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慶寺[山西]

崇慶寺[山西]

崇慶寺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山西省地級市]長子縣城東南22.5公里處的紫雲山山麓,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元豐二年(1079年)完備塑像,明清均有擴建和修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崇慶寺布局圖崇慶寺布局圖
崇慶寺位於長子縣東南20公里處色頭鎮琚村的紫雲山山腰,布村玉皇廟東南10公里。崇慶寺坐北向南,寺前青松翠柏簇擁,寺廟東、西、北三面環山,寺後山峰環聳如屏。1996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千佛殿千佛殿
全寺由天王殿、千佛殿、臥佛殿、大士殿、地藏殿等殿堂組成一個四合院布局。寺院南側和東側分置關帝殿、給孤長者殿及方丈禪院等。山門與天王殿為一殿兩用,是該寺院的正門。

天王殿

天王殿位於寺院的南部,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懸山頂,殿內立有塑造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四大天王像。

千佛殿

千佛殿是寺內主殿,為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興建,原構依舊,殿內塑像亦是同時塑造。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六架椽屋,單檐九脊殿式屋頂(歇山頂),平面呈正方形。明間設板門,次間安破子欞窗,四周檐柱向內傾斜,形成側腳,角柱增高,造成升起,使屋頂荷重向當心聚集,以增強建築的穩固力。檐下柱頭間闌額、普拍枋俱全,柱上僅施柱頭斗栱,無補間鋪作,簡潔疏朗,古樸大方。斗栱栱頭卷瓣顯著,斗幽較深,製作手法尚襲唐代遺風。千佛殿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後乳栿用三柱,梁架絕大多數構件為宋代原構,結架合理,製作規範。千佛殿梁架,既無虛設構件,亦無重複配置,技巧嫻熟,手法洗鍊,負重均衡適度,結構合理有力,是我國宋代小型殿宇中具有代表性的遺作。殿頂琉璃色彩艷麗,造型生動,窗欞式樣蒼古,仍為宋人舊作。殿內佛壇束腰須彌式,束腰剔地突起雕花草紋,間柱上雕獸面,乃宋制無疑。壇上一佛二菩薩及背面側座觀音像,雖經後人重裝,,面相、衣飾、手法以及華麗無比的泥塑背光為明代雕塑,但彩塑的布列位置,軀體造型,頭上髮髻等,仍保留了宋代風格。

大士殿

大士殿大士殿
大士殿,俗稱西配殿,也叫羅漢殿,西闊三間,懸山式頂,雖經後人修葺,外觀已為清式風格,而殿內梁、枋、柱、額幾乎全是宋代原物。殿內佛台較低,上塑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菩薩像兩側為十八羅漢,大小比例與真人略同,肌肉豐潤,骨骼健壯,衣褶婉轉流暢,神態生動自然,與俊秀而清逸的菩薩聚集一堂,剛柔相濟,風格迥異。佛壇前沿磚雕束腰處,留有兩方刻字,銘記著造像年代及布施者姓名,證實了塑像製作的確切年代,歷經九百多年,保存完好,這在我國佛教文化發展史和雕塑史上,確為難得的珍品。

地藏殿

地藏殿,位於千佛殿南側,三開間,懸山頂。殿宇較小,結構簡單,檐頭斗栱四鋪作。殿頂琉璃及門窗裝修,皆為明代遺物。殿內塑地藏菩薩及侍者,左右塑十殿閻王,兩山牆塑六曹判官,上部懸塑佛、菩薩、天王、弟子、明王等,都是明代作品,塑工高超,保存完好。殿頂脊剎背面龕內題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五月十五日本寺僧人明鍾燒琉璃一堂。”殿內脊板下墨書題字:“大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丙辰月癸卯日崇慶寺建立十王殿僧……”兩處題記,為研究該殿建築與彩塑確切的年代記錄。

臥佛殿、給孤長者殿、關帝殿、方丈院等建築則是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或增建的。整個寺院,彩塑華貴而莊重,建築古雅而幽靜。

靈貺王廟

千佛殿中央佛壇群像千佛殿中央佛壇群像

崇慶寺南面不遠處還有一明代廟堂,曰“靈貺王廟”,為祀奉羿的殿堂,也稱前寺。廟內建築完整,碑刻多通,廟前山坡上有白皮松40餘株,樹冠不大,造型奇特,樹齡500餘年。

靈貺王廟與崇慶寺,一前一後,一宋一明,一佛一道,反映出當時紫雲山的宗教繁榮景況和鄉民信仰文化意識。

旅遊交通

由長治走去高平的G207,到東良田鎮後走去璩村的公路,進了璩村後直行,正前方盡頭有個上山的牌樓,過牌樓後順沙石路上山,車行2公里就可以看見崇慶寺的所在了,門前有塊不大的空地,可以放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