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螞蝗[豆科植物]

山螞蝗[豆科植物]
山螞蝗[豆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螞蝗(學名:Desmodium racemosum Thunb.,英文名:beggarweed)是一種豆科植物山螞蝗的全草,分布於吉林、陝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等地,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原形態】羽葉長柄山螞蝗小灌木,高1-1.5m。枝條有棱,近無毛。葉柄長約6cm;奇數羽狀複葉,長可達25cm;小葉5-7,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10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疏生短柔毛。 圓錐花序頂生,疏鬆,花序軸密被黃色短柔毛;花萼鍾狀,長約2.5mm,萼齒三角形;花冠粉紅色,長約7mm;雄蕊10,單體;子房有柄。莢果長2-3cm,有2個莢節,莢節半菱形,長約1cm,寬約5mm;果柄長6-8mm。花期8-9,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態環境:生於山谷、溝邊、林中或林緣。

分布範圍

分布地區: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有分布。

主要價值

【別名】逢人打、扁草子。

【來源】豆科山綠豆屬植物山螞蝗Desmodium racemosum (Thunb.) DC.,以根及全草入藥。夏秋采,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苦,平。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解毒消腫。用於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腰痛,乳腺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版本一

【藥 名】:羽葉山螞蝗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羽葉山螞蝗的全株或根。

【功 效】:疏散風熱、清熱利尿。

【主 治】:用於風熱表證及溫病初起,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腳氣浮腫等症。

【性味歸經】:辛,寒。入肺、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水煎服, 12一15克。

【別 名】:羽葉山綠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考 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一豆科》。

版本二

【出處】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拼音名】Yǔ Yè Shān Mǎ Huánɡ

【英文名】Oldham Podocarpium

山螞蝗 山螞蝗

【別名】羽葉山綠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羽葉山螞蝗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docarpium oldhamii (Oliv.)Yang et Huang [Desmodium oldhamii Oliv.]

採收和儲藏:春季採收全株,秋季採挖根,切段曬乾。

【性狀】性狀鑑別 小枝圓柱形,直徑約3mm,微具稜角,光滑。完整的羽狀複葉,小葉5-7,披針形或矩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長4-10cm,寬1.3-4cm,表面枯綠色;葉柄長6cm。有時可見莢果,長約3cm,背縫線裂至腹縫線,節2,半菱形。氣微。

【性味】味微苦;辛;性涼。

【歸經】肺;腎經。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解毒。主溫病發熱;風濕骨痛;咳嗽;咯血;瘡毒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或根有祛風活血、利尿殺蟲的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

動物名

山螞蝗 山螞蝗

山螞蟥,學名叫山蛭,和水蛭類似。

廣大山區生存繁衍著多個山蛭品種,數量驚人,山蛭嗜食人畜之血,危及人畜生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的發展。山蛭平時棲息時如黃豆大小,藏在植物枝葉背面、石塊等地方,當人畜經過時山蛭身體就變得細長,隨時進行攻擊。它分布在山區人畜密度和活動頻度大的地方。人畜被山蛭叮咬後創口會感染、奇癢、疼痛甚至潰爛並引發敗血症。雨季是山蛭活動猖獗和繁殖高峰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