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了山東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發展所需的糧經作物、果樹、蔬菜、畜禽、蠶桑、土肥、植保、檢測、原子能農業套用、農業微生物、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50餘個學科。學院共建有國家級創新平台7個,包括1個國家花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農作物改良分中心、1個國家果樹種質資源圃、1個國家優質專用小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部級創新及服務平台17個,包括8個農業部檢測中心、6個農業部原原種基地、2個農業部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1個農業部良種豬繁育中心;省級創新平台16個,包括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處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1處省級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園。人才隊伍
學院現有在職職工1721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495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32人,博士94人、碩士240人。擁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05人,省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51人次。並聘請了12位院士、28位外國專家為學院高級顧問或客座研究員,聘請1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來院短期工作。目前,學院已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國際馬鈴薯中心等10多個國際組織和5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關係。
研究成果
自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來,學院共取得各級各類科技成果1210項,有516項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其中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魯棉1號)、二等獎3項、四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8項,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項,全國科學大會獎22項。自1982年實行品種審(認)定以來,共有242個品種通過了國家或省審(認)定。目前,在山東省省種植面積過千萬畝的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果樹五大類作物中,學院育成的品種所占比例分別達到50%、40%、70%、60%、60%,均為第一位。學院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0%以上,年創社會經濟效益近50億元,為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發展展望
進入“十一五”以來,學院迎來事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事關全局的兩大規劃即《院科技創新工程“十一五”規劃》和《院科研發展核心區(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均已啟動實施,學院各項事業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勢頭,一個實力雄厚、環境優美的現代化農業科技強院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