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海的介紹

居延海的介紹

居延海的介紹居延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北部,形狀狹長彎曲,有如新月,額濟納河匯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補給水源。 近年來,因主要補給水源額濟納河注入湖中的水量減少,居延海已逐漸乾涸。 居延海的乾涸是由額濟納河水量逐年減少所致,由此引發的居延海綠洲萎縮、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居延海概述

居延海的介紹居延海的介紹
居延海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北部,形狀狹長彎曲,有如新月,額濟納河匯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補給水源。居延是匈奴語,《水經注》中將其譯為弱水流沙,在漢代時曾稱其為居延澤,魏晉時稱之為西海,唐代起稱之為居延海,現稱天鵝湖。
居延海的湖面因額濟納河的改道而時有變動,自元代以後分為了亦集乃、哈班哈巴兒、塔剌失三個海子(湖泊),清代以來又分成了東部的蘇泊諾爾(蒙古語,意思是母鹿湖)和西部的嘎順諾爾(蒙古語,意思是苦湖)。兩湖之間相距約35公里,平均水深1.5米,湖面上碧波蕩漾,湖畔蘆葦叢生,湖中生長著鯉魚鯽魚大頭魚草魚等魚類,天鵝、大雁水鴨等常來此棲息。
歷史上的居延海水量充足,湖畔是美麗的草原,有著肥沃的土地,豐美的水草,是我國最早的農墾區之一,早在漢代就開始了這裡的農墾歷史。居延海還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是兵家必爭必守之地。《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漢)使強弩都尉路博德築城居延澤上。”後又在這裡設郡立縣,南北朝時期柔然占領這裡,隋唐時這裡屬於突厥,宋代時這裡在西夏國的統治之下,是當時西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在漫漫黃沙中的這片綠洲上,碧水邊,有過許多傳說,也曾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相傳,西漢的驃騎將軍霍去病、“飛將軍”李廣,進攻匈奴時都曾在居延澤飲馬。據說,在元朝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也曾到過居延海。而唐代大詩人王維更是曾於湖畔駐足,並寫下了著名的《塞上作》一詩:“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 
近年來,因主要補給水源額濟納河注入湖中的水量減少,居延海已逐漸乾涸。

歷史上的居延海

歷史上的居延海,由東、西、北三個湖泊組成。人們早年所說的居延海主要是指西居延海(嘎順諾爾);現在所說的居延海一般指東居延海(蘇泊淖爾),位於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北約4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北緣,為古弱水的歸宿地。
額濟納河離不開祁連山。每當春季,暖風吹化祁連山上的冰雪,匯成奔騰的河流,衝進巴丹吉林沙漠;雨季到來後,補充水量的雨水進入河流。河水宛如一條晶瑩的飄帶、延展向額濟納旗北端,飄帶盡頭繫著兩顆潔白的“繡球”—嘎順諾爾、蘇泊淖爾,也就是史料記載的弱水流沙“居延澤”--居延海
居延海地區自遠古以來就是一片碧海雲天、樹木蔥籠的好地方。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特別是在西北少數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先秦以來,這裡幾度繁榮鼎盛,後幾經戰亂破壞,歷盡滄桑。她以浩水水域,肥沃的土地,富庶的物產和重要的地理位置,養育了歷代生活在這裡的人民,也成為額濟納土爾扈特部落繁衍發展的搖籃。

居延海現狀

如今的居延海,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神韻風姿。西居延海原有水面近3000平方公里,自1961年乾涸以來,一直被白茫茫的鹼漠和荒沙覆蓋,已成為飛揚沙塵的發源地之一。東居延海解放後乾涸了6次,到1992年徹底乾涸。居延海的乾涸是由額濟納河水量逐年減少所致,由此引發的居延海綠洲萎縮、地區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額濟納旗生態環境,為保護居延海綠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2年7月17日,河水首次流入東居延海;2003年9月24日,首次流入乾涸42年的西居延海。
隨著連年補水,東居延海在2004年8月20日以來,已連續800多天沒有出現乾涸現象。至此,東居延海水面面積達到38.5平方公里,蓄水量達到4720萬立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