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況

昔日的建設村,滴水貴如油,人畜飲水靠下雨天接屋檐水貯存起來珍惜著飲用,農業生產用水根本沒有。村主任楊夫幾說,建設村是瓦崗外出的要道,過路人要在此找口水喝比找金子還難。由於缺水,嚴重製約了全村經濟發展,全年人均現金收入不足50元,糧食不到180公斤,大部分村民缺衣少糧,連最低生活水平都難以保障。
但是,要把9公里以外的山泉水引進村,須資金30萬元左右,哪裡去籌集這么多錢呢?村支部書記楊拉者要求全體黨員出主意想辦法。最後想出的辦法是:黨支部一班人分別去找在外工作的家鄉人,請他們伸出援助之手。這招真起作用,通過家鄉人的捐助和協調,籌得資金28萬元。依靠這筆錢,村黨支部帶領全村人積極義務投勞,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安裝引水管道9000多米,在村口修建了一口能蓄水1000立方的大水池。白花花的山泉進了村,村民們告別了靠天吃水的苦日子。建設村能夠發展到今天,那些在外工作的家鄉人立了頭功。
鄉村建設

人心思進面貌新,建設村里建設忙。村支部副書記、村主任楊夫幾說:“建設村黨支部、村委會將在巴姑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加強管理,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培育壯大青花椒支柱產業,同時發展黑桃等其它經濟林木,實現村黨支部制定的2010年人均收入5000元的目標。”
我們相信,建設村的彝家兒女在村黨支部正確帶領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苦幹實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一定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