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學說

巴甫洛夫學說

巴甫洛夫學說,俄國生理學家И.Π.巴甫洛夫創立的研究高級神經活動的學說,又稱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巴甫洛夫繼承了R.笛卡爾的反射論思想,並受到俄國反射學的先驅И.Μ.謝切諾夫《腦的反射》一書的影響,於19世紀90年代開始致力於動物和人的反射活動的實驗研究並創立高級神經活動學說。

簡介

巴甫洛夫學說巴甫洛夫學說

俄國生理學家И.Π.巴甫洛夫創立的研究高級神經活動的學說,又稱高級神經活動學說。

巴甫洛夫繼承了R.笛卡爾的反射論思想,並受到俄國反射學的先驅И.Μ.謝切諾夫《腦的反射》一書的影響,於19世紀90年代開始致力於動物和人的反射活動的實驗研究並創立高級神經活動學說。

巴甫洛夫創立的高級神經活動的概念,是相對於低級神經活動而言的。高級神經活動指動物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高級部分的活動,也就是大腦兩半球的全部高級複雜的活動。這種活動不同於調節有機體各部分之間關係的低級神經活動,它保障整個有機體與外界的複雜關係,使有機體完善地適應於周圍環境。高級神經活動的概念與心理活動的概念是同義的,各種心理活動形式,包括人的思維意識,都是高級神經活動的要素。

基本內容

巴甫洛夫學說的核心思想是條件反射學說。巴甫洛夫把意識和行為看作“反射”,即機體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對作用於感受器的外界刺激所發生的規律性反應。機體生來具有的、對保存生命具有根本意義的反射稱作無條件反射;而機體後天學得的反射則稱作條件反射。條件反射是外在世界和有機體之間形成聯繫的機制。巴甫洛夫認為,人的心理和精神,一切智力行為和隨意運動,都是對信號的反應,都是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條件反射。所以條件反射既是生理現象,也是心理現象,即心理學上所謂的聯想。巴甫洛夫以條件反射作指標,探討了高級神經活動基本的神經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為解釋心理現象的生理機製作出了重大貢獻。(見高級神經活動規律

巴甫洛夫還著重探討了有機體把外在世界分解為個別要素的機制,提出了分析器學說。分析器由各個感受器和與它相連的傳入神經以及傳入神經所達到的大腦皮層區域三大部分構成。每一條件反射的形成都有賴於分析器的功能,特別是大腦皮層的功能。大腦皮層是分析器的總體,它通過暫時神經聯繫,對來自各個感受器的刺激進行精確的分析和綜合,建立協調各種條件反射。對人來說,客觀刺激物作用於感受器,引起大腦皮層的活動,就產生了感覺、知覺、表象等心理活動。(見分析器學說

為了區別人類意識和動物行為的本質差異,巴甫洛夫提出了兩種信號系統的學說。他指出,有兩類不同的條件反射,一類是以實物即“第一信號”為條件刺激物的條件反射,稱作第一信號系統;一類是以言詞即“第二信號”為條件刺激物的條件反射,稱作第二信號系統。第一信號系統是人類和動物共有的,而第二信號系統則是皮層進化到人類階段所特有的產物,是人類大腦才能實現的條件反射。詞是與第一信號緊密聯繫,又更抽象、更概括地反映具體事物的一種符號,它使人類對現實的反映具有自覺的特徵,使人類具有思維、意志,使人類的感知、注意、記憶等心理活動具有新的品質。巴甫洛夫還根據人在兩種信號系統協同活動中表現出的個別差異區分出“思維型”、和“藝術型”,介於兩者之間的是“中間型”,並將這種類型差別與人的能力差別聯繫起來。(見兩種信號系統學說

巴甫洛夫在研究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規律時,發現不同的機體在形成條件反射時表現出很大的個別差異。巴甫洛夫認為這種差異是不同機體具有不同的神經過程的特性,即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不同造成的。他進一步提出了神經類型學說,作為人類氣質和性格的生理基礎。(見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

巴甫洛夫學說堅持主觀現象與客觀現象之間的辯證統一,強調一切主觀活動都是由外界影響所致的因果決定論,主張採用條件反射法這一客觀的實驗法來科學地研究心理現象。因此,巴甫洛夫學說又堅持心理現象與生理現象之間的辯證統一,主張從中樞神經活動的規律中探明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還堅持機體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把條件反射視為機體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是在機體與外界維持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建立起來和變化著的,它服從事物運動和發展的規律。

與聯結主義、行為主義的關係

巴甫洛夫在實驗研究過程中,了解到聯結主義心理學的創造人E.L.桑代克所做的工作後,肯定了桑代克的成績,他指出:“現在我必須承認,在這條途徑上走第一步的榮譽是屬於桑代克的。他的實驗先於我們的實驗2、3年,並且他的書無論是在對一個艱巨工作的勇敢展望上,還是在他的結果的準確性上,都必須被認為是經典的。”

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J.B.華生曾用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法作為他排斥主觀內省法而推崇客觀觀察法的實驗技術,後來又把條件反射法作為形成一切習得性行為甚至人格、個性的一把萬能鑰匙。新行為主義者B.F.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性的條件反射基礎上發明了斯金納箱,提出了操作性的條件反射原理。西方心理學史家因此常將巴甫洛夫與行為主義者相提並論,混淆了他的學說與行為主義心理學之間的重大分歧。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等同於動物,企圖以對動物行為的研究取代對人的心理現象的研究。巴甫洛夫持相反態度,他認為從高等動物研究中獲取的資料,只有在謹慎小心即不斷檢驗這些資料與人類活動的類似性的情況下,才可以被套用於人類。人類獨有的第二信號系統“帶來了高級神經活動的一個新原則”,“正是這類活動才能把人類和一系列動物如此明顯地區別開來,才能把人類如此高高地提到整個動物界之上”。行為主義在否定傳統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同時也根本否定人的主觀意識的存在,巴甫洛夫尖銳地指出:否認主觀世界是愚蠢的,我們的主觀世界乃是我們接觸到的第一個現實,問題在於對這個主觀世界採取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巴甫洛夫要求心理學者站在高級神經活動的生理基礎上去研究人的內在的主觀世界,他也正是用條件反射法作為工具探索大腦皮層的活動規律來闡明主觀現象的生理機制的。這與華生否認中樞神經在意識活動中的重要功能而只談刺激的起點和反應的終點的“邊緣主義”大相逕庭。

巴甫洛夫學說的發展

巴甫洛夫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學說,並在蘇聯形成一個很大的學派。巴甫洛夫逝世以後,這個學派仍在繼續發展他的學說。50年代曾出現過把巴甫洛夫學說教條化、絕對化的現象。60年代開始逐步扭轉了這種傾向。70年代以來加強了創造性地發展巴甫洛夫學說的態度,這就是在充分肯定巴甫洛夫學說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該學說不完善或不充分的論點提出補充,對某些不正確的論點提出批評、糾正。其主要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Π.κ.阿諾欣50年代初運用控制論、系統論思想創立的功能系統理論受到批判,而70年代以來它已成為蘇聯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和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理論,甚至被認為是巴甫洛夫學說發展的新階段。Α.Р.魯利亞在生理心理學方面進一步發展了阿諾欣的理論,並認為阿諾欣的功能系統理論是揭示人和動物完整心理活動機制的真正的生理心理學。關於反射概念,阿諾欣認為,巴甫洛夫的反射概念基本上還是反射弧的概念,雖然他引入信號作用、強化作用已突破了反射弧概念,但他沒有發揮這些。今天由於反饋概念的引入,反射弧的概念已被反射環的概念所代替。

條件反射的建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總是表現為現有中樞間關係的改組和新中樞間關係的建立。參與條件反射建立的有皮層和皮層下一系列腦組織。在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中樞代表點之間發生複雜的功能變化。

關於分析器的概念,新的看法認為,分析器腦末端不是一個單一的結構,可以劃分出兩個不同的結構,即一級區和二級區。一級區接受從外圍感受器來的刺激,把刺激分解為其組成成分。一級區神經元是高度分化的,這相當於巴甫洛夫的核心區的概念。二級區的主要工作是把一級區的信息組織起來,組成某種功能圖像,從而實現綜合功能,此外還有三級區,它們實現各分析器的協同活動,保證知覺的綜合性。巴甫洛夫把這種二級區和三級區看作是分散的外圍部分,完成著同樣的功能,只是不夠完善,這個觀點是缺乏根據的。二級區和三級區的感覺形態性雖在逐漸減少,但有了更完善的功能特點,能在各區域的組織和整合上,在組成必要功能系統以實現複雜的認識過程上,起著關鍵作用。

另外,巴甫洛夫關於動物和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學說,由於Β.Μ.捷普洛夫和Β.Д.涅貝利岑學派的多年研究,也發生明顯的變化。巴甫洛夫的實驗研究對象主要是動物,捷普洛夫和涅貝利岑則擴大到人類。他們採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證明,神經系統任何一個屬性都有其積極和消極的方面,如強型者不敏感,而弱型者敏感。這個看法不同於巴甫洛夫把弱型視為消極型的看法。捷普洛夫和涅貝利岑的研究證明,人的神經系統基本屬性不限於強度、平衡性、靈活性3種,而是更多。他們認為神經系統的強度是主要的,靈活性不是單一的屬性。他們把靈活性劃分為易變性、動力性和靈活性。易變性指神經活動過程產生和終止的速度;動力性指形成適當反應對結構產生條件性興奮或抑制過程的特性,指條件反射形成的速度和難易程度,即廣義的學習能力;靈活性僅指神經活動過程的運動速度。強度、易變性、動力性、靈活性是一級屬性。平衡性不是一級屬性,而是二級屬性。它是由一級屬性的對比關係決定的,有多少一級屬性,就有多少平衡性。這樣,神經系統特性的組織就有12種: 8種一級的(即興奮和抑制的強度、易變性、靈活性、動力性)和4種二級的(即每一屬性的平衡性)。捷普洛夫和涅貝利岑還根據人的各種特點把神經系統的基本屬性區分為一般屬性和局部屬性。局部屬性指人的不同分析器所具有的屬性;一般屬性指神經活動過程全腦整合的特點。局部屬性主要決定人的專門能力;一般屬性則主要決定人的氣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