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旅行日記

崑崙旅行日記

《崑崙旅行日記》是2005年1月1日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溫世霖、高成鳶編著。本書主要記載了無數令人難以置信的奇風異俗和令人震撼的西北百姓極度貧困的生活狀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旅行日記》中有不少突出的“專題調研”,例如敦煌石窟的發現,可能屬最早的詳述。作者常以高度的責任感參與各地事務,例如他在演說中力勸新疆商界建立商會,振興實業以抵禦俄國的經濟侵略;他在建議哈密民族自治當局選派青年到天津培訓技藝時,還具體到託付家鄉的回族友人要照顧少數民族的習俗。

作者以教育救國為職志,旅行考察的焦點是學堂。本書按其線裝形式及著作年代1910均屬古籍,原書鉛字排印,無標點,不分行。民國三十年1941由家人印行,無“著作權頁”。

目錄

編者前言

崑崙旅行日記

先兄支英公傳略

直隸四次請願之大冤獄

宣統二年庚戌

十二月初七日~十二月二十九日

宣統三年辛亥

正月初一日~五月四日

書後

附錄

天津宜興埠的兩個溫氏教育世家

溫霖的生平與普育女學堂的發展史

同鄉雜憶溫氏家族

溫世霖與津立憲運動

溫世霖與《崑崙旅行日記》

天津商幫在新疆

作者簡介

溫世霖(1870—1934),字子英、支英,清末秀才,天津水師學堂肄業。上世紀初,先在家鄉辦溫氏女子家塾,由其母徐氏和妻子安氏主持。1905年在城裡鼓樓西辦普育女學堂,又增聘張伯苓之妹張祝春和陸文郁之姐陸闡哉任教,故張、郁都可算是我市的第一批國小教師了。後來,張祝春和天津近代教育家馬千里結婚時,在普育女學堂舉行了新式婚儀,成為津門第一對行鞠躬禮的新婚夫婦。

在創辦普育女學堂的同時,溫世霖在天津還參與天津第一份畫報——《醒俗畫報》和《新民意報》的工作,鼓吹新政宣傳進步,兩報的主筆分別請陸文郁和馬千里擔任。以後,這兩份宣傳媒體都因為得罪當局,被迫停刊。

1908年,溫世霖和北倉人孫洪伊(1872-1935)等一起搞地方自治,從事政治活動。1910年被推為全國學生界同志會會長,因帶頭請願和號召罷課,被清廷逮捕,充軍發配新疆,後寫有《崑崙旅行日記》一書,記載其發配過程和沿途觀感。其中有夢回故鄉與母妻相見和又去普育同師生一起開會等事,還有入新疆後受到早年“趕西大營”的天津老鄉的後代等接待歡迎的情況,都非常感人。

1911年辛亥革命後,溫世霖獲釋返津,繼續從事政治活動,曾先後擔任過同盟會天津交通部部長、國民黨燕支部總幹事,1913年後還相繼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和國會議員等。1924年直系曹錕下台後即退出政壇,繼續從事社會公益和辦學活動,1933年將普育女學堂擴充為普育女子初級中學,由其子溫祖蔭主其事。

此後,溫氏族人中還有多人從事教育工作,其中,溫瀛士又在鄉間創辦了普育女子國小,溫瀛傑長期在官立宜興埠國小為校長,溫瀛舉之妻劉絳文女士也在城裡的普育女子初級中學任校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普育初級女中設高中部,擴充為女子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曾更名為市立女三中,現名中山中學,地址在鼓樓南的原廣東會館附近。

溫世霖在族內同輩中排行第七,鄉人尊稱其為溫七先生。他和創辦南開學校的教育家張伯苓先生有親戚關係,在其著述的《崑崙旅行日記》中有較詳細記載。早年,張伯苓的父親久庵公曾應聘在宜興埠大族溫、楊兩家教過家館,張伯苓也隨去附讀多年,其原配夫人安氏也是宜興埠人。因此,近有人在憶舊文章中說張伯苓也是宜興埠人,有誤。張家住在城裡,祖籍山東,特附記如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