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企業
正文
壟斷組織的控制與兼併 局外企業,特別是那些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局外企業的存在,會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阻礙壟斷組織對生產和市場的多方控制。因此,壟斷組織為了鞏固和加強本身的統治地位,往往採取各種手段迫使這些企業服從自己,並把它們置於直接控制之下。這些手段主要是:剝奪這些局外企業的原料、勞動力、運輸工具和信貸來源;霸占市場,嚴格限制銷路;有計畫地降低商品價格,擠垮對方,然後再提高壟斷價格;公開宣布抵制、對局外企業進行訛詐和威脅,直到使用暴力手段。局外企業在壟斷組織層層壓力下,有的不得不屈服,有的則淪於破產或被兼併。但在壟斷與競爭並存的情況下,這類企業又會繼續出現。局外企業存在的原因 除了不參加壟斷組織的大企業外,局外企業主要是那些廣泛而大量存在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按其經濟性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資本主義企業,從事的是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生產;另一類是小商品企業,從事的主要是以家庭成員勞動為基礎的商品生產。這些中小企業之所以廣泛存在,是由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的。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對企業規模的發展變化造成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因為技術進步必然引起生產日益集中和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推動企業向著大型化方向發展,壟斷企業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國民經濟的主幹;與此同時,許多中小企業則在競爭中被淘汰,大量被併吞或陷於破產。但是,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不僅不能使大企業完全代替中小企業,而且還為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這是因為:①技術進步、特別是科技革命對不同行業或同一行業的不同部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是不一樣的,這就使得不同行業之間或同一行業的不同部門之間存在著生產力的多層次狀況。這種狀況也決定了企業規模的多層次,即大中小企業並存。這可以說是一般規律。所以,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不可能消除企業規模大中小的區別,只會影響企業規模的發展方向和構成比例。②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對固定設備和工業產品的發展方向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向著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是向著小型化、微型化和簡易化的方向發展。而自動化則是它們的共同點。所以,技術進步不僅為大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中小企業的發展開闢著道路。③技術進步必然引起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發展。這首先對大企業的發展是有利的,因為生產專業化總是伴隨著生產集中和壟斷;但同時也為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條件。因為技術進步使得許多最終產品的生產結構日趨複雜,社會分工日趨細密。於是,生產專業化便由生產最終產品的產品專業化朝著只完成最終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某種作業(如零部件、中間產品)的工藝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這樣,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結構複雜的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被分解為各個工藝加工環節,通過細密的分工協作體系,共同完成最終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在這個體系中,大企業一般是只承擔某種產品的關鍵部件的生產和總裝,而大量的零部件、毛坯和工藝加工,乃至後勤服務,則由中小企業去完成。例如,一部現代汽車一般需要五千多種二萬多個零部件,一台電動機車有近25萬個零部件,一架波音747客機甚至有405萬個零件,再大的壟斷企業也不可能成為生產現代汽車、機車和飛機全部零件和工藝加工的“全能廠”。例如,美國波音公司的波音-747巨型客機,是由1500家左右大企業和15000家左右中小企業參加協作、共同研製的。
同樣重要的是,從生產關係來說,中小企業的存在,又是壟斷資本所必需的。在這些企業中,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所提供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小生產所創造的一部分價值,在競爭中將轉化為壟斷利潤的構成部分。同時,中小企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在一定程度上也構成穩定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因素。
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在壟斷資本的壓迫下,經常大量被淘汰,但由於上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方面的原因,它又不斷孳生。從個體上看,中小企業往往很不穩定,淘汰率相當高,但從總體上看,它們的數量往往有所增加。這種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據統計,美國現在每年倒閉的小企業約為25萬家,而新辦的小企業卻高達40~50萬家。例如,美國1950年新創辦的小企業為9.3萬家,1980年增為80萬家。這就表明:在帝國主義條件下,隨著壟斷統治的加強和競爭的加劇,一方面,局外企業常常遭到破產的厄運;另一方面,新的更多的局外企業又會不斷產生。這就是資本主義壟斷階段局外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情況。