂中表現感情的觀點加以再創造的概念,這個團體遵循這個概念採用了“單聲部歌曲”的形式。上述“伴奏”這個詞,在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中幾乎不用考慮,作為一個觀念,它屬於巴洛克時期,它意味著樂器聲部之間的地位不同。
事實上巴洛克音樂最重要的特徵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風琴(或撥弦樂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聲部,上面標出數字指示他應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經常由兩個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維奧爾琴或大管)一類可延長音響的樂器演奏低音聲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這種使用通奏低音的織體是:上面一個人聲或樂器的鏇律聲部,底部是一個低音樂器,中間填以和聲,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樂的風貌。上面的聲部也常有用兩個的,有時是為兩個歌手寫的,有時是兩把小提琴(此時即稱三重奏鳴曲),此種結構在巴洛克音樂中也很典型,特別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說明由低音產生和聲的概念對於巴洛克音樂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這個概念的出現並不突然,在十六世紀中已有將低音聲部區別於復調音樂中上面其他幾個聲部線條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時期這種風格才清楚地確定下來。
與上述的變化一起,而且是有關的,是放棄復調(更精確地說,復調音樂成為一種老式的方法,幾乎只用於教會的某一類音樂中)。重視和聲必然導致在一首樂曲中出現和聲進行的若干終止點,這些終止點稱終止或收束,是由於某一種標準的一系列和聲進行而形成的。與此相關的是節奏的進行,在聲樂中,鏇律要表達歌詞的情感,必須按照(甚至誇張)語言的自然節奏;在器樂中(包括一些聲樂,特別是合唱曲)有用舞蹈節奏的。由於低音用了舞蹈音樂的節奏型,加速了調性感覺的發展以及向某一個特定的音進行的趨向性
與此同時,新樂器種類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進程,其中最重要的樂器為小提琴族系。當時維奧爾琴的發音適合復調音樂的清晰但卻缺乏節奏的動力感,而小提琴潔淨明快的運弓以及其演奏輝煌技巧樂曲的能力適合演奏舞蹈節奏的音樂,與單聲部歌曲相比更有發揮技巧的能力。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的交替進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樂中有這樣兩種不同風格的交替進行是為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樂形式是單聲部歌曲(相對於前一個時期復調音樂而言)以及與此相聯繫的體載歌劇與清唱劇,強調語音與音樂的緊密結合,在歌劇中還有布景的效果。單鏇律音樂中不使用對位,其形式是由鏇律與低音相結合發展起來的,如分段歌形式,迴旋曲結構,在反覆出現的低音聲部上的變奏。在樂器方面也有相應的發展,如適合於演奏通奏低音組合的樂器,以及替代維奧爾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樂器更靈活而且能演奏較高的類似人聲的

繪畫

(圖)魯本斯魯本斯

1.魯本斯:
(1577-1640)是法蘭德斯大畫家,是歐洲第一個巴洛克式的畫家,他的繪畫具有巴洛克藝術的壯麗風格。魯本斯的創作以對生活的富於詩意的表現來歌頌生活,首先是歌頌作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類。他在二十年代所畫肖像,絕大部分是盛裝的、外表上十分華貴的貴族肖像,還有比較樸素的便裝肖像的為數甚少。他畫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勝,不僅由於繪畫技巧的完美,同時還由於他在肖像里表現了脈搏在熱烈地跳動、目光中充滿了生命力、富有彈性的皮膚的栩 栩如生的人物。魯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後十年,尤其喜歡畫肖像、風景與神話畫。這些作品幾乎全出之於親筆,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樸素,更能予人親切之感,這些作品以其畫法的瀟灑與極度精確及洋溢著內在熱情的感染力而引人入勝。如:<<祝福和平>>、<<自畫像>>、<<接受瑪麗的祝福>>、<<鄉村節日>>等。
2.委拉斯凱茲:
(1599-1660)是西班牙大畫家,現實主義繪畫的大師。他所處的時代正是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興起的時代,當時的民族文藝極大繁榮。他也受到人文主義的教育。以畫肖像著稱,曾兩次去義大利,考察並精心研究威尼斯畫家的作品,他沒有強烈的宗教信仰心,不藉助於想像。他只畫他能看到的東西,在畫布上只畫下真實可信的形象,因此他所畫的宗教畫往往不成功,而由於他的人文主義思想與卓越的寫實的繪畫技巧,所以他的藝術能達到現實主義的高度成就。這世紀由於人文主義的興起,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受到重視,所以肖像畫得以盛行。但最初的肖像畫大都是盛裝的,並配上虛構的背景,人物做呆板,甚至手中拿的東西也有一套公式。由於他那超群的藝術才華與寫實技巧,所以他畫的人像卻是十分生動,很有性格的。如:<<教皇英諾森十世>>和 <<瑪格麗塔公主>>。他卻並未忘懷於那些不幸和貧苦的人,畫幾幅表現一個善良而富有自尊心的不幸者,不能不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產生憤怒,明確地表明了藝術家的愛憎。 可以說在藝術史上開闢了獨到的審美領域。如:<<侏儒賽巴斯蒂安>>和 <<縫針婦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