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銅缽茶歌地,綿江第一峰。”素稱油米之地的岡面鄉座落 東界寧都縣對坊鄉、西連于都縣沙心鄉高壠鄉、南毗九堡鎮、北鄰瑞林鎮,距市區西四十二公里。市鄉公路貫穿全境,鄉村組公路連線成網,境內有圩三個:黃沙、岡面、渡頭,逢圩日分別為二五八、一四七、三六九。全鄉總土地面積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東西寬南北窄,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三百至四百米,銅缽山為最高點,海拔八百八十五米,上田深水渡為最低點,海拔三百三十四米,全境群山重疊,嶺谷相間,屬山地與丘陵交錯地貌,形成岡面“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格局。地理位置疊居贛南山區東部,處於中亞熱帶南緣,氣候溫和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十八度,無霜期長自然條件優越,適宜動植物繁衍生長,森林覆蓋面廣,木竹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且有紅豆杉、銀杏、香樟、黃檀樹以及果子狸、穿山甲、鷓鴣、野雞、斑鳩、石雞等珍稀動植物和金銀錫等礦產資源。岡面河與渡頭河分別形成兩個小流域,流域內溪流眾多,水量充足四季不斷。境內尚有待開發的綿江第一峰之名山旅遊,金竹園紅軍兵工總廠舊址之紅色旅遊和上田宋朝古村落之古文化旅遊等旅遊資源。岡面鄉以岡面圩故名,清末民初時屬瑞金縣智鄉,蘇區時屬長勝縣,蘇區後民國政府設岡面渡頭兩鄉,新中國成立初期屬瑞林區,一九五八年設紅華渡頭二公社,同年冬合併紅華渡頭下壩為岡面人民。
地方特色
崗面鄉上田村家家有“唱戲人”,被譽為“戲劇村”;合龍鄉石崗村農民毛雲華在家裡辦起有線電視站,客廳里擺上各種樂器和棋類供鄉親們娛樂,並義務為村民廣播,成為村“文化中心戶”。以先進的文化薰陶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瑞金市委、市政府一貫注重發展繁榮形式多樣的民眾文化,這個江西省“民眾歌舞之鄉”在充分挖掘當年中央蘇區“紅色文化”和作為客家發祥地之一的客家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形成了以蘇區歌謠、蘇區題材歌舞、採茶戲、客家花燈歌舞及現代歌舞為主要藝術表演形式的民眾文化格局。各種民眾文化組織星羅棋布,鄉鄉有文化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動室。這個市有11個鄉村業餘劇團、19支傳統燈彩表演隊活躍在村村寨寨、田間地頭活躍的鄉村文化、街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家庭文化,使這個著名的革命老區民眾文化精品迭出,好戲連台。從八十年代初起,該市每年5月舉辦“紅都之春”藝術節,民眾編,民眾演,讓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追求日漸高雅。2008年第十八屆“紅都之春”藝術節共演出了130多個節目,參演人員1000餘名。“紅都之春”已成為該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瑞金人民必需的精神食糧。此外,每年該市還舉辦中小學生藝術節,不斷培養充實文藝骨幹隊伍;電視歌手大賽則增進文化交流,提高藝術水平。今年的大賽由菲律賓S·A集團、瑞金市協盛房地產公司協辦,來自廣東、安徽、江西3省10餘個縣市的150多名歌手進行了激烈的角逐,獲獎歌手中有近一半來自外地。觀眾的欣賞水平不斷提高,高雅文化走俏瑞金。在電視歌手大賽頒獎晚會上,好幾個歌手的美聲唱法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正在瑞金採訪的中央電視台、農民日報幾名記者在觀看了演出後,都由衷地說:“想不到瑞金還能舉辦如此高水準的演出,老區民眾文化真是不簡單!”
產業特色
公社,原駐地在沙排大屋家,一九七九年冬遷至店背黃莖段,一九九一年九月開設黃沙圩市,全鄉原有十四個行政村,二零零三年撤併成陳坑、渡頭、上田、羅陂、店背、岡面、沙排、竹園八個行政村,共一百六十七個村小組,總人口一萬七千九百八十六人、三千九百一十八戶,住戶以農戶為主,農戶以農業為主,農業以種糧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紅署、大豆,經濟作物有菸葉、甘蔗、荸薺、瓜果、生薑等,家禽家畜以雞、鴨、鵝、豬、牛、狗為主,另外還出產茶油、蜂蜜、香菇、柿花、筍乾、松脂、小連紙等土特產品。上述乃岡面概況、可謂“綠色岡面美麗山鄉”,資源豐富特產礦藏水土氣候適宜,理想環境優越百姓善良。岡面鄉是油茶產區,以前每年榨油後的5000多噸廢渣餅都被老百姓當柴燒火做飯。農民黃大毛在市裡的幫助下,辦起了油脂化工有限公司。每年冬春,他派車進村入戶收購老百姓榨油後的廢茶餅,先從廢茶餅中提煉出優質食用山茶油,然後將煉油後的渣餅加工成皂素等原料,年創收近千萬元。這幾年,該市農民把牛糞、豬糞施在農田裡,田越種越肥,把雞、鴨糞施在果園菜地里,果菜越種越鮮。據介紹,該市目前每畝糧田平均施用土雜肥3.5立方米,土地有機質、全氧、全磷含量比2002年前有較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