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研究》,本書運用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學原理,在系統分析國內外發育比較成熟的城市群的特點和形成機制的基礎上,探討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的特點、可持續發展能力及其形成機制;分析了山東半島城市群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差距及其產生的原因;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討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成長的影響因素,並重點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成長的影響;綜合分析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經濟成長與產業結構變動、經濟成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最後從產業和空間結構兩個角度提出了實現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策
目錄
序
第一章 國內外研究進展及城市群形成與演化機制
第一節 國內外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內研究回顧、
第三節 我國城市群研究的簡評與展望
第四節 城市群的概念及其特徵
第五節 城市群形成及其城市群空間結構演化
第二章 國內外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比較
第一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機制分析
第三節魯爾城市群的基本特徵及其形成機制
第三章 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現狀
第一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範圍界定
第二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現狀
第三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機制分析
第四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定量分析
第四章 山東半島城市群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比較
第一節 經濟綜合發展水平比較
第二節 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比較
第三節 產業結構與經濟效益
第四節 城市群發育狀況的比較
第五節 外向型經濟發展比較
第六節 三大城市群發展差異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成長的機制分析
第一節區域經濟成長理論及影響因素
第二節 區域經濟成長機制
第三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成長過程
第四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成長的因素分析
第五節 外商直接投資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成長效應分析
第六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分析
第六章 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成長的效應分析
第一節 經濟成長的產業結構效應
第二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成長和環境關係
第三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耕地動態變化及其驅動機制
第四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相對資源承載力及其演化
第七章 產業集聚與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產業集聚及其推動城市群發展的一般規律
第二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產業集聚分析
第三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工業結構分析
第四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主導產業的選擇
第五節 山東濱海旅遊業發展及其空間格局構建
第八章 基於空間極化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構建
第一節 區域經濟極化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區域、指標選擇和計算結果
第三節 山東省空間極化和空間結構演化特徵
第四節 山東省區域經濟極化與空間結構演化的原因分析
第五節 山東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最佳化的價值取向
第六節 山東省半島城市群空間結構的最佳化
參考文獻
後記·收起全部<<
前言
城市群的概念是由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在1961年出版的一書中率先使用的。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巨觀背景下,城市群已成為各國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的基本地域單元,其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對國家的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進入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與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相適應,近年來我國的人口和經濟活動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速度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間形態開始由單體型城市向都市圈、城市帶、城市群等組合形態轉換。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我國“十一五”城鎮化發展戰略強調,要增強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繼續發揮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極。”
伴隨我國經濟發展形式由行政區經濟向區域經濟的巨大轉變,城市群正在成為未來帶動全國和省域經濟發展和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陣地,在全國生產力布局中起著戰略支撐點、增長極和核心節點的作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外,山東半島城市群、閩東南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等的發展,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該書作者立足於對山東半島城市群調研的第一手資料,採用理論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運用發育比較成熟的國內外城市群系統研究成果,歸納總結了城市群形成的一般規律與機制。系統分析了山東半島城市群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探討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成長的機制,綜合分析了經濟快速增長的效應。最後從產業和空間結構兩個角度提出了實現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