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央行2011年3月16日發布2011年一季度儲戶、銀行家、企業家問卷調查報告。這項調查覆蓋了全國50個城市2萬戶城鎮儲戶。調查顯示,85.8%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包括投資債券、股票、基金等變相儲蓄及儲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創下了1999年調查以來的最低值。
近半居民認為,下季度物價還漲,在眾多投資方式中,選擇“房地產投資”的居民達25.1%,雖然比上季減少1個百分點,但“房地產”仍是居民投資首選。其次為基金(21.9%)、股票(13.5%)。
對於當前房價水平,有74.4%的居民認為“過高,難以接受”,而且對調控後房價走勢,大部分居民表示悲觀,只有近20%的居民認為房價會下跌。
抑制居民消費的原因
渤海證券巨觀分析師杜征征表示,2010年以來持續偏緊的政策調控,使得消費者預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通脹預期出現減弱;但高漲不下的通脹及眾多後顧之憂尚未解除也使得消費者減少了消費支出,更多的將錢存在銀行或投入股市,這點從2011年前兩個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出現較大回落中可以看出。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商品住宅成交量雖然下降,但房價走勢仍是撲朔迷離,目前還不能給購房者房價下跌的信心,因此很多人在選擇觀望的同時,仍不看好未來房價走勢。
反映問題
一方面,折射出目前公眾出現了暫時的消費迷茫。就目前而言,CPI一直居高不下,存錢是不划算的,而且這種負利率時代,還會存在較長時期。然而,央行的這項調查卻指出,85.8%的城鎮居民仍傾向於儲蓄。對此可以這樣理解:不是不想花錢,而是欠缺合適的投資方向與目標。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收入沒跑過經濟成長速度,居民有後顧之憂。居民收入、經濟成長與消費存在著辯證關係,經濟的增長,能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就業,從而也能刺激消費增長,進而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實際上,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遠低於經濟成長速度,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又使得消費的增長速度低於收入增速,導致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倘若從居民後顧之憂的視角來觀察,儘管近年來中央政府大力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水平和覆蓋面比過去大大提高了,但是,住房、教育、醫療仍是居民消費的主要內容,這些因素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費熱情。
政府措施
“十二五”規劃綱要披露,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首次明確規定收入增幅要超過GDP增幅。當然,國家也還應在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減輕居民稅負、增加就業崗位等方面給力,唯有多措並舉,居民消費意願才能從“低潮”中擺脫出來,向消費“高潮”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