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前

地理位置

崗前村,地處潮汕地區西南部,地勢平坦,位於龍江平原;水源充足,有3條溪渠貫穿。東接蓮花地,西、南臨龍江、北靠金山(後山)。與隆江鎮橋埔村、蛟邊村、象湖村、後吉村等村相鄰。

歷史沿革

崗前之地,宋末已有林、鍾、吳、黃諸姓在此立村居住,因村莊落向東村西有一山崗(後山)故名。崗前,在《潮州府志》、《惠來縣誌》中記載為“岡前”,明宣德(1426-1436)年間,詹姓與鍾姓易地居於此後,方姓從東隴鎮寄隴遷入。明末,諸姓他移,崗前遂為詹、方二姓居住。
崗前村原屬海豐縣龍溪都,公元1524年,析潮陽縣隆井都一半和大坭都、惠來都、酉頭都及海豐縣的龍溪都合置惠來縣。

管理單位

現轄前鄉、後埔、方畔、柵內四鄉。
村中有“惠來縣隆江鎮崗前村民委員會”“中共崗前村支部委員會”“惠來縣隆江鎮崗前民兵營”“惠來縣隆江鎮崗前經濟聯合社”“隆江鎮崗前平安村辦公室”“惠來縣隆江鎮崗前村義務消防隊”“隆江鎮崗前村便民服務室”等單位。與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村校合作”

道路交通

崗前村和隆江新城相接,與隆江鎮區相近。村前有新337省道穿過,村後瀋海高速穿過,並且和瀋海高速-隆江出口站相近,往廈深高鐵-葵潭站、到縣城均在30分鐘生活圈內。

文化教育

辦學歷史悠久,公辦、私辦曾並秀。崗前國小新校區於2004年9月1日正式啟用,提高了教學環境。

民俗文藝

文娛隊

村裡有文娛隊,能潮州大鑼鼓,供遊行表演的文娛活動。除在本村表演外,還有進縣城或到鄰村穿街走巷表演,以示和睦親鄰。一隊大鑼鼓的組成可多達上百人,頭尾可擺1~2華里。前有大旗招展,後有鑼鼓鏗鏘,絲竹悠揚。大鑼鼓演出時,隊前用一根青竹掛一幅紅幡,上帖金字“國泰民安”。接著是大旗隊,肩扛大旗,一隊數十人,多者上百人、徐徐前進。50年代以前多是男青年扛旗,以後多用女青年,身著時裝。80年代開始穿皮鞋、西裝短裙,戴烏晶眼鏡,肩扛約3米長的鑲邊錦旗,上帖四字組成的吉祥語。接著是以24面大鑼(有的多至32面),8付深鈸,10隻海螺為主的樂隊。隊員身穿同一式樣的顏色的服裝,頭扎英雄巾。接著又是擔炮囊與挑花籃的男女兒童,都作古裝小生、花旦化妝。用竹片纏紅綢的扁擔,擔起來搖搖晃晃,悠悠顫顫煞是優雅。最後是大鼓亭,後跟嗩吶隊及八音班,演員全部穿長衫戴禮帽,邊行邊演奏潮州音樂。

傳統節日

春 節
俗稱“正月頭”,指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共3天。正月初一稱“元旦”。傳說這一天是管全年的,所以迎接這一天的到來,人們非常虔誠。一要打掃房屋,貼上春聯。二要沐浴齋戒,沐浴在前一天晚上,齋戒在當天早上。三要守歲迎年。剛交子時,就要爭先放響第一聲鞭炮,稱“開門炮”熱烈歡迎新年到來。春節主要活動是祝福,俗稱“拜年”。家裡是晚輩向長輩祝福,對外是到親友家拜年,要帶上禮品,主要是“大吉”(柑),送給對方尊長。對方一般是收兩個,回送兩個,互致敬意。80年代後,送“紅包”的多,送柑的就很少了。有打電話去祝福的。過去不準嫁出的女兒回家看見“過年燈”,而今風俗改變,在城鎮正月初一這一天,女兒、女婿成為各家的主要客人。另一類的拜年活動是舞獅、舞龍、唱曲、吹嗩吶、搖錢樹,俗稱“鬧新正”,向主人家討賞錢。新中國建立後,確定正月頭為春節,放假3天,要求各地開展民間文化娛樂活動,討賞錢的就少了。春節,各家都煮甜粥。初一早,每人都要先吃甜粥,祀祖後才吃早飯。這幾天,大人孩子都要穿新衣,三餐都要吃乾飯。乾飯要煮多點,留有“剩飯”,作“米谷吃不完”先兆。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的活動有2個內容。
第一是“上燈”,上一年生男孩或娶新娘的人家正月十一、二 要到祖祠和神廟裡去掛燈籠、彩燈(這些人家也稱“上燈戶”),並在當天傍晚宴請親友慶祝,(柵內是正月十一舉行,前鄉、後埔、方畔是正月十二舉行)。
第二是游神賽會。“上燈戶”從本村宮廟迎出神像,伴有潮州八音、穿旗袍的少女抬大彩旗等等...出遊四鄉,通宵達旦,接受四鄉民眾香火,祈求新年好運!當晚全村張燈結彩,煙火絢爛,人潮洶湧。正月十五迎 媽祖 等神像,正月十六迎福德老爺(土地公)。次日返廟奔跑,是一道壯觀的風景線。
清明節
農曆時序的清明節。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俗稱“過紙”。主要是清除墳前雜草,用紅油將墓碑字跡漆新,在墳頭掛上五色紙條,擺上祭品。祭品一般是糖餅,拜後分給掃墓的人作點心並將糖餅分給當地牧童。這一天由家人去掃墓的是近祖,遠祖掃墓一般由理事人負責訂期進行。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俗稱五月節。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水自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一天定為節日。有賽龍舟、吃粽子風俗。當天可以去去游泳,有龍鬚水,驅百病的之說。
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粿品特殊,做“人仔粿”、“媳婦仔”,或叫“草棕頭”。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乙這天晚上,除了祀祖,就是拜月。月圓人圓,這個節日許多人是當團圓節看待的。
重陽節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即第二個草藥節。這天有特殊的活動--登高,有特殊的食物--燜草藥飯,燉補品,食“糯米糟”(甜酒)。這個節設有祭祖。
冬 節
即夏曆的“冬至”。早晨,全家的人都要先吃一碗湯圓,吃了冬節圓,就叫增加一歲了。冬節圓除供人吃外,還用表來表示節日氣氛。除了湯圓,還包餃子,叫“冬節繭”。這種餃子與北方不同,是用粳米粕製成的。
除 夕
夏曆每年最後的一個夜晚,俗稱“廿九夜”。有時是三十夜。晚上祀祖後吃團年飯,飯後有一個禮節,就是大人給小孩送壓歲錢。除夕的主要活動是結束將過去的這一年的事務,做好迎接新一年的準備。這項活動實際在十二月廿四日就開始了。

飲茶禮俗

潮汕工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項目之一。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產生了許多禮俗。“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先尊后卑,先老後少”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步就方之外,還得先敬客人來賓然後自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對客人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頭沖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主人沖茶時,頭沖必須沖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裡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沖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暗下逐客令”本地民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有時因自己工作關係飲茶時間長會誤工作或是客人的話不投機,客人夜訪影響睡眠,主人故意不換茶葉,客人就要察覺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辭,否則會惹主人沒趣。“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沖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無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無色還在沖,是對客人冷淡,不盡地主之誼;二是由於上一點引申對人不恭,辦事不認真,效果不顯著,欲有“某人無茶色”。“茶三酒四禿桃二”本地人習慣於在茶盤上放三個杯,是由於俗語“茶三酒四禿桃二”而來,總認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須四人為伍,便於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風景遊玩就以二人為宜,二人便於統一意見,滿足遊興。

旅遊景點

惠來宋大峰祖師

位於惠來縣隆江鎮崗前村,供奉大峰祖師,1985年,由民間集資七百多萬元修建,硫璃綠瓦蓋頂,屋脊五彩嵌瓷,充滿中國元素建築的潮汕風規模宏大,融潮州石雕、木雕、貝雕於建築,莊嚴雄偉。時刻木雕均出自名師巧匠之手,構思別致,技藝精湛,飛禽走獸活龍活現,古今人物畫屏栩栩如生,是民間傳統藝術的精品,積具鑑賞價值。

媽祖宮

供奉媽祖(天后聖母),每年元宵會出遊,伴有潮州八音和潮州大鑼鼓、彩旗飄揚、熱鬧非凡,萬人空巷...出遊四鄉,通宵達旦,接受四鄉民眾香火,祈求新年好運!
每年媽祖誕辰會請潮劇團到天后聖母戲台演出,潮音潮韻,其樂融融...

崗陽橋

位於崗前村“都座頭”,其橫切面為"b"形,中空通水,頂面約1米能通行,南面有大方格,護欄結構巧妙,“奇”“險”值得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