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劉學敏 等 著 叢
書 名: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ISBN:9787030263650齣版時間:2010-01-01版 次:1頁 數:397裝 幀:精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內容簡介
《首都區: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認為,“環渤海”概念是一個地理上的錯覺。基於此,《首都區: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提出了一個涵蓋京津冀和晉陝蒙部分地區的“首都區”的全新概念和發展思路,提出要跳出京津,從戰略的高度,基於可持續性,以區域的視野來謀劃首都地區的發展。通過分章論述,系統地研究了“首都區”的產業空間再造、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能源流動、生態環境、濱海新區和中關村科技園區、國外“首都區”建設的經驗等,提出了實現“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首都區: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以一種全新的思路和框架來分析中國首都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把晉陝蒙的部分地區納入“首都區”的範圍內,提出晉陝蒙是京津冀地區發展的廣闊腹地、能源支撐和生態屏障,京津冀發展一刻也不能離開晉陝蒙。
目錄
前言
第1章 “首都區”——全新的區域發展思路
1.1 現有各種思路和規劃的局限性
1.1.1 “環渤海”——地理上的錯覺
1.1.2 “大北京”思路的局限
1.1.3 既有城市規劃的缺憾
1.2 京津冀與晉陝蒙的經濟和生態聯繫
1.2.1 晉陝蒙是京津冀發展的經濟腹地
1.2.2 晉陝蒙是京津冀發展的能源保障
1.2.3 晉陝蒙是京津冀發展的生態屏障
1.3 “首都區”建設的基礎
1.3.1 “首都區”的基本含義
1.3.2 “首都區”的功能分區
1.3.3 構建“首都區”的基礎
參考文獻
第2章 “首都區”產業空間再造
2.1 “首都區”發展的區域經濟背景和產業合作的基礎
2.1.1 “首都區”發展的區域經濟背景
2.1.2 “首都區”產業合作的基礎
2.2 “首都區”產業合作發展狀況
2.2.1 京津冀與晉陝蒙資源要素流轉的經濟合作
2.2.2 “首都區”京津冀地區空間範圍的產業轉移
2.2.3 “首都區”京津冀地區產業分工程度不斷提高
2.2.4 “首都區”京津冀地區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逐步實現共享
2.3 “首都區”產業合作發展存在的問題
2.3.1 晉陝蒙與京津冀產業合作單
2.3.2 京津冀產業同構依然嚴重
2.3.3 區域研發能力不足產業創新帶動作用有限
2.3.4 產業集群發展滯後產業融合能力較弱
2.3.5 區域空間產業融合重點地區選擇缺失
2.4 “首都區”產業空間再造機理分析
2.4.1 產業空間再造機理
2.4.2 產業空間再造基礎
2.4.3 產業空間再造的方式
2.5 促進“首都區”產業空間再造的舉措
2.5.1 把握“首都區”產業集群發展所處的階段
2.5.2 以產業集群為基礎促進產業空間調整
2.5.3 產業空間再造的突破口
2.5.4 按照共享資源提供遞進的邏輯發揮地方政府作用
2.5.5 從整體區域出發謀劃首都區未來產業空間布局
參考文獻
第3章 “首都區”聚集與擴散效應分析
3.1 現有貧困城市和貧困帶問題
3.1.1 京津冀的聚集與擴散
3.1.2 環京津貧困帶的特點
3.1.3 環京津貧困城市及貧困問題原因
3.1.4 貧困帶對京津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3.2 京津發展與生態保障問題
3.2.1 生態環境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自然物質基礎
3.2.2 京津地區的生態安全問題的主要表現
3.2.3 生態安全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3.2.4 京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保障
3.3 聚集效應與擴散效應關係的協調
3.3.1 簡要的理論回顧
3.3.2 京津的聚集效應分析
3.3.3 京津地區的擴散效應分析
3.3.4 聚集效應與擴散效應的協調發展
3.4 生態補償問題
3.4.1 生態補償的必要性
3.4.2 生態補償與其影響因素
3.4.3 生態補償的可行性措施
3.5 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的問題
3.5.1 生態建設對產業發展的要求
3.5.2 京津及其周邊地區生態建設與產業布局
3.6 產業發展對貧困帶的帶動作用
3.6.1 京津地區產業發展的特點
3.6.2 京津地區產業協調發展的規劃與策略
參考文獻
第4章 “首都區”城市群結構特點與功能定位
4.1 “首都區”城市群發展概況,
4.1.1 國內三大城市群比較
4.1.2 “首都區”城市群現狀與動態變化
4.1.3 “首都區”各城市概況
4.2 “首都區”城市群空間格局
4.2.1 “首都區”城市群空間結構分析
4.2.2 “首都區”城市群空間格局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4.3 “首都區”城市群功能定位
4.3.1 “首都區”城市群空間結構展望
4.3.2 “首都區”城市群功能定位
參考文獻
第5章 “首都區”內各區域交通和物質流分析
5.1 “首都區”綜合交通格局
5.1.1 “首都區”各類交通基礎
5.1.2 首都區交通聯繫現狀
5.2 “首都區”交通承載力分析
5.2.1 “首都區”的產業基礎
5.2.2 “首都區”交通流分析
5.3 “首都區”經濟系統物質流分析
5.3.1 物質流分析理論基礎
5.3.2 數據來源和處理方法
5.3.3 “首都區”物質流現狀分析
參考文獻
第6章 “首都區”能源流動分析
6.1 “首都區”石油流動分析
6.1.1 京津冀地區石油需求分析
6.1.2 京津冀地區石油供給分析
6.1.3 主要油源地——陝西省的石油供給能力分析
6.2 “首都區”煤炭流動分析
6.2.1 京津冀地區煤炭需求分析
6.2.2 京津冀地區煤炭供給分析
6.2.3 主要煤炭來源地——晉蒙兩地供給能力分析
6.3 “首都區”天然氣流動分析
6.3.1 京津冀地區天然氣需求
6.3.2 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給
6.3.3 主要氣源地——長慶氣區供給能力分析
6.4 最佳化“首都區”能源供求平衡的對策
6.4.1 “首都區”石油供求平衡分析
6.4.2 “首都區”煤炭供求平衡分析
6.4.3 “首都區”天然氣供求平衡分析
6.4.4 最佳化“首都區”能源平衡的對策
參考文獻
第7章 “首都區”生態環境分析
7.1 “首都區”的生態背景
7.1.1 地形地貌特徵
7.1.2 氣候特徵
7.1.3 植被和土壤分布
7.2 “首都區”的水資源
7.2.1 海河水系與“首都區”水資源格局
7.2.2 “首都區”水環境問題
7.3 “京津風沙源”治理
7.3.1 “首都區”的沙塵暴
7.3.2 京津風沙源區
7.3.3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生態效益
7.4 “首都區”的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章 晉陝蒙寧能源開發對“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8.1 晉陝蒙寧能礦資源特徵
8.1.1 研究區域界定
8.1.2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分布地理地質特徵
8.1.3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自然屬性
8.1.4 能源資源產業屬性
8.1.5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特徵
8.2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開發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
8.2.1 建設能源化工基地的資源基礎
8.2.2 煤炭基地建設
8.2.3 油氣田開發和建設
8.2.4 能源化工基地建設
8.2.5 能源資源開發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8.3 晉陝蒙寧能源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案例分析
8.3.1 資源開發影響區域經濟發展:以鄂爾多斯市為例
8.3.2 資源開發對區域生態環境影響:以榆林市為例
8.4 能源開發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
8.4.1 國家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和化工原料基地
8.4.2 京津冀可持續發展強有力的能源支撐
8.5 能源開發對“首都區”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
8.5.1 能源資源開發的負面影響
……
第9章 中關村科技園區對“首都區”發展的帶動
第10章 濱海新區對“首都區”發展的帶動
第11章 國外“首都區”建設的經驗與借鑑
第12章 “首都區”建設:歷程、思路和政策
前言
改革開放30年來,在中國的發展版圖上出現了三個增長板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一個被稱為“環渤海”的發展區域。儘管發展中仍然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得改革開放春風之先,“向陽花木早逢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蹟,也形成了多個具有廣泛借鑑和示範意義的模式。對此,人們褒多貶少。而“環渤海”的發展卻不同。儘管京津以其特有的強勢地位獲得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和現代化水平不輸於世界任何一個已開發國家。但是,常為人所詬病的是:京津冀經濟體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經濟聯繫若即若離,遠沒有上海與江浙的關係那樣緊密;京津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吸納能力遠大於它的擴散能力,在京津發達的都市周邊存在一個“環京津貧困帶”;僅GDP而言,京津地區已達中上等已開發國家水平(2008年,北京市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天津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但資源與環境問題依然嚴峻,我們不能在沙塵暴肆虐、連呼吸潔淨的空氣都困難的時候,遑論發達和富裕……何以出現這種情形,原因頗多,學者見仁見智,本書則試圖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這些問題。
本書認為,所謂“環渤海”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它的各個部分之間在經濟上的聯繫都不緊密,區域內的三個板塊(京津冀地區、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是三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它們是通過極不相同的路徑獲得發展的,而硬要指陳存在一個“環渤海”發展區域,是一種“地理上的錯覺”。其實,與京津冀地區聯繫密切的是山西中北部地區、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以及陝西北部地區(即晉陝蒙),因為那裡是京津冀地區發展的廣闊腹地、能源保障和生態屏障。京津冀地區的發展一刻也不能離開晉陝蒙;離開晉陝蒙,京津冀地區是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