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分類
![(圖)山地麻蜥](/img/d/3bb/nBnauM3XwgDN0cjMxkjM3ATN0ITMxgTN1gTMwADMwAzMxAzL5I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蜥蜴亞目 Lacertilia
科:蜥蜴科 Lacertidae
屬:麻蜥屬 Eremias
種:山地麻蜥 E. brenchleyi
英文名:Ordos racerunn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ünther,1872
生活習性
山地麻蜥主要棲息在市郊海拔大於100m的山丘上部及山頂。研究結果表明,山地麻蜥正常密度大約為1隻/100 m2,其數量與山丘土石狀況、植被蓋度及海拔高度有一定關係,與植被類型關係不大。山地麻蜥似乎有一定的“護洞”行為。主食昆蟲和蜘蛛,春季食物生態位寬度大於秋季,食物生態位重疊度為0.61。
![山地麻蜥](/img/2/961/nBnauM3X2cjN2EzMzMjN5YDO3QTM4gjNwADM0QTNwAzMxAzLzY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繁殖方式
性比變化較大,出蟄仞期和冬眠前期雄多雌少;而5~10月份期間,性比接近1。幼體至成體發育期間,雄性生長快於雌性;但成年期後,雌性頭體部分的生長快於雄性,可能與懷卵有關。山地麻蜥種群可分為4個年齡組,個體數量比約為幼年:亞成年:成年A:成年B≈1.8:1.9:3.1:1,但成體與非成體的數量比約為1.2:1,應屬於穩定型種群。個體自然壽命約為5.5~6周年。人類干擾是山地麻蜥種群下降的原因之一。
生物研究
1997年3月到1998年8月,在徐州市近郊的牛頭山對山地麻蜥的繁殖生態進行了研究。3~7月為繁殖期,其中4~5月為交配產卵盛期。雌雄性比為1∶1.6。從交配到產卵為26天。卵白色、革質、橢圓形。長徑平均為1.37(1.23~1.53)cm,短徑平均為0.86(0.7~1.06)cm,卵重平均為0.6(0.4~0.85)g。每窩平均產卵4.1(3~5)枚,孵化期為50天,初孵出的小麻蜥尾端為藍綠色,有金屬光澤,1個月後逐步消失。
物種分布
山地麻蜥分布於蒙古、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安徽等地,主要棲息於岩石裸露的礫質山坡以及長有稀疏的荊蒿雜草和闊葉樹。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蒙古,夏、秋季捕捉。
保護措施
山地麻蜥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醫療價值
![(圖)山地麻蜥](/img/f/b5a/nBnauM3X2YTO5cDM1gDM2QDN0ITM2YTNycTMwADMwAzMxAzL4A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藥名:山地麻蜥
來源:為蜥蜴科動物山地麻蜥的乾燥全體。
功效:活血散瘀 、軟堅散結、 鎮驚安神。
主治:治跌打損傷,或臟腑瘀血停留,治癭瘤瘰癧。治羊癇風,羊癲風。
性味歸經:辛、鹹,溫。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 煎湯,1一2隻。
別名:華北麻蜥(《中國藥用動物志》)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捉後捏死,以鐵絲從頭部串起,烘乾或曬乾。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生藥材鑑定:藥材鑑別:乾燥全體長約10厘米左右,頭部呈三角形,四肢向後彎曲,背部灰褐色,可見數行縱走的斑點。腹部呈灰白色,有的個體後肢內側呈肉粉色。鱗面光滑,橫行排列。尾細長,容易斷落。氣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