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爬行綱 Reptilia
目:有鱗目 Squamata
亞目:蜥蜴亞目 Lacertilia
科:蜥蜴科 Lacertidae
屬:麻蜥屬 Eremias
種:密點麻蜥 E. multiocellata
生物標籤
中文學名:密點麻蜥
拉丁文名:Eremias multiocellata
中文目名:蜥蜴目
中文科名:蜥蜴科
中文屬名:麻蜥屬
中文俗名:蛇虎子、蝎虎子、麻蛇子、四腳蛇
英文名:Multiocellated racerunn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ünther,1872
物種信息
密點麻蜥,頭體長56-61毫米,尾長55-82毫米。體形細長而略扁平;尾圓柱形,向後漸細,易斷,可再生。吻端鈍圓;吻鱗呈五邊形鄰接第一枚上唇鱗和上鼻鱗;鼻孔開口於3枚鼻鱗間,左右上鼻鱗在吻鱗後緣相切,下鼻鱗下切前3枚上唇鱗,後切前頰鱗,後鼻鱗小,後切前頰鱗和額鼻鱗;額鼻鱗單枚;前額鱗2枚;額鱗單枚,其上的凹溝不顯;額頂鱗與頂鱗均成對,頂鱗最大且在頂間鱗後左右相切,後緣平章;眶上鱗前2枚頗大,第三枚很小,第一枚的長度大於從它到後頰鱗之間的距離;眶上鱗與額鱗之間無粒鱗;顳部補覆光滑的粒鱗;眶下鱗3枚,中央1枚大,伸入第六和第七枚(或第五和鱗而不達唇緣;上唇鱗9-11枚;下唇鱗6-8枚。頦片4-5對,前3對頦片左右相切從頦片到領圍正中線上有細鱗23-30枚;明顯量弧形,由10-14枚扁平鱗片組成;正中1或2枚最大。背鱗細小而光滑,體中段橫行46-60枚;腹鱗大而扁平,略成矩形,斜向中線排列,最大橫排14-17枚,少數為18枚;從領圍到胯間的中線上有鱗27-33枚。肛孔橫裂,其前後緣均為細鱗。四肢發達。後肢前伸時達腑部;股前側被覆1-2、脛的腹外側補覆2行平滑大鱗;股腹後側有股窩10-16枚,左右兩列股窩間相隔9-11枚小鱗;四肢其餘部分皆被覆細鱗。指、趾腹面鱗片起棱,第四趾趾下瓣19-25枚;指、趾末端具爪。尾鱗除尾基部下面的平滑外,其餘的皆具棱。生活時體背面橄檻棕或灰色,具深色點斑或網紋略呈縱行,體側和四肢背面具鑲以黑邊的白色、藍綠呈黃綠色眼玉,從肩部向後至尾基部兩側的縱行眼斑尤為鮮艷。腹面為黃白色,但在繁殖季節,雄蜥則呈現鮮黃或深黃色,至少在下腹、後肢及尾基部腹面顯現。液浸標本背面棕灰色,其上之淺色部分消失,深色斑紋仍清晰。
形態特徵
密點麻蜥身體較粗壯,背面有鮮藍色短紋,兩腋各有一列黑色邊緣的綠色圓斑,尤為鮮艷醒目。本種在新疆有兩種類型(亞種),一亞種尾長,分布於天山南麓,另一亞種尾較短,頰部膨大分布於天山北部。棲息於荒漠草原,以昆蟲為主要食物,它是已知惟一實行卵生的麻蜥。
生活習性
密點麻蜥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下的高原、丘陵和盆地的乾草原上及藹、半芒漠邊緣的稀疏灌叢地帶。晴天一般於9時左右外出活動,經10:30-11:30時及午後4:00時左右最為活躍。它們的洞道直徑2厘米左右,長25-50厘米,多傾斜入地。覓食各種小形昆蟲及其幼蟲。每年一般於4月上旬出蟄,中旬以後雄蜥腹面或多或少呈現黃色,5-6月中旬為交尾部,7月上旬至8月初為產仔期,7月中下旬可見到大批幼蜥,經解剖證實。省外廣泛分布於北方各省區。
生態分布
密點麻蜥分布於蒙古、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以及中國大陸的遼寧、內蒙古、新疆(木壘、奇台、哈密、羅布泊、託克遜、阿瓦提、阿克蘇、洛甫、葉城、喀什、英吉莎、新疆、陝西、寧夏、甘肅、青海等地。
保護措施
密點麻蜥已經收入《“三有”保護動物名錄》,需要加強保護。
藥用價值
【藥 名】:密點麻蜥
【拼 音】:MIDIANMAXI
【來 源】:為蜥蜴科動物密點麻的乾燥全體。
【功 效】:活血祛瘀 、消癭散結、 鎮靜。
【主 治】:骨折、淋巴結核、氣管炎、羊癇風。
【性味歸經】:辛、鹹,溫。肝、肺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一2隻。
【藥用部位】:的乾燥全體。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內蒙、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夏、秋季捕捉。捉後捏死,以鐵絲從頭部串起,烘乾或曬乾。
【拉丁名】:密點麻Eremias multiocellata (Guenther).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生藥材鑑定】:乾燥全體長約10厘米左右,頭部呈三角形,四肢向後彎曲,背部灰褐色,可見數行縱走的斑點。腹部呈灰白色,有的個體後肢內側呈肉粉色。鱗面光滑,橫行排列。尾細長,容易斷落。氣腥。
亞種研究
密點麻蜥指名亞種(學名:Eremias multiocellata multiocellata),Guenther於1872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由遼寧、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往西進新疆等地。
密點麻蜥莎車亞種(學名:Eremias multiocellata yakandensis),Blanford於1875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蘭州盆地、青海、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EasternTurkes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