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郡

巴東郡

巴東郡,是中國古代東漢至唐朝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劃,郡治魚復縣(今重慶奉節縣),曾又名永安縣、人復縣(實為民復縣,蓋唐朝修《隋志》,避太宗諱所改)。

設立

東漢獻帝初平六年(195),益州牧劉璋分巴郡置固陵郡,郡治魚復縣(今奉節),建安六年(201)更名巴東郡。北魏《水經注》:“江水又徑魚復縣之故(固)陵,舊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楚都丹陽所葬,亦猶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為名也,有魚復尉戍此”。劉宋《荊州記》:“魚復縣有固陵村,地多木瓜樹,其子大者如丸”。清末《水經註疏》:“郡謂故陵郡也。此地近楚陵,溪及村皆以故陵名。至後漢興平時,因以魚復為故陵郡。據酈(道元)說則郡本治此,及改郡為巴東(郡),則治白帝(城),故以此為舊郡也。溪、村皆在今奉節縣西。”

蜀漢

東漢末年劉備入蜀,荊州軍情加急,建安二十年(215),改巴東郡(今奉節)為軍鎮江關都尉以備戰。東漢“省諸郡都尉,並職太守”,唯邊郡仍置都尉或屬國都尉,“秩比二千石”與郡同級,“有分縣,治民比郡”。建安二十一年(216),吳蜀暫時分治荊州後,以“魚復、朐忍、漢豐、羊渠、巫、北井”六縣還置固陵郡(今奉節)。徐慮、蹇機上言請復巴名,於是章武元年(221),再次更名巴東郡(今奉節)。《華陽國志》:巴東郡(今奉節)、巴西郡(今閬中)、巴郡(今重慶)合稱“三巴”。

《三國志》載,章武元年(221)四月劉備稱帝成都,七月即移駐巴東郡(今奉節)伐吳。章武二年(222)正月克秭歸,二月兵臨夷陵,六月敗於東吳軍。劉備“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在白帝城置帝王“永安宮”。從此,這位蜀漢皇帝就一直住在巴東郡(今奉節)白帝城。章武三年(223)二月,丞相諸葛亮自成都移白帝城,輔助劉備軍務;三月,劉備突然病篤,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四月癸巳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劉備自正式登基到駕崩,在成都一共只做了3個月的皇帝!其餘時間一直在白帝城永安宮,巴東郡(今奉節)是當時蜀國事實上的最高政治軍事中心。劉後主時,巴東郡(今奉節)置永安都督,鎮守白帝城,終蜀漢一世。

晉朝

晉初,永安還名魚復,仍置巴東郡(今奉節),領縣七。晉武帝鹹寧五年(279)末,益州(今成都)龍驤將軍王浚、巴東郡(今奉節)廣武將軍唐彬合建西晉水師,順長江“下巴蜀”滅東吳,完成三國歸晉。太康初,巫、北井二縣歸隸建平(郡),羊渠省入南浦,巴東郡(今奉節)轄“魚復、朐忍、漢豐、南浦”四縣。晉之巴東郡(今奉節)“以鹽立國”,繁盛一時,人口戶數約為同時期巴郡(今重慶)兩倍,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更超巴郡(今重慶)四倍以上!

南北朝

南朝劉宋,巴東郡(今奉節)封巴東國(今奉節),轄“魚復、朐忍、漢豐、南浦、新浦、巴渠、黽陽”七縣。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巴東郡(今奉節)白帝城置三巴校尉,兼巴東(郡)太守,轄“巴東郡、巴西郡、巴郡、梓潼郡、建平郡”五郡。齊高帝建元二年(480),三巴校尉府改巴州(今奉節),轄“巴東郡、巴郡、建平郡、涪陵郡”四郡。蕭梁普通五年(523),又改為信州(今奉節),北周始置信州(今奉節)總管府,轄七州。大象二年(580),原益州(今成都)總管府轄區的“新州(今三台)、遂州(今遂寧)、普州(今安岳)、合州(今合川)、瀘州(今瀘州)、戎州(今宜賓)”,劃歸信州(今奉節)總管府,致信州(今奉節)總管府轄區擴大到十三州。

隋朝

開皇元年(581),信州(今奉節)領四郡共六縣“人復、雲安、巫、大昌、長寧、樂鄉”。開皇三年(583),天下廢郡存州,信州(今奉節)領“人復、雲安、巫、大昌、長寧、樂鄉、安鄉、梁山、武寧”九縣。同年,信州(今奉節)改屬縣“巫”名“巫山”,巫山“縣名”始於此!改屬縣“長寧”名“秭歸”,秭歸“縣名”恢復漢制舊名始於此!《隋書》載:開皇五年(585)十月,元帥楊素任信州(今奉節)總管府總管時,經略長江上游,號令全蜀兵馬,管轄包括成都在內的當時整個四川地區。開皇十八年(598),信州(今奉節)改轄區西部屬縣“安鄉”名“南浦(今萬州)”;又改轄區東部屬縣“樂鄉”置“巴東縣”,巴東“縣名”始於此!大業三年(607),復又廢州改郡,信州(今奉節)恢復漢制舊名巴東郡(今奉節),領“人復、雲安、巫山、大昌、秭歸、巴東、南浦、梁山、武寧、新浦、盛山、臨江、務川、扶陽”十四縣,為當時四川地區第一大郡。

唐朝

武德元年(618),天下廢郡改州,巴東郡(今奉節)再改信州(今奉節)。武德二年(619),信州(今奉節)更名夔州(今奉節),仍置夔州總管府;同年,割屬縣秭歸、巴東二縣置歸州(今秭歸)來屬夔州(今奉節)總管府,為秭歸“州制”之始。武德四年(621),夔州(今奉節)總管李孝恭平蕭銑,復置硤州(今宜昌)來屬夔州(今奉節)總管府。至此,長江三峽地區以夔州(今奉節)為主,硤州(今宜昌)位次、歸州(今秭歸)再次的三大軍政中心格局遂成型,並一直延續後世宋、元、明、清各季。貞觀十四年(640),夔州(今奉節)總管府改都督府,轄今重慶直轄市、湖北宜昌及恩施地區、貴州北部、湖南西部等共十九州。天寶元年(742)天下廢州改郡,夔州(今奉節)更名雲安郡,硤州(今宜昌)還名夷陵郡,而歸州(今秭歸)則改用夔州(今奉節)舊名巴東郡。從此,巴東“郡名”從奉節遷至秭歸。乾元元年(758),天下廢郡改州,於是雲安郡復置夔州(今奉節),夷陵郡復置硤州(今宜昌),巴東郡復置歸州(今秭歸)。從此,巴東郡不復存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