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走進雷波縣巴姑鄉建設村,站在村口那株百年奇樹下瞭望,鬱鬱蔥蔥的青花椒林中,彝族同胞們一幢幢漂亮的青瓦房錯落有致地排列其間。走進村民家中,院落乾淨整潔,新式家具,床上流行的鋪陳,家用電器、電話等現代生活用品應有盡有。建設村的土地全是石疙瘩,是有名的石頭窩窩,種一粒玉米種子得花幾分鐘時間。是誰使村民們的生活如此優越呢?是村黨支部帶領民眾苦幹實幹,從石窩窩裡掘出了幸福泉。昔日的建設村,滴水貴如油,人畜飲水靠下雨天接屋檐水貯存起來珍惜著飲用,農業生產用水根本沒有。村主任楊夫幾說,建設村是瓦崗外出的要道,過路人要在此找口水喝比找金子還難。由於缺水,嚴重製約了全村經濟發展,全年人均現金收入不足50元,糧食不到180公斤,大部分村民缺衣少糧,連最低生活水平都難以保障。
但是,要把9公里以外的山泉水引進村,須資金30萬元左右,哪裡去籌集這么多錢呢?村支部書記楊拉者要求全體黨員出主意想辦法。最後想出的辦法是:黨支部一班人分別去找在外工作的家鄉人,請他們伸出援助之手。這招真起作用,通過家鄉人的捐助和協調,籌得資金28萬元。依靠這筆錢,村黨支部帶領全村人積極義務投勞,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安裝引水管道9000多米,在村口修建了一口能蓄水1000立方的大水池。白花花的山泉進了村,村民們告別了靠天吃水的苦日子。建設村能夠發展到今天,那些在外工作的家鄉人立了頭功。
鄉村建設
有了水,怎樣發展經濟,帶領全村人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呢?村黨支部經過認真研究認為,村裡的土地由於石疙瘩多,幾乎只能種玉米。而種玉米既使畝產達400公斤,收入也只有幾百元。恰逢雷波市場上青花椒賣得火爆,村支部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栽種青花椒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在當地彝族村民中流行著一種傳說,說是看到青花椒開花會患麻瘋病。村支書楊拉者認為,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但眾口難封,他決定23名黨員先在自己的房前屋後栽種100株青花椒,用事實說話,為村民探路。人心思進面貌新,建設村里建設忙。村支部副書記、村主任楊夫幾說:“建設村黨支部、村委會將在巴姑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加強管理,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培育壯大青花椒支柱產業,同時發展黑桃等其它經濟林木,實現村黨支部制定的2010年人均收入5000元的目標。”
我們相信,建設村的彝家兒女在村黨支部正確帶領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苦幹實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一定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